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人物专访

沈寅初院士:“我只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启动因子”

来源:浙江在线
摘要:我们一起上山下乡,一起到工厂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科技攻关,在取得成果和荣誉的时候共享成功的喜悦……”这位自称“长期从事生物农药和生物化工科研工作老兵”的古稀老人,正是我校名誉校长、“中国生物农药之父”、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得者沈寅初院士。由于沈寅初的所有科研成果几乎都在浙江产业......

点击显示 收起

3月17日下午2时30分,浙江省人民大会堂灯火通明,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灯光下,数百名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身着正装,神情专注;台上,一位满头银发、身材魁梧挺拔的老人正深情地追述着往昔科研岁月,“几十年来,我们研究组老一代大多已经退休,有的甚至已离开人世,新一代已成了团队的主力。此时此刻,我特别想念和他们共处的日子。我们一起上山下乡,一起到工厂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科技攻关,在取得成果和荣誉的时候共享成功的喜悦……”  

  这位自称“长期从事生物农药和生物化工科研工作老兵”的古稀老人,正是我校名誉校长、“中国生物农药之父”、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得者沈寅初院士。



  由于沈寅初的所有科研成果几乎都在浙江产业化,科研事业与浙江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他经常戏称自己是从上海来到浙江的“海龟派”。在沈寅初的心中,他所有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浙江企业的合作和支持。“一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并转变为商品,需要企业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密切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启动因子。”只要有人问及他的成就,沈寅初总是谦虚地强调这一点。



  每次获奖感受均有不同的沈寅初,这一次感慨尤为良多,他说他发自内心感谢数十年来的政府和领导对他科研事业的无私帮助和支持,更由衷感谢与他曾经并肩作战、至今难以忘怀的同仁们的团结协作——“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



  而这一切,还得追溯至30多年前沈寅初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发现新的微生物——井冈霉素那一刻说起……



  井冈霉素的问世  

  1964年,攻读了2年微生物生化遗传专业研究生课程的沈寅初,来到了刚刚成立不久的上海市农药研究所。对饥饿有着深切体会的沈寅初,从此决意为农业的发展做出努力。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产量高低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可水稻的重要病害——水稻纹枯病每年发病面积上亿亩,成为我国水稻高产稳产的严重障碍。



  为了寻找到真正无毒害的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特效农药,沈寅初和几个同事们从此开始了生物农药研究的艰难历程。那年代,化学农药研究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生物农药研究仍然几乎是一片空白。更何况几十万种微生物菌株存在于全国各地成千上万份土样中,要寻找到那一株有效的微生物,好比大海捞针,让人心力交瘁、望而却步。



  然而,决意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点成绩的信念,足以支撑沈寅初等人挑战艰难困苦。为了寻找那一株微生物,他们曾经在原始森林迷路,曾经误闯入两派武斗的恐怖场面,然而,这一切都阻断不了他们行进的决心——他们仍然每天身背水壶和几个有限的馒头,在人烟稀少处行程数十里……



  在经历了上万次的实验失败后,沈寅初等人终于于1971年在井冈山革命区的土壤中发现了一种微生物,它的代谢产物能非常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并经过大面积大田试验,确定此种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对水稻无毒无害,对人畜也非常安全,是一种理想的无公害农药。在那革命的年代,沈寅初和同事们为她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井冈霉素”。



  然而,“井冈霉素”的诞生问世,仅仅是她成长的开始。提高生产水平、降低每亩地用药的生产成本,成了研究组新的攻关任务。7年时间,沈寅初为了让他付出多年心血的“孩子”茁壮成长,实现产业化,造福人民,他放弃了出国进修的机会。7年后,井冈霉素生产水平提高上百倍,创造了抗生素行业中单位时间生产量的最高纪录,把每亩地的用药成本降低到0.5元以下,成为当时药效最高、价最廉的农药。



