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人物专访

王保平:中国的科研已进入早期的良性循环

来源:搜狐健康
摘要:口服胰岛素的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诺和诺德研发部副总裁王保平)搜狐健康:从糖尿病治疗30年的变化来看,您认为诺和诺德来到中国之后给糖尿病的治疗带来了哪些新变化。王保平:诺和诺德进入中国之后等于把世界上最好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带到中国。诺和诺德成立以来的七八十年时间一直是世界上糖尿病治疗领域的先......

点击显示 收起

  口服胰岛素的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诺和诺德研发部副总裁 王保平)

  搜狐健康:从糖尿病治疗30年的变化来看,您认为诺和诺德来到中国之后给糖尿病的治疗带来了哪些新变化?

  王保平:诺和诺德进入中国之后等于把世界上最好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带到中国。

  诺和诺德成立以来的七八十年时间一直是世界上糖尿病治疗领域的先驱和先导。市场上胰岛素类的糖尿病药物是诺和诺德率先开发的。在欧美国,诺和诺德很多方面都做到了第一,有非常好的产品和服务。

  诺和诺德进入中国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公司进入中国后把世界上最好的药品都带到了这里,这对于改善中国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整个社会的医疗、健康水平都是有益的。

  搜狐健康:在治疗理念方面的变化明显吗?

  王保平:诺和诺德在中国做了很多的实际工作,比如跟卫生部以及其他机构合作,对患者和潜在的患者进行宣传教育。

  30年前,公众对糖尿病的认知程度比较低,认为是富贵病。现在大家如果正视糖尿病,进行尽早的治疗,对于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后期治疗都是很有好处的。在公众认知、医生和护理人员培训等方面,认识程度和水平都有了很大改变。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增高了,中国政府在这方面非常重视。现在大家对于糖尿病也不再感到那么可怕了。

  搜狐健康:随着治疗技术的变化,例如胰岛素的注射等方面的研究现在进展如何?

  王保平:事实上,新药研发需要很长的时间。糖尿病是诺和诺德最主要的研究领域。在糖尿病治疗中,胰岛素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产品,让患者接受胰岛素的治疗是很重要的,在这一点上糖尿病跟别的病不一样,患者不可能每天到医院来打针,而是需要自己打针。

  在过去几十年当中注射系统的改变对于患者来说非常重要,这是我们公司研发的几个特点之一。在给药系统方面我们有“诺和笔”,这个产品已经发明了好几十年,所有的病人都能够很容易地每天进行注射。我们开发的产品并不仅仅只是细笔,对于儿童患者,我们制作了很漂亮的卡通笔,让小患者感到亲切。对于老年人来说,考虑更多的是他们能不能正常使用,因为老人视力会退化,小字看不清,这种情况下公司针对老年人的产品看起来似乎很笨重,很大的把手很大的显示,但是很实用,这完全是人性化考虑。

  说到产品本身,比如胰岛素,最初我们公司的是动物胰岛素,后来是用重组基因的办法来生产人胰岛素,后来又进行了技术改造,使产品更加有效。蛋白质不同于化合物,它会降解的,我们必须在一定温度下保证它的稳定。蛋白质的生产是很复杂的过程,生产成本也比较高。

  搜狐健康:据您的了解,口服胰岛素的研究有没有突破性进展?

  王保平:胰岛素是蛋白质,蛋白质在人体系统会遇到消化系统的降解,所以口服胰岛素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有很多的生物技术公司都在对它进行研究。目前为止市场上还没有任何一个这样的产品,但是我相信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可能的。

  诺和诺德中国研发中心策略的转变

  搜狐健康:诺和诺德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是比较早的,请您介绍一下诺和诺德中国研发中心的变化。

  王保平:诺和诺德中国研发中心是2002年1月25号正式成立的,是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诺和诺德是所有跨国医药企业中第一家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的。当然,研发中心的规模也是由小到大逐步建立起来。刚开始成立的时候是在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当时设计的规模是30人。

  公司最开始的课题是一个生产工艺的进一步开发,都是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我们当时建立了一个蛋白质药物的团队,积累起了一些经验,同时也让丹麦管理层看到了我们的研究能力,中国的科研人员也很好地体现了敬业精神。

