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人物专访

匡廷云:相信院士群体的公正性

来源:科学时报
摘要:2011年,又到院士增选年。每两年一次的中科院院士增选工作备受社会瞩目。“作为一名院士,更多地感到的是一种压力,是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中科院院士匡廷云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表示,院士增选是项系统工程,通过不同归口系统、各省、直辖市及院士的推荐,再经过院士群体充分讨论、商榷和表决,力求保证增选......

点击显示 收起

2011年,又到院士增选年。

  

每两年一次的中科院院士增选工作备受社会瞩目。“作为一名院士,更多地感到的是一种压力,是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中科院院士匡廷云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表示,院士增选是项系统工程,通过不同归口系统、各省、直辖市及院士的推荐,再经过院士群体充分讨论、商榷和表决,力求保证增选过程和结果的公正。

  

“院士是一个荣誉称号,院士们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要努力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努力创新;要提倡科学道德,维护科学精神;要积极培养人才,推动科技队伍的建设;要承担咨询和评议任务,对国家科技重大问题决策有建议权;对院士候选人有推荐权、选举权等。院士们确实要有很强的责任感,来保证评选新院士的公正和公平,有责任来壮大院士队伍,让院士群体可以不断在我国科学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匡廷云说,不仅是她自己,院士们都有这种共同的感觉。

  

学术水平和道德规范是最重要的标准

  

中科院院士候选人通过院士和归口部门两种途径推荐,不受理本人申请。在院士增选过程中,候选人是被动推荐的。匡廷云认为,推荐制参考了国际上多个国家科学院推荐院士的制度和经验。“推荐制是正确的,因为评选院士要从候选人的学术成就、道德规范等多方面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院士的标准。”

  

目前,中科院实行的院士推荐制度除各归口系统推荐外,每名院士推荐的候选人不得超过2名,且每位候选人要得到3名院士的推荐才能入围。

  

“院士作为推荐人,要对学部和被推荐人负责。因此,必须要充分了解被推荐人,要清晰地了解他们的学术成就、学术水平和道德规范。”匡廷云表示,中科院《院士章程》中有明确规定,候选人在研究工作中要有系统的、重大的创新性成果,对科技发展有重要贡献。

  

“这个标准是每位院士在推荐候选人时,应该好好掌握的。”今年,匡廷云不但参加了中科院的初选工作,也参加了科协和北京市的初选。“归口部门推荐要进行多次投票,并不是一个人说了算。”

  

在归口部门推荐层面,除了中科院系统、教育部系统、中国科协和部委途径外,还有各省和直辖市的推荐途径。“今年北京市进行了院士的推荐,这样可以更广泛地把我国的优秀人才推荐到院士候选人中来。”匡廷云说。

  

除了具备被学术界认可的学术成就外,候选人的道德学风也是重要评选标准。

  

“在每次评选中介绍候选人学术成就的同时,还要介绍他的道德学风及对祖国的热爱。”匡廷云说,这一点上卡得相当严格。

  

也就是说,虽然不像学术成就评判上有明确的标准可行,但对候选人学术道德、学风和爱国精神的判断上,也有具体的“门槛”。

  

匡廷云说,如果发现候选人有学术不端行为,比如论文造假等,是绝不可能通过的。而抄袭、篡改数据等问题一旦被发现,会立刻取消资格。

  

“不少院士都有海外留学的经历,老一辈科学家更是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科研环境,毅然回国为祖国的科技发展作贡献。不少年轻人也有机会留在国外,但他们也积极回国,报效祖国。”匡廷云认为,虽然科学没有国界,但做科研不仅有科学目标,也应该有国家目标。

  

院士要自律  社会更应理解

  

根据《院士章程》等规定,有效院士候选人名单要向社会公布,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坚决抵制不正之风。

  

匡廷云表示,目前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和各个学部都在采取各种措施来避免误差的出现。

  

