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人物专访

刘建康院士90大寿

来源:长江商报
摘要:送来了9层的蛋糕,点起了9和0两个数字的生日蜡烛,昨日,中科院院士、著名鱼类学家和淡水生态学家刘建康刚把生日蜡烛吹灭,还没来得及许愿,就被大家拉着唱起了生日快乐歌。同日,裘法祖等众多院士学者纷纷为刘建康院士庆祝这一快乐时刻。省委常委祝福刘院士长命百岁昨日,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省长罗......

点击显示 收起

送来了9层的蛋糕,点起了9和0两个数字的生日蜡烛,昨日,中科院院士、著名鱼类学家和淡水生态学家刘建康刚把生日蜡烛吹灭,还没来得及许愿,就被大家拉着唱起了生日快乐歌。同日,裘法祖等众多院士学者纷纷为刘建康院士庆祝这一快乐时刻。



省委常委祝福刘院士长命百岁



昨日,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省长罗清泉的委托,省委常委吴永文、副省长郭生练参加了在洪山礼堂的庆祝会。



吴永文说,举行庆贺会一方面是为刘老祝寿,另一方面是希望大家能以刘老为榜样,学习他的精神。“我希望刘老能突破百岁大关!” 吴永文的话音刚落,台上台下响起了热烈掌声。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苗圩发来了贺信。副省长郭生练、武汉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彭丽敏给刘建康院士送来了生日贺礼。



9层蛋糕为院士祝寿



昨日,在武昌弘毅大酒店的生日庆祝驻地,走进酒店,祝贺“刘建康院士生日快乐、健康长寿”的条幅挂在显著位置。



刘建康院士,胸戴红花,打着领带,穿着短袖,精神矍铄,脸上一直挂着笑容。看到有同事及学生前来祝贺生日,刘建康院士一一起身致谢。一些学生还乘问候的间隙,就学术问题当场向刘老请教,刘老都认真地解答。



代表着90岁生日的9层的蛋糕放在了台中间。两个蜡烛写着“9”和“0”。刘院士缓缓地走到生日蛋糕前,吹灭了生日蜡烛。大家纷纷鼓起掌来。还没来得及许愿, 刘老就被人拉着一块唱起了生日快乐歌。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 刘院士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等院士专家一起,打着节拍, 一曲结束后,现场还有人即兴唱起了英文的生日快乐歌,现场一下子沸腾起来。



在大家的祝福声中,刘老切了蛋糕,与众人一起分享生日的快乐。大家纷纷向刘老举起杯来,祝福刘建康院士健康长寿、生日快乐。



水生所5位所长同相会  



昨日,93岁高龄的裘法祖院士拄着手杖也赶到了庆贺会现场。“我们期待您的100大寿。”见到裘法祖院士,陈宜瑜院士紧紧地拉着裘法祖的手,祝福裘老健康。同裘法祖院士一起参加祝寿的还有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叶朝辉等多位院士。有趣的是,在昨日的生日宴会上,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5位所长同时聚在了一起。大生日蛋糕前,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第三任所长刘建康院士、第四任所长潘金培院士、第五任所长陈宜瑜院士、第六任所长朱作言院士和现任所长桂建芳研究员在照相机前摆起了“POSE”,合影留念这一美好时刻。



■幕后



三次婉拒庆祝大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主任、原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陈宜瑜院士说,在刘建康院士七十大寿的时候,水生所就准备给刘老过生日,但是被拒绝了,80岁的时候,刘老也没有接受举行庆祝会。去年,水生所曾提议给他庆祝90岁的生日,但是被他婉言拒绝了。



“去年的时候,我还没有90岁,做人就要唯实,不能唯虚。”说起庆祝大寿,刘建康院士说,做科学同样是这样,要讲实实在在的东西。



  



■院士回忆



寄信  自己掏钱买邮票和信封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朱作言是刘建康院士的学生。这位著名分子遗传及鱼类基因工程专家深情地回忆了刘老对自己的深深教诲。



“1980年,我就是在刘建康院士的推荐下,到了英国留学深造。1983年回国时,当时没有实验室,是刘院士从3间集体宿舍中挪出一间作为我的实验室。”     



朱作言院士回忆说,正是刘建康院士的支持,才促成了鱼类基因工程的研究,现在,鱼类基因工程已经成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重要研究领域。