  30多年来,作为生物农药产业的民族骨干品种,井冈霉素经久不衰,年防治面积达2-3亿亩,每年可挽回稻谷损失数十亿公斤以上。至今,井冈霉素仍然是我国防治稻纹枯病的首选药物,我国也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井冈霉素生产国。



  “我一生比较自豪的是,老百姓吃的米饭几乎都用过我们这个农药。如果想喝这个农药来自杀,肯定死不了。”谈起自己的这个“大孩子”,沈寅初仍然对井冈霉素一往情深。



  事实上,自1980年代开始,沈寅初率领团队还同时研究开发了阿维菌素(7501杀虫素)和丙烯腈生物催化生产丙烯酰胺的工艺。阿维菌素也在全国推广应用,是目前有效替代高毒农药的绿色生物农药;丙烯腈生物催化生产丙烯酰胺万吨级生产技术被评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重大成果及昊华科技进步一等奖。然而,人们已习惯尊称沈寅初为“井冈霉素之父”。



  院士的气度与胸怀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大师何以谓之?我以为,除了高深的学术造诣,更应具有宽宏的气度,这是高尚师德的重要内涵。”沈寅初这样诠释着何谓“高尚师德”。虽然其青春年华主要不在教书育人,然而,他那将延续科学事业当成是人生最大乐趣和追求的内在品格,淬炼了他特有的气度和胸怀。



  为了实现井冈霉素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农药骨干产品的再次腾飞,1998年,年已花甲的沈寅初从上海市农药研究所来到了我校生环学院生物化工学科。在这里,他组建了一支可以将他未竟事业发扬光大的年轻团队。



  此后的10余年,在他的悉心指导和精神感召下,这一支有志于科学事业的年轻团队奋力拼搏,在实现工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征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激动的科学成果。2009年,该团队建成了国际上第一条化学-酶法生产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产业化生产线以及我国第一套利用腈转化酶生产手性化学品的工业化装置,实现了腈转化酶产业化技术的新跨越。“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化学-酶法合成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开发”项目由此通过鉴定,并获2009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同年,这支团队完成的“高纯度井冈霉素生物催化生产井冈霉醇胺的产业化技术开发”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而团队成员们深知,如果没有沈院士多年的研究积累和悉心栽培,团队不可能成长得这么快,获得这么多成果。他们更是真切体会到沈寅初所做这一切的初衷,用团队负责人郑裕国教授的话来说,“都是为了我们青年教师得到锻炼和成长,尽快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为我国民族产业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接班人。”



  几十年来,沈寅初团队先后获得了20余项省部级以上的奖项,然而,很多奖项沈寅初都把自己的名字排在了后面。



  沈寅初身上那种甘于为国家科技事业奉献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无时不刻地感召和激励着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



  金辉映照古运河  

  坐落于西子湖畔的浙江工业大学,有一条呈“人”字型的古运河穿过整个校园,每天悠悠地流淌着,如一支幽雅、醇厚的古典乐曲演奏着岁月的流逝……12年来,她见证了学校跨入21世纪跨越式的发展历史,更是见证了这位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老人为教育事业、科学事业操劳奔波的身影……



  2000年12月,沈寅初开始担任浙江工业大学校长。为了提高办学质量,早日建成国内知名大学,沈寅初对学校方方面面事业发展倾注了满腔热情和力量。除了出差开会,每天早上,他总是赶往办公室、实验室。生环学院、化材学院、药学院相关学科的成长和建设,沈寅初更是给予悉心指导和建议。



  出于家乡情结,沈寅初很多科研成果都在浙江开花结果,浙江许多医化企业如海正医药、钱江生化、浙江医药、汇丰生化等公司都与他有着广泛的合作关系。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如今都已成为上市公司。深厚、良好的企业合作关系,非常便利沈寅初推动学校产学研发展。2000年,药学院刚刚成立,亟需发展。沈寅初把浙江很多知名制药企业牵线搭桥至学校,让数十家企业老总共同为学院、学科的发展出谋划策。在他的引领下,生物转化与生物净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制药工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省生物化工重中之重学科等高层次、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大成果、大项目、大奖项也都在这些学科、平台中产生。