  后来我们从亦庄迁到了现在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设计规模也得到了扩大,也增设了细胞生物学部门,在研发上我们也有了更高的目标:将更早期的科研想法变成寻求新的药物靶点和开发新药。与此同时,我们的人才引进也发生了变化,更加欢迎有创新经验或创造能力的人才加盟。尽管我们的团队成员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但基本上都是华人,不过我们也不是刻意地局限在华人范围。作为一个国际性的研发中心,需要培养国际化思维方式。

  搜狐健康:在生命科学领域,很多海外的华人表现了很强的研发能力,也受到了跨国医药企业的青睐。这个团体应该也是诺和诺德看好的吧?

  王保平:是的。中国留学生出国热最早是从1978年、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开始的,80年代出去的比较多。

  在国际最顶级的实验室里,有很多华人参与其中。华人的聪明智慧得到国际的认可,那就是:中国人比较勤奋,也很聪明,接受事物比较快,动手能力比较强。但这些华人之所以做得很好,还是得益于欧美有很成熟的科研体系。

  搜狐健康:诺和诺德中国研发中心在临床前阶段主要做哪些工作?

  王保平:我们有两个比较前期的研究,其中一个是专门做糖尿病的前期研究,还有一些其他生物药品的前期研究。有止血的,有生长激素,还有荷尔蒙替代疗法,这是几个大的。这几年的临床研究正在进入炎症的研究,比如风湿性关节炎等。

  我们研发中心作为一个国际性的中型公司,它的特点就在于集中力量做它的拳头产品,不求大而求稳健的发展。所以,我们的研发中心是总部早期生物制药部门的一个部分,我们参与它的课题,我们也支持糖尿病的研究,给它提供一些技术上的支持,比如一部分表达蛋白用我们的技术,我们实验用的抗体我们也做这方面的合作。但是这并不表示诺和诺德在中国只是做这一部分,除了这个之外我们在中国还有临床实验,临床实验也是为了参与全球临床的课题。

  搜狐健康: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中心更偏向于临床试验,策略可能考虑了成本方面,而诺和诺德中国研发中心则更多地参与了前期的研发。

  王保平:这是我们公司跟别的公司不太一样的地方。

  但是,新药的研发需要有很长的时间。如果有一个新药经过我们的研发成功并且上市那是很骄傲的事情;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虽然有时候99%是失败,但是1%的失败也一定有99%作为它的积累。我们目前做的也许将来不能上市,但是我们搞研发只要做的过程当中确实有提高,我们就会很享受这个过程,这也是一个成功。

  搜狐健康:现在诺和诺德中国的研发中心也成立六年了,总部对这个研发中心有没有提出过一个明确的期望或者是对它制定一个战略?

  王保平:我们每过几年都有一个组织结构的回顾,一个比较具体的变化是从以前以技术为背景的研发中心转变为更多寻找药物靶点的方向,两者并重,在这方面就是它的一个很大的变化。也就是说中国研发中心跟在丹麦本土的研发中心一样,都是整体研发的一个同样水平的部分。

  我们公司做研究的时候投入很高,现在大概是销售额的18%—29%,我们的发展要跟全球战略一致,每年根据经费来扩大规模。至于中国的研发将来怎么发展,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表一定要怎么样,但是我们相信随着公司的整体业务发展,对于中国的市场一直是非常重视的,将来规模肯定还会扩大。

  因为总部很重视中国市场,并且总部相信中国人是能够做出东西来的。实际上,随着中国科技水平的发展,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新药可能性在增大。

  搜狐健康:总部现有几个研发中心?

  王保平:在早期研究方面,全球只有三个:最主要的是在丹麦本土,我们是第二个,在美国也有一个。美国那个大概是2005年建的。

  中国的科研已进入早期的良性循环

  搜狐健康:您能否整体评价一下国内医药界的科研状况?

