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人物专访

回忆邓国彪同志二三事

来源:新华网
摘要:作者: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赵德华吴衍庸徐成基溥发鼎邓国彪同志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原党委书记。1958年转业到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任职,1966年从北京调到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任所领导。邓国彪同志忠诚地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中国科学院的办院方针。这里仅介绍他领导进行的薯蓣资源研究......

点击显示 收起

        作者: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赵德华  吴衍庸  徐成基  溥发鼎  



        邓国彪同志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原党委书记。四川宁南人,老红军。他投身革命,是因为他的父亲为反抗国民党的残酷压榨,率领宁南县农民举行暴动,结果失败被抓,砍头示众,还要“斩草除根”。邓国彪为逃命连夜渡过金沙江,逃到云南巧家。红军长征经过云南,他投奔红军,随队伍北上。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戎马一生,战功卓著。1958年转业到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任职,1966年从北京调到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任所领导。邓国彪同志忠诚地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中国科学院的办院方针。他为成都生物所的发展呕心沥血,取得一批重大成果,为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为发展国民经济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成都生物所的快速发展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这里仅介绍他领导进行的薯蓣资源研究与开发取得重大成果的几件事。  



        急国家之所急  



        上世纪60年代,国家为降低人口迅速增长,急需大量避孕药物。生产甾体激素避孕药的原料是薯蓣。但我国薯蓣资源的总体情况并不清楚。于是,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卫生部下文,由中国科学院和卫生部主办,在全国开展薯蓣资源调查。  



        四川省的薯蓣调查工作省政府决定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承担。以邓国彪同志为首的所领导班子对这项国家任务,高度重视,全力以赴,精心组织。由25个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有关单位的217名多学科的科技人员组成调查队,对四川132个县,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通过3年的艰苦努力,查清了四川产的薯蓣种类多、分布广、蕴藏量大、皂苷元含量高质量好,向国家提交了63份基本资料,圆满完成了任务。根据调查资料,四川成了我国主要的薯蓣资源供应地,为生产避孕药提供了大量薯蓣原料。  



        薯蓣是生产甾体激素类药物(如避孕药、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培他米松等)的主要原料。而甾体激素类药物的用途广,需求量大,仅次于抗生素居第二位。因此,需要大量薯蓣资源。而大量利用野生资源,必然会使其很快枯竭。为保证我国薯蓣资源可持续利用,保证我国甾体激素药物(如避孕药等)能正常生产,满足国家之需要,薯蓣调查刚结束,邓国彪同志就支持科技人员进行薯蓣由野生变栽培的研究。他经常顶烈日深入试验场地,关心引种栽培试验情况。科技人员在他的鼓励支持下,经过深入研究,成功地使薯蓣由野生变为家种,并研究出一套高产栽培技术,通过各种方式向全国推广。从此,我国栽培薯蓣的面积迅速扩大,使之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也使种植薯蓣的农民增加了收入,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重视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  



        上世纪60年代,中央提出“资源综合利用”方针,为切实贯彻,邓国彪同志鼓励科技人员在薯蓣综合利用上作文章。当时,我国生产薯蓣皂苷元(皂素)的厂家,只利用了薯蓣中的皂苷元,而薯蓣中50%左右的淀粉没有利用,当废液排掉,这样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科技人员提出进行“酶法、酸法综合利用薯蓣的研究”,既要提取薯蓣皂苷元,又要充分利用淀粉,不污染环境。当时有专家对这项新颖的酶、酸法工艺表示怀疑。邓国彪同志有久经沙场的智慧和经验,有长期在科研战线担任领导工作的实践,他认为科学研究要敢想、敢干。于是,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实践,利用酶、酸法进行薯蓣综合利用研究,组织了多学科的科技人员进行攻关。从小试到中试他都经常深入现场,了解情况,克服种种障碍,帮助解决问题。试验终于获得成功。该项研究,不仅提高了薯蓣皂苷元的收得率,而且利用薯蓣淀粉生产白酒,酿酒产生的废液经处理又可作肥料。这套工艺,提高了薯蓣资源利用率,对环境友好,很快在全国推广。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支持科技人员大胆探索  



        前苏联研究发现,薯蓣中的皂苷成分,有抗心血管疾病的效果,但没有研究出药物上市。除此之外,未见国内外有利用薯蓣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报导。邓国彪同志认为,国外虽然没有研究成功,却对薯蓣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四川薯蓣资源丰富,种类也多,我们应该深入进行研究。于是,他大胆地支持科技人员,组织多学科专家,利用川产“穿龙薯蓣”进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试验需要的原料、材料、设备,他亲自过问,指挥有关机构,保证试验顺利进行。在原四川医学院等十几家单位的大力协作下,经过药理研究,安全试验,临床观察,用较短的5年时间,成功研制出安全有效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药“穿龙冠心宁”(出口名“川生冠心灵”)。经批准,有4家制药单位投产,向国内外销售,取得很好的效益。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用薯蓣皂苷研制成功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药,1978年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之后,他又支持科技人员对“穿龙冠心宁”生产工艺成功地进行改革,为甾体皂苷药物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新工艺。该项工艺研究1983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穿龙冠心宁”的研究成功,为课题组尔后用黄山药薯蓣研制出蜚声中外的防治心血管疾病新药“地奥心血康”,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鼓励科技人员勇担重任  



        上世纪70年代,国家需要大量高效皮质激素药物“培他米松”。该药的抗炎、抗过敏、抗恶性淋巴组织等疾病的作用最强,抗炎作用是“氢化可的松”的35倍、“地塞米松”的3~5倍;是创伤、危重疾病急救的重要药物。可是,我国不能生产,要花高价(7000英镑/kg)从国外进口。上海第十二制药厂受命进行研制,但未成功。原因是合成工艺中最关键一步格氏物中间体“脱氢”是用有毒化学试剂二氧化硒,收率低(35%左右),成本高,药品质量不达标,而且污染环境。该厂委托我所用生物技术“脱氢”,用生物技术与化学方法相结合研制“培他米松”。邓国彪同志鼓励科技人员勇担重任,进行研究。试验需要的设备、装置,他指挥有关部门充分给予保证。他经常深入实验室,“十分关心研究工作的全过程,与研究人员心连心,共度难关”。科技人员在他的支持下成功地完成合成“培他米松”工艺全过程,解决了用微生物“脱氢”这一关键步骤。选育的“脱氢”微生物菌株,使“脱氢”物的收得率达70%,比化学法提高1倍,研制出合格的“培他米松”。上海第十二制药厂1976年投入工业规模生产“培他米松”,为我国医药工业填补一项空白,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该项技术在上海、天津、大同、沈阳、浙江等地推广。从此,彻底改变了我国依赖进口的状况。生产“培他米松”的原料也始于薯蓣,我国资源丰富,不仅能大量生产该药供应国内,还大量出口,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