  早在80年代,沈寅初就已开展国际合作关系。国际合作经验丰富的他,来学校后就倡导教师“走出去,请进来”。除了鼓励并资助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进修,每年他都亲自邀请数位国内外著名专家来校讲学,同时尽可能“引进”更高层次的国外高校与学校开展校际合作。



  一直认为自己机遇好,求学、开展研究工作中都遇着好老师指点的沈寅初,深知老一辈人对年轻人成长的作用。在浙江工业大学的十多年,他的一言一行,都展示了对学生、对青年教师成长的热爱、呵护之情。他的品格、他的胸怀如一缕金辉映照着浙江工业大学。



  对学生的培养,他要求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努力提高学生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抱负水平,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为了青年一代的成长,他对老教师提出期望,“我们要造就一批年轻的学术带头人,这是自然法则的要求,事业要有人一代一代传下去。老教师的责任或者主要任务是培养年轻人,要有这样的胸怀,要促进年轻学术带头人成长。老一辈的长处是经验积累比较丰富,但应该清醒地看到创新能力不如年轻人了,要把精力放在培养年轻人上面。这是学校发展的根基、学校发展的后劲。”



  他始终看好年轻人的创造力,“年轻人要有自信,要勇于承担责任。三四十岁是创新的最佳年龄,年轻人要成为学校的中流砥柱。”



  他鼓励教师出成果,并不断“教”他们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每个教授都应该敢于尝试写高水平的SCI论文,同时要重视科研道德,实验的结果绝对要准确。”“选题要有发表价值,成果要有产业化前景,一定要摸准国民经济发展的脉搏,一定要了解国家的需要和世界的前沿。”



  他力倡学术的正气和和谐,“发挥团队作用,首先领头人要有先人后己的精神,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在奖金分配、成果分享等方面都要体现高风亮节;团队内部要形成团结、和谐的氛围。一个团队是否团结、和谐,团队建设的好坏,责任首先在领头人,不要让无谓的内耗影响我们的发展。”



  ……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在沈寅初院士身上,我们分明看到了古人所努力追求的理想人格境界——“刚正宏大之气”。



  沈寅初简介:    沈寅初(1938.7.7—  )生物化工专家。浙江嵊州人。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同年入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攻读研究生课程。1964年后一直在上海市农药研究所、化工部上海生物化工研究中心工作,任研究室主任、总工程师、所长,并担任首届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98年起被聘为浙江工业大学教授,2000年12月起任浙江工业大学校长,2005年5月至今任浙江工业大学名誉校长。    长期从事微生物源农药及生物化工研究和技术开发。1970年代初,沈寅初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对人畜无毒害的生物农药井冈霉素,为有效防治我国水稻主要病害纹枯病提供了首选用药,并首次实现我国微生物农药的工业化生产。1980年代又成功开发高效杀虫杀螨抗生素——阿维菌素(7501杀虫素)、浏阳霉素,其中阿维菌素国内生产量全球最大。1980年代中期开展腈酶及腈水合酶的研究,实现生物催化技术生产丙烯酰胺的产业化,先后在胜利油田、大庆油田等地建成了年产5000—50000吨的生产装置十来座,在国内开创了生物催化技术工业化生产大宗化工原料的先河。1990年代21世纪初,在浙江工业大学指导开发糖尿病治疗药物中间体井冈霉醇胺的生物催化技术。近年来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将生物技术成功地应用于手性药物的合成,所创建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化学-酶法合成新技术,成为手性生物催化与化学合成结合在我国制药工程领域成功应用的范例。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经济效益显著。    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各类奖项二十余项。199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上海市“科技功臣”称号,2002年获候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2007年获中国农药工业杰出成就奖,2010年获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者: 2010-3-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