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人物专访

刘建康:七十年“江湖”人生

来源:荆楚网
摘要:【人物简介】刘建康,中国淡水生态系统研究奠基人之一。1949年2月由美国回到上海任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水生所前身)研究员。1950年1月中科院设立水生生物研究所,刘建康先后任水生所鱼类学组组长,水生所所长、名誉所长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刘院士呵呵一笑:“平时就在网上看看新闻或辅导研......

点击显示 收起

  【人物简介】



  刘建康,中国淡水生态系统研究奠基人之一。1917年9月1日生于江苏吴江,193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1947年获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9年2月由美国回到上海任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水生所前身)研究员。1950年1月中科院设立水生生物研究所,刘建康先后任水生所鱼类学组组长,水生所所长、名誉所长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记者来到水生所刘建康院士的办公室时,老人正在上网。94岁高龄了还“玩”网络?记者满脸惊讶。刘院士呵呵一笑:“平时就在网上看看新闻或辅导研究生做论文。”



  刘院士本可以在家听听戏、打打拳,安享晚年,但他坚持每天“朝8晚5”地上班。每天上班前,老人习惯围着珞珈山散步一小时,最近因为腿脚不便作罢。闲不住的他把精力放在编撰论文集上。“早期发表的关于鱼类和淡水生态论文网上没有,很多研究生写论文却查不到资料。我要把自己的论文收集起来给学生一些帮助。”他说。



  生在吴越水乡,工作在荆楚水乡,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刘建康院士跟水打了一辈子交道,和鱼做了一辈子朋友。七十多年的“江湖”游历,老人娓娓道来,似在诉说一段传奇故事。



  “一问三不知”转而研究鱼



  刘建康幼年就读于上海毓贤小学,毕业后随家迁往苏州。高中毕业后考入东吴大学理学院生物系,师从刘承钊,专攻两栖类生物研究。没想到,偶然发生的一件小事让这位生物高材生“受到刺激”,并转而研究鱼。



  大学二年级时,东吴大学生物系在上海举办了一个纯属科普性的淡水生物展览会,刘建康被系里指定协助刘教授做展出工作。老人回忆说,看到前来瞧稀奇的市民人山人海,自己挺得意,没想到很多市民对鱼兴趣更浓。“这鱼是吃什么长大的?”市民问他。“不知道。”刘建康老实地回答。“这鱼怎么繁殖?”又有人问。“呃,这个我也不知道!”刘建康继续实话实说。



  堂堂生物系学生居然被问得哑口无言,刘建康有点汗颜。



  回忆起这段“糗事”,老人笑称,“这事对我的刺激挺大的!生在苏州鱼米之乡,居然不了解鱼!”年轻气盛的刘建康发现,光知道鱼名是不够的,还得了解其生活习性。他对这摇着尾巴游来游去的水中精灵产生了兴趣。



  可惜当时东吴大学缺乏鱼类专业的教授,大学毕业后,刘建康考上当时中国最有名的鱼类和淡水生物学家伍献文的研究生。



  27岁“捉”出国际成果



  国际学术界知道刘建康这个名字,是在1944年,那一年,他在一份刊物上署名发表了《鳝鱼始原雌雄同体现象》论文。当时,他年仅27岁。谈起当年的这一发现,刘建康说“好奇心的驱使”。



  1941年,刘建康在国立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工作。当时,为躲避战乱,研究所内迁至重庆附近的北碚镇,生活十分困难,大伙想吃鱼又买不到,于是晚上打着火把到农田中去捉鳝鱼。



  在大伙到农田中捉鳝鱼的时候,刘建康想,如果采用人工养殖,就可以让大伙吃上更多的鳝鱼。于是,他把一个原有的混凝土蓄水池改造成一个土池子,并从市场上买来一批大鳝鱼投进池中。养了一年,池中的鳝鱼没有生殖;第二年,情况仍然如此。“为什么这些鳝鱼都不生殖呢?”他将这些大鳝鱼杀掉一看,发现全为雄性。他从市场上买了数百条小鳝鱼,宰杀后发现:小鳝鱼全是雌的。



  “奇了!”吃鳝鱼吃了那么多年,第一次发现这个怪事。通过研究,他得出结论:鳝鱼卵刚孵出时全是雌性,长大以后,就逐渐变成雄性了。1944年,他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发表,受到了国际动物学界的高度关注。



  1947年7月5日,英国皇家学会博洛博士在《Nature》上写了一篇专题评论。开头便说:“从1944年一篇描述黄鳝性腺论文的发表,刘提供了新的和有趣的有关低等脊椎动物性别决定机制的证据,并打开了一个新颖研究领域之门。”



  这一评价对20多岁的刘建康是极大的鼓舞。从那时起,刘建康坚定了一生为鱼、为鱼所栖居的生态环境而潜心研究的信念。



  编写首部长江“鱼书”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没有系统的鱼类生态学专著。1954年,刘建康随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迁至武汉后,上级把研究梁子湖鱼类生态学的任务交给了他。