“刘老在水生所工作的时候,寄信一直都是自己买邮票,贴信封,从不占用公家的东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主任、原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陈宜瑜院士回忆说,以前,刘老到菜市场买菜时也是骑自行车,后来考虑到不安全,在大家的劝说下,刘老开始搭公交车,但还是不愿意享受特殊化。



本报记者 王荣海 通讯员 张晓良



  



观点:东湖污染不能嫁祸于鱼



从上个世纪40年代就开始从事鱼类学研究的刘建康院士,对湖泊保护特别关注。刘建康院士说,太湖蓝藻事件发生后,很多人对湖泊的富营养化很关注。不少人认为东湖污染是由养鱼造成的,应该停止养鱼,其实这是不科学的。



“东湖的污染主要原因是由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引起的,保护东湖环境首先是要治理截污。”刘建康院士说,不能把污染嫁祸于鱼,在截污没完全处理好之前,东湖不能停止规模养鱼,否则容易引发新的蓝藻问题。



不过,看到对东湖的保护越来越受重视,刘建康院士也很欣慰。“我们会继续做好调查,提出好的建议,供政府部门参考。”刘建康院士说,东湖的水总有一天会变清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刘建康院士开始了东湖富营养化研究。1989年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ILEC)与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联合出版的《世界湖泊环境数据书》中介绍了东湖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活动,使东湖成为世界湖沼学家最熟悉的中国湖泊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贺信



尊敬的刘建康院士:



在您九十华诞之际,我谨代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您致以最诚挚的祝贺和良好的祝愿!对您数十年来为推动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



作为著名的鱼类学家、淡水生态学家,您首先发现了鳝鱼的始原雌雄同体现象,对我国传统养鱼进行了科学总结,主持了我国湖泊和长江的鱼类资源和生态调查,开展了湖泊富营养化研究和河流生态学研究,为发展我国淡水渔业作出了贡献,为解决我国面临的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恶化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学基础。



您虽已九十高龄,却一如既往地从事着科学研究,关心科学事业的发展,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真挚爱国心和高度责任感,在您身上所体现出的严谨求实的学风、不断创新的学术思想、高尚的科学道德、正直谦和的人格,是我们广大科学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刘建康院士简介】



1917年9月1日出生于江苏吴江,193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49年2月由美国回到上海任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水生所前身)研究员,1950年随所迁至武汉,先后任水生所鱼类学组组长、湖泊水库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至今任湖北省科协名誉主席。1993-1998年任湖北省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副主席。



【学术成果】



1944年发表的《鳝鱼的始原雌雄同体现象》一文引起国际动物学界的高度关注。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刘先生及助手在长江宜昌江段成功地进行了草鱼和鲢鱼的人工授精和孵化,为日后我国“四大家鱼”人工繁殖奠定了基础。



1989年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ILEC)与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联合出版的《世界湖泊环境数据书》中介绍了东湖的研究工作。与此同时,刘先生领导并亲自参与了我国河流生态学研究,为解决我国面临的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学基础,并指出了研究方向。





        前半生,他致力于实现渔业养殖的持续高产,六十岁以后,他开始关注鱼类赖以生存的水环境,现在九十岁高龄的他觉得人生没有遗憾,只是希望武汉东湖的水质能够越来越好。他就是我国著名鱼类学、淡水生态学家刘建康院士。



        院士档案

        刘建康,中国著名鱼类学家、淡水生态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因发现鳝鱼雌雄同体现象而震惊国际动物学界。多年来,从事淡水鱼养殖及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研究,为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学基础。



        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刘院士就开始鱼类学研究,并在鱼类雌雄同体研究以及鱼塘养殖持续高产方面取得了卓越成绩。而在六十岁后,先生逐渐将注意力从鱼转移到了水的上面。



        刘建康  院士    :"  鱼跟环境密切相关  要是环境不好  鱼就养不好    "    



        刘院士在东湖边生活了五十多年,东湖的富营养化问题一直是老人心中的痛。



        "  过去说东湖的水质是养鱼养坏的  我讲“嫁祸于鱼”  人自己造成的东西  却推在鱼身上  这是不对的  不科学的      "



        当时已经年过七旬的刘院士决心要找出东湖水质富营养化的真正原因。为了观测水样,有一次老先生甚至差点掉到了东湖中。正是抱着这种执着的求实态度,他们终于掌握了东湖水质问题的第一手详实资料,并且提出饲养鳙鱼鲢鱼治理东湖的生物操纵方案。