院士增选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很大,匡廷云认为,应保持院士群体的纯洁。“院士要抵制被动推荐。比如,有些省、市,甚至单位以拜访的形式来找院士,介绍本单位候选人的成果。相信院士们能正确对待这种事情。”

  

“院士之间对每个候选人的评价是有分歧的,这里面有争论,但我觉得也很好,问题拿出来大家可以判断。”匡廷云说。

  

在她看来,院士有一定的学术地位,会尊重自己的信誉,不是那么容易被“忽悠”的。因此,“希望在选举过程中,任何不同意见都可以拿出来争论,问题会越辩越明”,她说,院士群体是有判断能力的,把符合条件的候选人选出来,这是大家的共识。

  

“要让社会相信院士群体评选的公正和公平,院士也更要自律。”匡廷云说,每个院士心中都应该深知自己所担当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当选院士的质量。“一个不够资格的候选人,得到超过2/3的选票是不太可能的。”

  

匡廷云表示,目前遇到的一些问题会逐步完善和解决。“要相信院士群体,院士也应该珍惜自己的荣誉、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的认可,我们更应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也希望社会能够理解和支持。”

  

“绝大多数院士都是自律的,他们都希望能够多为国家做一些事情,迅速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





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今天公布了(详见A3版)。就增选过程中,院士群体如何按照有关章程的规定,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严格坚持标准,保证增选工作的公正、公开、公平等话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两院院士王越、中科院院士匡廷云。



推荐工作必须具有独立性



至今“历年中国科学技术最高奖的获得者,均为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这当然不是必要条件,但说明了院士队伍是有实力的”。日前,两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校长王越在接受《科学时报》专访时表示。



《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以下简称《院士章程》)规定,院士候选人只能通过院士、归口部门及学会科协3种途径推荐,不受理本人申请。王越认为,“院士”称号具有的荣誉属性、社会责任和共识性,决定了其增选工作应遵循推荐制。



“如果是一项具体工作,如果申请人能够证明自己可以胜任,可推行申报制。但院士是最高学术称号,不是某项职务,申报制并不合适。我们实行的院士推荐候选人权利,也是与国际接轨的增选制度。”



并且,“最高学术称号有一定特殊性,持有者的贡献应该受到大家公认”,推荐制体现的也是一种认可。



“常会有人来找我,希望我能推荐他当院士。碰到这种人,我会告诉他:‘你可能已经违背了遴选规定。《院士章程》中规定,院士遴选的整个过程中,候选人都是被动的,但有据实提供材料的责任。’我要珍惜我的推荐权,努力推荐合格的候选人。”王越说。



为使推荐工作有效、准确,《院士章程》等文件规定:院士必须按照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标准和条件,独立推荐候选人。推荐人必须确实了解候选人的研究领域、学术水平和贡献、科学道德和学风等,准确填写推荐材料。



王越表示,“独立”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如果不向任何人取证、没有对被推荐人的各方面条件进行全面考查,闭门造车得到的推荐结果不公正也不客观,更不用说着眼于国家科技事业全局了。



推荐工作对独立性的要求,要求院士在推荐工作中必须有自己的思考,不受情感影响、不为利益驱动,抵制被动推荐,准确把握院士标准和条件,并要承担推荐责任。



谈到心中合格院士候选人应具备的条件,王越认为:“候选人应是在科技领域作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学者专家。”



如果爱因斯坦“穿越”到现在,有资格成为院士候选人吗?王越笑称:“我对物理前沿不懂,我想当候选人绝无问题,但当‘选’不一定能打包票。他的历史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核武器和核电技术的根基就是狭义相对论。然而现在来看,狭义相对论也需要进一步科学验证。以‘自恰’而言,既然光速是绝对的,为什么这套理论要叫‘相对论’呢?”



