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人物专访

王凯军:专注成就事业

来源:科技日报
摘要:8月份的一个周末,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阎中是在导师王凯军的家里住的。作为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的总工程师,王凯军是个大忙人。这一点王凯军秉承了自己的导师、第二代厌氧技术发明人lettinga教授的风格。在此之前,王凯军已在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获得硕士学位,并留院工作了6年。...

点击显示 收起

        8月份的一个周末,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阎中是在导师王凯军的家里住的。  

  “王老师花了2个白天1个晚上集中指导毕业论文,师母给我们做饭。”阎中笑着说,论文已是五易其稿,毕业后他将成为导师的同事。  

  作为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的总工程师,王凯军是个大忙人。但是,他对学生的关心丝毫没有减少,经常利用午休和周末时间“开小灶”。  

  这一点王凯军秉承了自己的导师、第二代厌氧技术发明人lettinga教授的风格。1991年,他在荷兰赫瓦宁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就经常被导师“请”到家里面授机宜。  

  在此之前,王凯军已在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获得硕士学位,并留院工作了6年。那时,30出头的王凯军头顶已经笼罩着不少光环。  

  1987年,他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北京密云污水处理厂的技术设计工作。在国家“七五”攻关课题中,他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课题负责人。  

  “那时对这个领域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初步具备了通盘考虑、把握全局的能力。”王凯军说,他在荷兰学成后放弃了国外的工作机会,回国继续水污染控制研究。  

  在“九五”、“十五”期间,他承担了多项国家863、攻关课题,多项北京市科委重点研究任务,以及数十项科研咨询、服务、设计任务。他对水解-好氧工艺理论、好氧和厌氧反应器理论和设计、活性污泥膨胀控制等研究有独到的见解,还相继开拓了城市污水污泥处理和处置、畜禽粪便厌氧消化和生物质气化利用新的研究领域。  

  1999年,王凯军成为研究院里最年轻的研究员。说起这些引人瞩目的成绩,王凯军谦虚地说,他“只是比别人多了一份专注”。  

  王凯军回忆说,他在攻读硕士期间,就开始了“低浓度污水处理技术”课题的研究。毕业后,针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投资大、运行费用高等问题,他一直专注于该课题的研究开发,开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低能耗低投资的水解-好氧生物处理技术,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1987年“城市污水水解-好氧生物处理研究”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连续4年被国家环保局评为最佳实用技术。此后,他又投入了该技术的推广示范工作,先后在北京、新疆、山东等地的城市污水厂和工业废水处理厂中获得应用,累计投资20亿元,为国家节约了上亿元的投资。  

  在王凯军的一份履历表中,记者注意到,他取得的7项专利都已转让,应用于我国多个领域的水污染控制中。  

  “与纯粹的研究单位不同,我们更关注开发技术的可应用性,解决不同用户的实际需求。”王凯军说,他们是开发、研究、应用“一条龙”服务,也就是实验室研发、中试验证与示范工程“全过程都做”。  

  “九五”期间,他主持了高效厌氧和好氧单元反应器的设备化工作,取得近10项专利,3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计委产业化国债资金的资助,建成示范工程近60项,总投资3亿。课题组在淀粉废水应用领域大量开展了第二代厌氧反应器的工程实践。“这一工作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应用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应用为高效的颗粒污泥床厌氧反应器技术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  

  高效颗粒污泥床厌氧反应器正是“十五”863计划的“高效厌氧生物反应器研制与应用”课题的研究成果。目前,这种厌氧反应器已在全国建成30多个示范工程,正成为我国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主流。  

  人物自述:多年来一直从事水污染控制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推广工作。在科学研究上,开拓了水解-好氧生物处理技术、生物脱硫、畜禽粪便处理、污泥处理等领域,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十余部;在工程实践上主持设计过多个城市污水和数十个工业废水处理厂的设计工作,承担了国家、地方和企业的研究和设计等项目数十项;获国家、北京市和国家环保局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十余项。
作者: 2007-9-1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