    

        "找出这个事实的真相  我们向政府  向领导反映  要是动真格的  (东湖)是搞得好的    "



  刘建康院士是鱼类学家、生态学家、中国淡水生态系统研究奠基人之一。1917年9月1日生于江苏吴江,193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39年入国立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水生所前身,时在重庆北碚)做研究生;1947年获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9年2月由美国回到上海任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水生所前身)研究员。1950年1月中科院设立水生生物研究所,刘被聘为研究员,1954年随所迁至武汉,先后任水生所鱼类学组组长、湖泊水库研究室主任、所长、名誉所长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刘建康人生格言

  重视科学实验,着眼社会实践;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权威,只唯实;独立思考,敢于创新。

  》》》》核心提示

  ■27岁时,他在全世界首次发现鳝鱼从小到大由母变公,并由此打开了一个新颖的研究领域之门。

  ■他的研究成果开创了我国大中型水面养鱼的先例,使亿万中国人吃鱼不再难。

  ■不少人认为东湖应该停止养鱼,可他提醒我们:在截污还未完全处理好之前,东湖不能停止规模养鱼,否则将再度爆发大规模蓝藻水华。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刘建康,今天是他九十华诞。回顾人生,老人说最欣慰的事情是:自己有一些创新的科研成果,而且这些成果对社会有用处。

  昨日上午9时,记者按约来到刘先生的寓所。接过记者献上的花篮,刘先生十分高兴。他告诉记者,去年,水生所曾提议给他庆祝90岁生日,被他婉拒了。“我去年只有89岁,还不到年龄呀。”

  虽然已是90岁高龄,但刘先生耳聪目明,步履稳健。他告诉记者,每天早晨,他5点钟按时起床,然后出去步行一小时,大约7000步,然后洗个澡,吃早餐,开始一天的工作。“到邮局发信、到商店买小件,都是步行,从不用拐杖。”

  好奇心促使新发现,鳝鱼“先当新娘、后当新郎”

  国际学术界知道刘建康这个名字,是在1944年,那一年,他在一份刊物上署名发表了“鳝鱼始原雌雄同体现象”论文

  谈起当年的这一发现,刘建康说“主要是好奇心的驱使”。

  1941年,刘建康在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工作。当时,为躲避战乱,研究所内迁至重庆附近的北碚镇,生活十分困难,大伙想吃鱼但又买不到,于是晚上打着火把到农田中去捉鳝鱼。

  在大伙到农田中捉鳝鱼的时候,刘建康想:如果采用人工养殖,就可以让大伙吃上更多的鳝鱼。于是,他挖了一个鱼池,并从市场上买来一批大鳝鱼投进池中。养了一年,池中的鳝鱼没有生殖;第二年,情况仍然如此。“为什么这些鳝鱼都不生殖呢?”他将这些大鳝鱼杀掉一看,发现全为雄性。“怪了,为何是这样呢?”他从市场上买了数百条小鳝鱼,宰杀后发现:小鳝鱼全是雌的。

  通过研究,他得出结论:鳝鱼刚生下时全是雌的,长大以后,就逐渐变成雄性了。

  1944年,他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发表,受到了国际动物学界的高度关注。1947年7月5日,英国皇家学会博洛博士在世界顶级的科学杂志《Nature》上写了一篇专题评论。开头便说:“从1944年一篇描述黄鳝性腺论文的发表,刘提供了新的和有趣的有关低等脊椎动物性别决定机制的证据,并打开了一个新颖研究领域之门。”

  这一评价对时年30岁的刘建康是极大的鼓舞。从那时起,刘建康坚定了一生为鱼、为鱼所栖居的生态环境而潜心研究的信念。

  历时20余年,组织编撰中国首部长江“鱼书”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没有系统的鱼类生态学专著。1954年,刘建康随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迁至武汉后,组织上把研究梁子湖鱼类生态学的任务交给了他。

  接受任务后,他提出并实施了在梁子湖进行鱼类生态调查的方案。后来,他与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的专家密切合作,在长江上、中、下游设立调查站,调查站上游设在重庆的木洞,中游设在宜昌,下游设在崇明岛。

