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人物专访

引领中国的休克研究走向世界

来源:科技日报
摘要:作为我国著名的病理生理学家、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总后勤部科学技术一代名师,我国休克微循环研究的奠基者和国际休克学会联盟(IFSS)的创建人之一,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赵克森教授精深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精神令人敬仰。数十年研究重症休克休克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综合征。随着对......

点击显示 收起

  他是我国著名的病理生理学家;他为人崇尚道德,舍己为公,仗义执言;学术上精益求精,勇于探索,敢为人先;教学上为人师表,辛勤耕耘理论与实践交融,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科学人才,在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享有盛誉。他远赴重洋,刻苦钻研,心系祖国,情深一片。他是睿智的学者,用智慧点亮科研的激情。几十年来,用他的辛勤,使事业熠熠生辉、硕果累累。



  作为我国著名的病理生理学家、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总后勤部科学技术一代名师,我国休克微循环研究的奠基者和国际休克学会联盟(IFSS)的创建人之一,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赵克森教授精深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精神令人敬仰。他几十年如一日,把个人的理想、爱好与国家的需要结合在一起,把精力无私的奉献给了我国病理生理学教学科研事业。



  数十年研究重症休克



  休克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综合征。其病因各异,病理生理变化复杂,病情表现不一,来势迅猛,故需及时识别,立即采取果断措施,否则病人的预后将极为险恶。随着对休克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其认识也不断加深。



  我国的休克研究,从小到大,再到走向世界,每一次进步都留下了南方医科大学赵克森教授深深的印迹。赵克森教授从事高等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50余年。担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休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近20年。1980年他考取了世界卫生组织奖学金,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医学界第二批出国留学的访问学者,在当代微循环之父兹外法赫教授的指导下,率先报告了重症休克治疗以后大循环和微循环不同步恢复现象,回国以后,继续开展了休克时白细胞流变学变化的系列研究,查明白细胞粘附、嵌塞是微循环不易恢复的重要原因。“白细胞在休克微循环紊乱中作用”的研究获1987年东京第四届世界微循环大会奖。为此,原国家教委留学生司发表文章指出,目前归国的留学人员达五万人,这次征文活动报道的获国际青年科学家奖的陈章良、基础医学专家赵克森等8人,正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科学界每一种理论的提出,都是难能可贵的,但理论仅仅是针对现实中的难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的一种设想。只有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并得到证实后,科学才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而造福人类。自1743年法国医师LeDran第一个在论文中描述休克以来,经过260多年的研究,对休克的认识已从一组严重临床状态的判定和救治,深入到它的本质。然而,进入21世纪的今天,在采用各种抗休克措施以后,有部分重症患者仍然摆脱不了灭顶之灾。这种重症难治性休克成为当前休克研究的中心问题。



  重症休克引起死亡是世界范围内的严重问题,是当今社会引起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我国6年内交通伤440万起,其中61.9万人重症休克死亡。重症休克时有两个基本病变治疗后微循环毛细血管血流不恢复(无复流)和治疗后已下降的血压不恢复(顽固性低血压),是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赵克森教授领导的广东省休克微循环重点实验室,对重症休克的两个基本病变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取得明显成效。2008年在德国科隆召开的第6届国际休克大会上,赵克森教授作了“重症休克顽固性低血压发生机理”和“当前中国休克的现状”的大会报告,再次代表中国签署了“休克科隆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和学术机构重视对休克的研究。



  查明白细胞嵌塞毛细血管是病因



  重症休克时出现的“无复流”现象,是指经过抗休克治疗以后,关闭的毛细血管未能出现红细胞流动和重新灌流的现象。近年在休克微循环研究中,国外提出了功能性毛细血管密度(FCD)这一指标。它是指单位面积中有红细胞流动的毛细血管节段的长度,反映了微循环对组织细胞运输氧气和带走代谢产物的能力。维持FCD被认为是决定休克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无复流”带来的FCD下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无复流的研究中,赵克森教授的研究查明,白细胞嵌塞毛细血管是发生的重要原因,因药物到达不了已停滞的毛细血管,只有依靠机械力量来清除嵌塞的白细胞,才能解除无复流。赵克森教授的研究发现,注射从中药虎杖中提取的单体虎杖苷以后,可扩张微血管,又可增强心功能,因而能促使休克时脉压恢复。随着脉压增大,在毛细血管开口处出现了脉动血流,其机械力量可以冲走嵌塞的白细胞,使毛细血管血流恢复,动物存活率明显提高。虎杖苷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疗效,经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获国家I类新药临床试验批件,顺利进入II期临床,并列入国家12.5重大研究专项。