  接受任务后,他提出并实施了在梁子湖进行鱼类生态调查的方案。后来,他与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的专家密切合作,在长江上、中、下游设立调查站,调查站上游设在重庆的木洞,中游设在宜昌,下游设在崇明岛。为了让调查得来的数据翔实可靠,刘建康时常往返三地,反复核实、比对物种。“有时忙起来,连家也顾不得回。”老人说。



  老人认为,科学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只要落笔,那就要对历史负责,绝不能让一丁点谬误传下去。



  经过20余年的研究,汇集水生所、华农等单位多位科研人员的智慧,《长江鱼类》一书于1976年问世,共40余万字,记录了200多种鱼类生长习性。这是我国第一部淡水鱼类生态学专著,为日后论证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对鱼类生态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终结“鱼米之乡吃鱼难”的尴尬



  湖北省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作为荆楚大地最美丽的明珠,偌大的东湖居然面临鱼产量严重不足的尴尬。



  刘建康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包括武汉在内,省内鱼的供应非常紧张,每个家庭每月只能凭票购买几斤。原来,当时渔业生产比较注重池塘精养,却对大面积的湖泊、水库利用不够,长江中下游的湖泊大多数是靠鱼类的自然繁殖、生长,渔民无限制的捕捞,很少进行人工放养,即使有几个中小型湖泊实行了人工放养,大都是亏损。



  1971年以前,位于水生所旁边的东湖养殖场年年亏损,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向水生所求援。1972年,水生所组织科技人员,开展东湖渔业增产和稳产高产试验,该课题由刘建康主持。



  刘建康对东湖的养殖状况开展认真调查,得出结论:东湖养殖场确实有其特殊的地理条件,有的地方适合养这样的鱼种,有的地方适合养那样的鱼种;还有的地方鱼苗投下去不久,大多都被野鱼吃掉了;另外,东湖的拦鱼设施也存在问题,捕捞方法也需改进。他提出:应该调整放养对象、提高鱼种规格、改进拦鱼设施、控制凶猛鱼类和改革捕捞技术等。



  实施刘建康提出的五项措施后,东湖鱼产量连续7年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幅度递增,由1971年年产180吨,到1995年,年产量已高达1840吨。东湖的实践,为我国湖泊的渔业利用开创了成功的先例,在全国得到推广。



  让鱼儿当上“清洁工”



  在东湖边生活了60多年,东湖的富营养化问题一直是老人心中的痛。他说,刚到东湖居住时,湖水清澈,看上去像一块晶莹的翡翠。随着人口密集、工业发展等问题,东湖水渐渐变质了。



  1980年前后,每到夏季,东湖湖面就会出现水华现象。水华爆发时,东湖水变得黏稠,并散发出难闻的恶臭。然而,自1985年后,东湖的水华现象竟神秘地消失了。这一现象引起了刘建康的极大兴趣。为了观测水样,有一次老人甚至差点掉入湖中。正是抱着这种执著的求实态度,刘建康和科研人员终发现,是鳙鱼鲢鱼在充当清洁工呢。他随后提出了饲养鳙鱼鲢鱼治理东湖的生物操纵方案,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滇池、巢湖水污染治理中得以应用。



  1989年,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与联合国环境计划署联合出版的《世界湖泊环境数据书》,介绍了东湖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活动,使东湖成为世界湖沼学家最熟悉的中国湖泊之一。”



  “鱼跟环境密切相关,要是环境不好,鱼就养不好。”这是老人经常讲的一句话。六十岁后,刘建康开始关注鱼类赖以生存的水环境,现在九十岁高龄的他觉得人生没有遗憾,只是希望武汉东湖的水质能够越来越好。



  “院士岳父”影响他一生



  1939年,经东吴大学推荐,刘建康到内迁重庆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读伍献文的研究生。伍先生是我国鱼类分类学、形态学和生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读研期间,刘建康与伍家长女伍韵梅相识,尔后,伍献文与刘建康由师生升级为翁婿。伍献文1948年即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刘建康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为院士群体中增加了一段翁婿佳话。



  作为伍老的女婿,在求学过程中是否享受过某种优待?问到这里,94岁的刘建康老人微微一笑:我出国留学之前我们的恋爱关系还是“地下”的,伍老不过问,既不反对,也不鼓励。



  谈到当年的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刘建康说:伍老只吩咐学生做与专业有关的事,家里的大小私活从来不要求学生们帮忙。伍老的论文,如果学生参与过考察或实验,伍老一定会带着学生一起署名。如果是学生自己的论文,伍老即便做过修改和指导,他也拒绝署名。刘建康1944年发表的鳝鱼性别的研究文章就是一例。



  此外,伍老唯实的品格也影响了刘建康,只要有认为不对的地方,他就要发表看法。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提出种质学说,认为多细胞生物体可截然的区分为体质和种质两部分。体质随个体死亡而消失,只有种质才能够世代遗传,连续不绝,维持种族的优越性。尽管当时很多科学家都认为这个学说可能是不正确的,但始终无人发起挑战。唯独刘老“初生牛犊不怕虎”,对种质学说提出了质疑。他苦学德文,克服重重困难,通过研究筒螅生殖巢和生殖细胞起源与发展,证明经典种质学说理论其实是错误的。
作者: 2011-5-2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