  为了让调查得来的数据翔实可靠,刘建康时常往返三地,反复核实、比对物种。有些同事不习惯,背地里常说刘建康过于死板。刘建康说,科学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只要落笔,那就要对历史负责,绝不能让一丁点谬误传下去。

  在刘建康、陈佩薰组织下,经过20余年的研究,汇集水生所、华农等单位多位科研人员的智慧,《长江鱼类》一书于1976年问世,共40余万字。这是我国第一部淡水鱼类生态学专著,为日后论证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对鱼类生态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探索大水面养鱼,东湖养殖场戏剧性增产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鱼米之乡没有鱼吃”,即使在武汉,鱼的供应也十分紧张,每个家庭每月只能凭票购买几斤。原因何在?原来,当时渔业生产比较注重池塘精养,却对大面积的湖泊、水库利用不够,长江中、下游的湖泊大多数是靠鱼类的自然繁殖、生长,渔民无限制的捕捞,很少进行人工放养,即使有几个中、小型湖泊实行了人工放养,大都是亏损。

  刘建康提出,把宝贵的土地资源挖成鱼池不合理,应该利用大水面养鱼。他的主张,与当时的“主流观点”格格不入,但刘老仍坚持己见。

  1971年以前,位于水生所旁边的东湖养殖场年年亏损,向水生所求援。1972年,水生所组织科技人员,开展东湖渔业增产和稳产高产试验,该课题由刘建康主持。

  刘建康对东湖的养殖状况开展认真调查,得出结论:东湖养殖场确实有其特殊的地理条件,有些地方适合养这样的鱼种,有的地方适合养那样的鱼种;还有的地方鱼苗投下去不久,大多都被野鱼吃掉了;另外,东湖的拦鱼设施也存在问题,捕捞方法也需改进。他提出:应该调整放养对象、提高鱼种规格、改进拦鱼设施、控制凶猛鱼类和改革捕捞技术等。

  实施刘建康提出的五项措施后,东湖鱼产量连续7年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幅度递增,由1971年年产180吨,到1978年达到年产801吨。

  东湖的实践,为我国湖泊的渔业利用开创了成功的先例,在全国得到推广。1991年,国家农业部颁发荣誉证书,表彰刘建康为发展大中型水域生产作出的贡献。

  忧心生态恶化,呼吁东湖暂时不要停止养鱼

  在东湖之滨生活了60多年,刘建康对东湖有着深刻的感情。

  他告诉记者,刚定居东湖之滨时,东湖四周人烟稀少,湖水清澈,湖里的黄丝草茂密得像水下森林,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后的年代里,随着湖区人口增加和工农业发展,加上对东湖筑堤分隔等,东湖的水文、水质条件恶化,昔日茂密的水草消失殆尽!

  东湖生态的恶化,使刘建康忧心如焚。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开始了东湖生态保护的研究。

  1980年前后,每到夏季,东湖湖面就会出现水华现象。水华爆发时,东湖水粘稠得难以拨动,散发出难闻的恶臭。然而,自1985年后,东湖的水华现象竟神秘地消失了。

  东湖水华消失之谜,引起了刘建康的极大兴趣。在他指导下,谢平博士牵头投入了这项研究。从1989年起,谢平等人先后在东湖里进行了4个夏秋的原位围隔试验,即采用放养鲢鳙鱼来控制微囊藻水华的生长,同时观察鲢鳙鱼放养量与水华现象之间的关系。试验证明,在养鱼的围隔里,蓝藻的份额减少很多;在不养鱼的围隔里,蓝藻水华则生长得很好。已经出现微囊藻水华的围隔,在引进鲢或鳙鱼之后10天至20天,水华即全部消失。试验还证明,每立方米水投放46克至50克鲢鳙鱼,控制水华发生的效果最好。而放养草鱼完全不能控制水华。

  谢平等人由此揭开了东湖水华消失之谜:养鲢、鳙鱼的水域里不出现水华,在于鲢鳙吃掉了导致水华发生的藻类,改善了水质。

  揭开这一谜底,对控制水华有重要意义。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滇池、巢湖水污染治理中得以应用。

  在即将结束采访的时候,刘建康十分动情地说,社会上至今还在流传一种说法,说东湖的水是湖里养鱼搞坏的。“这是将人害嫁祸于鱼的谬论。东湖的污染是由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引起的,东湖的治理,首先要抓工业废水的违章排放和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要动真格!”
作者: 2007-9-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