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人物专访

专访许瑞明:开启中国“冷泉港”

来源:科学新闻
摘要:世界生命科学圣地与分子生物学摇篮——美国冷泉港实验室教授、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这些令许多国内外同行都深感羡慕、尊重和向往的职位,依然没有留住他。他,就是许瑞明,现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建)主任。1992年底,面对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的橄榄枝,许瑞明做出了......

点击显示 收起

25年的美国生活,依然没有让他割舍对祖国的那份赤子情怀。



世界生命科学圣地与分子生物学摇篮——美国冷泉港实验室教授、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这些令许多国内外同行都深感羡慕、尊重和向往的职位,依然没有留住他。



他,就是许瑞明,现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建)主任。



一个信念



1980年,许瑞明考入浙江大学,专业是物理学。本科毕业后,他前往美国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1992年底,面对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的橄榄枝,许瑞明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抉择——从事生物物理学研究,开启了艰难的专业转舵行程。



3年之后,他从最初的一无所知,成长为全球最优秀的生物学实验室的助理教授。“记得第一次生物学学术报告时,我只在笔记本上记了几个名词。”许瑞明回忆道。



用许瑞明自己的话来说,“虽然在美国呆了25年了,但总觉得是一个暂时的状态,该为自己的祖国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了”。



一次偶然回国参加会议的机会,对许瑞明的触动很大。



2007年4月,中科院召开结构生物学战略研讨会,许瑞明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此时的他已经在美国冷泉港工作了13年,纽约大学医学院也有意将他招入门下。“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龚为民研究员在会议期间就对我说,你既然要离开冷泉港,干脆就直接回国,到生物物理所来吧。”许瑞明说。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许瑞明第一次开始认真地考虑回国的问题。



同年12月,由中国和印度两国的科学院共同组织,在班加罗尔召开了结构生物学研讨会。此时的许瑞明还没有正式回国内工作,但他顶替生物物理所副所长龚为民,率领研究所的科学家代表参加了这个研讨会。许瑞明说,“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中科院的正式活动,我代表中科院作了一个特邀报告。”报告的内容是他近几年所作出的代表性工作,非常精彩。



2008年3月3日,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主任招聘答辩评议会在北京召开,经过答辩评议,许瑞明被聘为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的主任,负责实验室的筹建工作,这一举动,更加表明了许瑞明回国的决心。



此前,在海外做到正教授而选择全时回到中国工作的华裔科学家,在生命科学领域只有王晓东、饶毅等为数不多的几人,像许瑞明这么一位重量级的领军人物回归,影响之大不言而喻。



“或许我不是百分之百能够取得成功,但只要这是件有意义的事情,值得我花心思认真去做,我就会义无反顾。”许瑞明对回国工作的态度很坦然。



一份情感



许瑞明与中科院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2年前。



1997年,许瑞明第一次来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参观完分子生物物理学家梁栋材院士的实验室后,他很吃惊,“条件居然如此简陋。结晶室是在一个很小的阴暗房间,既没有空调,也没有暖气,屋里的温度随着屋外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再怎么说,国外的实验室起码都是恒温的。”许瑞明说。中国1973年已经完成了高分辨率胰岛素结构的解构,但20年后,国内依旧在做天然蛋白质,对于许瑞明带来的国际前沿报告,国内真正理解的人还不多。



“那时大家还在争先恐后往国外跑,很少有科学家愿意回来工作。但是有人告诉我,1996年饶子和就已决定回清华大学,我在惊讶之余,也对他的果敢行动感到佩服。”许瑞明说,“生物物理所是中国研究结构生物学的大本营,2003年饶子和当所长后,引进了很多国内外人才。我和生物物理所的沟通越来越多,和龚为民等研究员也有了更多的联系。”



“这份情感更加触动了我回国的决心。”许瑞明说。



对于普通人来说,许瑞明的研究领域颇为生僻——“表观遗传学”。他的研究对于体细胞克隆、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技术、癌症发生衰老等过程中的机理研究以及针对表观遗传调控的药物研发都有重大意义。



一批人才



要想建设世界一流实验室,并想比肩美国的冷泉港,人才是关键。



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建成后的目标是对所有中国研究人员开放,最终也会对外国研究人员开放。许瑞明说:“我们要全力以赴,做好这个体制改革的试验品。”