  王保平:中国的生物技术在改革开放30年以来进步非常快,特别是最近这15年到20年,很多留学生出国之后做得非常好,很多是在国外一流的实验室工作。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力的增加,我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好,“百人计划”也好,“长江计划”也好,用很多方法把把一些好的人才又吸引回来,这是非常好的!特别是在一年以前胡锦涛主席提出中国在2020年要变成一个创新型的国家,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科研人员也是深受鼓舞的。

  这一点我可以举出一些例子来,从中国政府在总体的R&D研发投入每年基本以两位数字的速度增长,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除此之外,无论是在科研上,还是在专利上,中国也一直是直线上升。

  现在国内的一些一流院校的整体科研水平也比十年前甚至跟五年前相比都有很大的提高。

  生物技术发展非常好,看看在生物技术里面发表最好的文章,最顶尖的一些杂志上面每年有好多是在中国本土实验室做出来的,中国现在已经进入到比较好的早期良性循环。

  但是,具体说到生物医药方面,到目前为止中国没有一个新药能在世界市场上变成“重磅炸弹”,到目前还没有。也就是说现在从科研上来说中国已经能够找到新的蛋白质,甚至你都可以申请一些专利,但是要把它转化成新药的时候,这种药怎么能够生产,怎么样生产符合国际上的规定,还是一个问题。新药研发实际上是很难的,很多在实验室里面没有了问题,但一旦到工艺开发的过程当中,还是会碰到很多问题必须解决。这就是在工业研究跟学术研究不一样的地方!

  我觉得中国现在已经有一定的新药研发人才的储备,但是如果具体到将来药品的开发一整套的话,有经验的人可能还是不够多。中国的医药公司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我觉得还需要一段时间跟国外公司学习,需要一段时间的合作双赢,把别人的东西实实在在地转化。因为很多东西如果没有实实在在在的积累,你是学不到的。

  但话说回来,中国的潜力还是非常大的,将来发展势头的确很大。

  搜狐健康:你们现在这个研发中心是更聚焦于前端的,这样的话跟国内的科研院所或者研发中心的合作会不会减少?

  王保平:不一定。刚才提到中国生物技术发展比较早,中国有些研究院校在找到最新的基因方面有一些领先,所以我们可以跟他们合作,如果谁有新的基因出来,他做了一些实验,在动物实验上可能有一些疗效,我们就可以跟它们合作再往下并且当成一个新药接着来开发。所以我们跟国内科研机构应该有好多办法可以来合作,我们去年跟中科院有一个合作项目,诺和诺德在中科院的研究基金,去年资助了五六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是属于生物技术,但是它将来都可能跟新药有关。我觉得我们将来跟中国的合作会更加加强的。

  小的企业要学会与巨头在合作中双赢

  搜狐健康:在国外是不是有很多中小规模的生物科技公司甘愿或者主动承担一些跨国制药公司的上游?

  王保平:绝对是这样的,如果仔细看看大的制药公司,这么些年上市的新药完全由自己本土实验室从一开始就做出来的可能不到50%。

  搜狐健康:据您的观察,现在这种收购趋势是比以前更活跃了还是不如以前?

  王保平:我觉得在2007年好像是很活跃的,现在也没有往下走的趋势。

  搜狐健康:最近几年欧美主要的制药强国推出新药的速度似乎在减慢,您觉得原因在哪里?

  王保平:原因很多,这也是大的制药公司碰到的一些难关。一方面来说生物技术已经发展得非常快了,但是后来你发现当一个课题完成之后又有更多的问题出现了。虽然说药物靶点越来越多,但是真正好的药物靶点必须要通过各种实验才知道,或者也还是有限,同时在注册这一方面的要求也可能会比较严格了。有了一个新药之后,再推出一个比它的某些方面更新的药品,这个差别现在要求越来越大。如果倒退十年二十年前有可能只要有点进步可能就变成一个新药,但是现在对一个机构来说这个变动只给病人带来这么一点好的地方我们觉得它不够显著,你可能花了很多的物力人力来做这个药品,也在各种实验上证明它有一定的效果,但同时社会和人对于新药的期望值也更高了。很多新药到临床做对照试验的时候还是过不了关?

  现在生物技术这一块在中国至少在很多点上应该是跟世界的水平不相上下的。把一个药物的苗头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新药这个过程还需要经验积累,或者需要大批的顶尖人才。之所以最近这些年在海外招的研究员比在国内招的多,主要是因为中国本土招这样的人有很大的难度。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各方面的改变,有很多留学生愿意回来。

  

作者: 金丰杰 作者: 2008-6-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