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人物专访

记哈医大专家刘树林

来源:黑龙江日报
摘要:今年4月8日,哈尔滨医科大学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全校师生都为实验室的成功建立而欢呼雀跃,这个实验室的成立将为哈尔滨医科大学,乃至整个黑龙江省的基因以及病毒研究提供一个更大的研究平台。作为我省领先的研究项目,比较基因组学将为我国基因和病毒研究与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该研究项目的成功上......

点击显示 收起

  今年4月8日,哈尔滨医科大学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全校师生都为实验室的成功建立而欢呼雀跃,这个实验室的成立将为哈尔滨医科大学,乃至整个黑龙江省的基因以及病毒研究提供一个更大的研究平台。作为我省领先的研究项目,比较基因组学将为我国基因和病毒研究与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该研究项目的成功上马,赖于一个人,他就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树林教授。



  刘树林教授是我国国内研究比较基因组学,重点是沙门氏菌研究方面的权威人士。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发展出用于沙门氏菌比较基因组研究的物理图构建方法,填补了国际空白。近几年,他正致力于HIV疫苗新载体和肿瘤疫苗等相关研究。



  记者在刘树林的实验室见到他时,他正进行着HIV疫苗的研究。连续工作好几个小时的刘树林显得略微疲惫,体格清瘦,态度谦和的他带有着科学家明显的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态度。见到记者后,刘教授非常热情地介绍了他进行HIV疫苗相关研究的初衷并带记者参观了他的实验室。



  “面对这种全人类的疾病,任何的可能都要努力去尝试。我早年在加拿大从事研究工作的时候,就曾经对相关的治疗给予了关注。国际研究组织,也对此一筹莫展。于是我准备另辟蹊径从预防上下功夫,于是产生了研究相关疫苗的想法。”刘树林说。谈起他的研究,他总是欢欣不已。



  “我有点激动,我是一个容易全情投入的人。我试图将HIV抗原表位克隆到沙门氏菌的菌毛基因中去。国家有相关的研究基金支持我的研究项目,哈尔滨医科大学,我的母校也给了我很好的研究条件和巨大的支持,这都是我能全心全意投入的原因。这次回到国内,回到黑龙江,回到母校,我可以真正踏实下来做点事情,再也不会有落叶一般的飘零感觉了,我觉得自己有根了。”说到这些,他眼睛里闪动着泪光。



  刘树林1982年从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先后在北京医科大学和日本岐阜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加拿大加里大学及北京大学进行微生物基因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加拿大教学时,他所从事的沙门氏菌的相关研究,得到了加拿大国家健康研究院、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工程委员会等相关机构的支持和资助,研究条件和生存条件都十分的优越。“但是总觉得没有根。”刘树林深情地说。那时候,他就暗自发誓,早晚有一天,要回到祖国去从事医疗研究,培养祖国的医学人才。



  2008年刘树林终于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祖国,回到了母校哈尔滨医科大学。“我就像是一面飘荡在风中的风筝,母校就是那根长长的线。”



  想当初刘树林是抱着救死扶伤济世救人的愿望报考医学的,因此他从事起研究来非常卖命。一天连续工作14个小时,比在国外的时候还要勤奋。看到刘树林拼命工作,同事们都很心疼,“有时我们也会劝他休息,他的爱人也很为他担心,在加拿大时候,刘老师得了癌症。”



  刘树林的妻子对记者说,他的身体一直不好,但是他依靠着自身的毅力,和他从事细菌方面研究的经验,已经克服癌症的困扰,渡过了难关。“他对科研工作有一种忘我的热情,平常性格内向而沉默的他,一投入到研究中去就完全的变了一个人,充满热情,有火一般的动力。他那时每次回国,带回的不是给我的礼物,而是给医大实验用的菌苗和资料。他一直期望着国内的研究环境能好些,而现在国内的研究环境,是近几年来最好的,所以他觉得是回来的时候了。”妻子说。



  刘树林的归来,哈医大为他提供了一些生活和工作上的方便,这使他感动。学校为他专门开通了绿色通道,简化一切入职手续。各个部门互相配合,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在实验条件上也大力支持他。



  医大的一位校领导表示:“这些年来,省内高端人才不断回流,主要是我省总体环境日益良好,人才回来有用武之地。而刘树林从事的关于基因的研究工作,正是致力于我国生命科学的前沿,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断都有重大的意义,并且将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作者: 2008-7-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