2009年1月,许瑞明“全职”回国。同年,许瑞明入选中组部的第一批“千人计划”。他在生物物理研究所建立实验室,带领青年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开始他全新的科研事业。



很少有像许瑞明这样,在担任副所长职务后,依然将自己的办公室直接设在实验室的隔壁,“还是希望花时间在实验室,做出点工作来,而不是过多地‘涉及’行政工作。”许瑞明告诉《科学新闻》。



每周一、三、五下午的2:30到5点是许瑞明课题组集体交流研讨的时间,“只要我在,肯定参加,和学生们一起讨论。这对他们的成长有好处。通过交流,互相学习,及时发现问题。”许瑞明说。



“国家给了很高的礼遇,个人要无愧于这种尊重。”许瑞明坦言,“我想大部分人和我的想法是一致的。但是,感觉压力也很大。”



目前,许瑞明和他的同事正在为国家蛋白质科学实验室招兵买马。“在5年时间内中科院将花4500万元建设国家蛋白质科学实验室,我们初步将在全球范围内招聘60名顶级的科学家担任实验室的首席研究员。而这5年的时间,国家每年将在蛋白质科学实验室投入6000万元研究经费。”



目前国内提供的条件与国外的差距已经缩小,但很多华人学者都还在犹豫。许瑞明认为,关键不在薪酬有多高,更重要的是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共同的目标,这才是最吸引人才的条件,“在一位优秀的科学家眼里,看中的绝不会只是有钱”。



“从前,中国吸引人才的思路是‘只要做得好就进来’,但是现在全然不同了。就像是在下围棋,战略布局很重要,先要占据重要的关键点,然后连点成线。”许瑞明说。



为了增强实验室对人才的吸引力,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员不仅拿工资、还能获得为期5年的经费资助。首次招聘的研究员有2/3将留在国家蛋白质科学实验室,预计最终研究人数将达100人。



一个“帝国”



许瑞明为做好这个国家实验室的筹划和建设工作可谓“全力以赴”。他提出了以英国MRC-LMB和美国冷泉港实验室这两家著名研究所为参照目标,吸取它们的运行和管理经验,凝聚科研方向和人才,营造优秀的学术环境,争取用5~10年时间把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建设成一所具有国际一流学术水平的科研机构。



2008年4月,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结构生物学中的X射线晶体学讲习班成功在生物物理所举办。这次讲习班是20年来第二次在美国以外的国家举办。



X射线晶体学讲习班的组织者、著名蛋白质晶体学教授Gary  Gilliland对曾与自己同事多年的许瑞明说:“我通过这个研讨班孩子们的提问,通过对你所在研究所及实验室的深入了解,也知道你为什么选择回国了。”



作为国家实验室的筹建主任,许瑞明积极组织相关科研和管理人员对实验室的学科布局、人才引进、研究队伍建设、科研管理体制等进行全面规划,形成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建设方案”。



2008年秋天,许瑞明组织筹备了一次重量级会议,就是推动冷泉港亚洲国家会议中心在苏州的建设,开启了蛋白质国家实验室同美国顶级生物科学家交流的另一扇门。



当美国冷泉港实验室负责人詹姆斯·沃森参观了蛋白质国家实验室之后,这位“DNA之父”、许瑞明曾经的“老板”也对许瑞明说了一句话:“I  now  know  why  you  are  back。”



同年,许瑞明作为首席科学家组建了一支在表观遗传结构机理研究领域有深厚基础的、在相关领域做出过优秀成绩的、充满活力的青年研究队伍,并获得“表观遗传学的结构机理研究”的973项目支持。这项工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表观遗传学的分子机理研究,为提高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增强科技整体竞争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与此同时,许瑞明还承担着研究所的科研战略工作,为科技事业发展出谋划策,与管理人员一道,认真探讨如何加强科研管理工作的创新,把他在冷泉港工作积累的优秀科研管理理念和方法传授给管理人员。



2008年3月,美国《科学》杂志发表文章称:去年秋天,放弃纽约大学教授的美好职位,分子生物学家许瑞明回到了中国,他知道自己要为这一举动付出代价。首先是他的工资会降低,并且要适应北京这个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的生活。但是他无法抗拒帮助建立一个“研究帝国”这样的机会。《科学》杂志里提到的“研究帝国”,就是中国正在筹建的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重新回到中国,和我在美国的25年相比,显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为创建中国的“冷泉港”,许瑞明迈出了第一步。
作者: 2010-9-1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