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人物专访

“长江学者”李校堃和他的“联合国”团队

来源:温州日报
摘要:他们说,他们要给温州以惊喜。尽管偌大的温州,他们的实验室“偏居”于茶山高校园区一个安静的大楼里。默默地,几乎鲜少有温州人会关注。但李校堃和他的科研团队,毫不掩饰自己的壮志:“在温州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来,做出一个几十亿甚至百亿、在国内叫得响的生物医药产业群。...

点击显示 收起

        他们说,他们要给温州以惊喜。

  尽管偌大的温州,他们的实验室“偏居”于茶山高校园区一个安静的大楼里。默默地,几乎鲜少有温州人会关注。

  但李校堃和他的科研团队,毫不掩饰自己的壮志:“在温州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来,做出一个几十亿甚至百亿、在国内叫得响的生物医药产业群。”

  这,就是他们要给温州的惊喜。

  这是一群平均年龄才32岁的年轻人,但他们的学历和科研成就让人咋舌——

  李校堃,温州医学院药学院院长,国家基因药学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教育部生物反应器与药物科学开发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今年9月受聘“长江学者”。30多人的团队,80%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半数有着海外留学背景,被称为小“联合国”。他们摘下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华医学科技奖以及国家技术发明奖等诸多“国字号”殊荣。

  在温州逐科学之梦,这位新科“长江学者”和他的“联合国”团队,为自己冠以“瓯江弄潮儿”之名。

  (一)与温州结缘

  因为一个“四顾茅庐”的故事,李校堃带着团队,来到了温州。

  那是2004年5月,在基因工程领域颇有建树的李校堃来到温州,参加“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温州医学院生机勃勃的科研氛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温州医学院院长瞿佳四次前往广东,力邀李校堃来温。而他“人未至”,温州医学院就一下投了2000多万建设实验室。

  温州的诚意深深打动了他。2005年,他带着仍在研究的项目,从广东来到了温州,担任温州医学院药学院院长。

  “温州是块风水宝地,十分适合我,我找到了感觉。”在李校堃看来,温州给了他非常宽松的环境和做事情的平台。这里所有人都只有一个目标,多搞科研,多出成果。

  李校堃妻子和孩子并没有一同前来。他只能在实验室和家庭之间“两头飞”。

  不常回家,不是不想家。他也想陪妻子逛街,也想跟孩子玩耍,但抽不出时间。为了更好地照顾今年读初二的儿子,他妻子特意辞去了工作。

  跟随李校堃一起来温的,是他的“弟子”们。

  那时候,好几个“弟子”才25、26岁,在广东谈恋爱本顺风顺水,可女朋友不愿来温州,不得已吹了。因着对理想和科学的执著,大家一起来到了温州。

  几年来,科研团队不断壮大,一些留学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等国高校的留学生,陆续从五湖四海汇聚,加入了这支队伍。

  在温潜心钻研,他们承担着国家863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改构体新药研究”,摸索出一条生长因子类基因工程药物工程化道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开发为临床药物的国家。

  (二)科研苦与乐

  “没日没夜”,是这支科研团队的工作状态。

  从早上8点忙到凌晨两点,是大家最正常不过的工作时间。茶山校区周边的夜宵店老板,几乎都认识这群“夜猫子”。

  在研究生长因子过程中,李校堃曾一个月吃睡在实验室,困了就和衣躺在实验室的地板上。有一天,实在太困了,他躺在地上,醒来却发现“水漫金山”。原来,实验室冰箱因为停电冰块融化了,水流满地,他竟然在水中泡着却不知觉。

  从广东跟着李校堃教授来到温州的黄志锋博士,记不清大家一起熬夜到底有多少回了。

  去年为了申报中华医学科技奖,临走的前夜,李校堃和黄志锋等大伙儿一起,就答辩的每一处细节再仔细斟酌,直到凌晨3点。在办公室里草草睡了两个小时,就起床赶赴机场。辛苦赢得了回报,他们赢了北大、清华的科研组,一举拿下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一头栽在科研上的日子,着实太苦了。但艰辛的付出,也有着收获。

  4年时间里,他们获得了国家863、973重大项目及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等众多科研项目,并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华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诸多荣誉,不断创造温州医药研究的新历史。

  千万不要以为,李校堃和他的团队是一群“老学究”。在严肃认真的科研背后,更有着一份活力与活泼。梁广博士最爱跳舞,黄志锋是“K歌之王”,林绍强教授是“温医帕瓦罗蒂”……团队中,娱乐健将还真不少。

  工作之余,他们自编、自导、自演话剧《瓯江弄潮儿》,不仅在温州医学院赢得喝彩,还在长春等地进行巡演,赢得喝彩声不断。

  (三)最大的梦想

  很多时候,李校堃会问自己:“我们要给温州留下些什么?”

  “我希望集聚自己几十年的智慧,在温州孵化出真正高端的生物医药产业。”这是李校堃科研团队最大的梦想。

  在他看来,一个科学家必须具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和素质。而在过去这些年里,他和团队的“产学研”发展策略,已经创造近20亿元的产业价值。

  今年,他们与温州民营资本进行了紧密合作,投资3000万元,组建格鲁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温州本土民营资本与地方高校在生物医药高新技术领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如今,格鲁斯特研发出针对糖尿病溃疡以及大面积创伤的国家一类新药,正积极筹备产业化实施和推广工作。格鲁斯特股东拟投资8000万元,在温州滨海园区征地建设国际化的标准厂房,并积极筹备建设温州市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努力为温州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攻关、人才培养、项目孵化和转化平台。

  “我们要为温州制造一个新亮点。”展望未来,李校堃颇有几分兴奋,“总有那么一天,别人提及温州的时候,不仅知道有皮鞋、打火机,也有我们的生物制药。”

  而当走出温州,李校堃不管在什么场合,和外人谈及温州的时候,总会为温州“正名”:“今天的温州,已不是文化、科技的荒漠。一批科技人才,正在这里开花结果。”

  的确,如果一座城市要因科技而名扬天下,那么这个城市必定拥有一批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他们是撑起这座城市的一片天;他们是这个城市的文化英雄。

  李校堃和他的团队,正是这样的人物。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