王越强调,判断学者科研水平和贡献时,要有历史的眼光。科学“规律”都有其相对性,因此也要看他们的工作对其后的科技水平提升有多大贡献。



越是高等级科技奖励,越是需要时间验证。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贡献很多都是10年甚至数十年前的成果,评审看重的是其成果在整个学科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位。



“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遴选出合格人选”



针对目前一些个人、部门和地方把院士称号异化为地位和利益的象征,甚至将院士变为所在单位或部门谋取利益的资源,王越说:“院士称号是荣誉,更是责任。我们要珍惜。”



在上一届增选两院院士前期,曾有人联系到一位正在生病的老院士,声称要到医院看望先生,然而从踏入病房后,他讲话的主题始终是自己参选院士的事,并请老先生支持。



遭到拒绝后,他又去找其他院士,其中也包括王越,都被拒绝。可前不久,这位对“院士”称号渴望的学者再次联系王越,希望获得支持。



“刻意为之能得到吗?就好比为了诺奖而科研,最后真的能得到诺贝尔奖吗?”王越说。



还曾有某高校联系王越,表示该校当年大庆,请王越去作报告。他让秘书先查了一下,结果发现这个学校校庆应该是在第二年5月份。“在院士增选临近时,参加学术活动应避免‘助选’。过分的助选活动与增选工作要求的公平、公正原则相冲突,更会产生负面影响。这种行为不能提倡并任之。”



这样的外部干扰并不稀奇。在增选的前一年举办的学术活动中,往往会有深谋远虑者借此为可能的院士候选人作助选宣传。



“有领导认为,他在任期间单位出了院士,是工作成绩,也有利今后工作开展,因此全力推动。”王越说,“当然也不能因噎废食,我们要通过专业判断学术活动的价值,凭着责任心保证院士评选工作严格遵守《院士章程》。”



评选院士候选人的过程中,院士内部要有实事求是的讨论。因此,最终公布的增选院士,绝非某一院士的选择,而是院士群体的智慧和决策,力求做到公平公正。从另一方面看,群体决策也能弥补个体对某位候选人的认知偏差。



“目前确实有一些不按规则行事的人和单位。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遴选出合格人选。这也是院士的责任。”王越说。



“由于名额有限,最终没有入围的候选人,也不能说他们不合格。”王越说,“上一届我推荐了一位候选人最终也没有入选。这个问题要立足于全局,辩证地看待。”



公平、公正、公开,是院士遴选中所坚持的原则。“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物理学家吴健雄的科研贡献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这公平吗?院士不是完人,但‘三公’是我们每个人都力图追求的。”



在中科院针对院士增选专门制定的《院士增选工作中院士行为规范》中这样说:每位院士在推荐、评选和选举中,要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从国家科技事业全局出发,严格坚持标准,遵循公正、客观的原则,不谋私利,不徇私情。



王越也相信中国院士群体的德行:“院士如果连这点自觉和水平都没有,中国科技界还有什么希望?”



弘扬优秀文化是根本



王越认为:“评选院士是一种在全社会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弘扬科学精神和奋斗精神的重要活动。”正因为如此,院士才更应该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最高学术称号。



“院士的称号,不是固定担任某项工作,也不是某种职务。院士的能力和素质也都是无形的存在,我们应该以‘无形’胜‘有形’。”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王越看来,“院士群体”是个更重要的概念。宣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辨哲理性及伦理道德是他们肩上的重任。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命脉。弘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和优良品德,是院士的使命和责任的根本。讲正气,爱国家、民族和人民高于个人,更是我们中华文明中的美德,应珍惜发扬。”王越说。



王越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模式是对世界很大的贡献,“当前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但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品德不能丢”。精神文明建设一旦跟不上,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讲经济效益,但并不是所有事都只顾钱。”



“现在,各界严格要求院士群体,这是可以理解也是应该的。但是,以功利化的眼光推测院士,这也是一种不公正。”王越常讲老子的一句话: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也可扩充理解为不违背规律、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时刻自律、抵制不正之风、弘扬民族正气,便是“为”与“不为”间的一种正确抉择。
作者: 2011-5-2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