  重症休克时出现的顽固性低血压现象:顽固性低血压是重症休克的特征之一,在抗休克治疗以后,休克时的低血压仍难以恢复,它与此时血管对升压药物的反应下降有关。为了维持身体生命器官功能,提升血压是一个重要的治疗目标。国外学者强调对脓毒性休克起始的治疗应该把平均动脉压恢复到65毫米汞柱以上。然而,重症难治性休克时出现顽固性低血压,经过输血、补液和给升压药物等抗休克治疗,血压仍难以回升。探讨血管对升压药物反应性下降的机制,成为目前重症休克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顽固性低血压的研究中,该室发现,由于重症休克时小动脉平滑肌钾通道激活,引起钾离子外流致平滑肌超极化,抑制钙通道,在血管升压药物作用时,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不足,血管收缩反应下降,引起顽固性低血压。赵克森教授在文献中第一次提出血管反应性恢复剂这一名词,先给血管反应性恢复剂(钾通道拮抗剂),再给升压药物(血管收缩药),这一治疗方法得到了验证,美国重危病杂志对此发表了社论。



  此外,在烧伤治疗方面,赵克森率先报告了烧伤后皮肤微血管呈两型反应,改善微循环和防治微血栓可防止Ⅱ度烧伤向Ⅲ度发展,该项研究曾应邀到美国著名的布鲁克医学中心报告,并应邀在中美烧伤会议、亚太烧伤会议及台湾烧伤会议报告;研制了具有改善微循环和促进创伤愈合的功能敷料,经原国家科委鉴定意见为“使我国医用敷料进入了具有康复功能的新阶段”,已获得中、美、法三国发明专利,用功能敷料制成的三角巾急救包已装备部队,使我军战伤急救器材之一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于率先研制出具有特殊功能的纺织品,并协助中国标准化协会制定了保健功能纺织品的质量标准,随即在我国出现了一个新型的功纺行业,2011年在我国功纺行业建立20年之际,赵克森教授获得“终身贡献奖”。



  赵克森教授组建了我国第一个休克微循环重点实验室,担任军队“八五”“九五”计划休克研究大课题组长,完成了国家“863”重大课题“人造血药效学研究”等多项国家和军队重点课题,培养出了国家“973”首席科学家等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博士和硕士人才;主编出版了《休克的细胞和分子基础》和英文版《烧伤和创伤进展》等6本专著,发表论文150余篇,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经原国家科委批准,他以中国休克学会代表的身份,赴美国签署文件,创建国际休克学会联盟(lFSS),使中国成为该国际学术组织的四个创建国之一;他还在广州主持了“第三届中美烧伤、创伤国际学术会议”。



  教学科研耕耘半个世纪



  教育是城市文明的继承和延伸,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力与魅力之所在。赵克森教授奋力拼搏、开拓进取、尽职尽责、公而无私以教书育人的神圣事业,以学生为本,为精英搭建科研教育舞台。他们是共和国的脊梁,是时代的路标,始终以非凡的胆量与魄力,承载着人类最圣洁的情感,在三尺讲台上演绎着生命的精彩,致力于教育、培训和建立一批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有知识、能做事的病理生理学人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交响乐章。



  在教学和科研的舞台上,赵克森耕耘了半个世纪,成了一代名师,依然站在本科教学的第一线。即便是序言,赵教授都能讲得很生动,让学生有一股学医的激情。每到新学年,赵克森都会给本科新生作《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大学生》的报告,同时讲授《病理生理学》课程。1998年在台湾讲学期间,赵克森发生车祸造成右眼失明,十多年来,他以七十岁的高龄仍坚持本科教学,每年授课在70学时以上。



  在高等教育工作中,赵教授指出,大学教育是传授知识的高级阶段,主要包括两种知识:一种是人文科学,一种是专业科学。专业科学是立事之基,人文科学是为人之本,教学生如何做人是大学教育的基本内容。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悬壶济世是医生的本分。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播者,教师的为人是学生无声的榜样,因此,老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求实、严谨、刻苦和诚信等做人准则。这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应该是教师对自身的要求。他还提出“教学创新”和“知识二次加工”等新概念。曾作为总后巡回讲课组成员到四所军医大学和兽医大学示范讲学,并应邀到国内多所大学作学术报告,也曾到美国圣迭哥大学等四所大学作学术讲座。承担国家教委教育研究“九五”重点课题,研究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意义,探讨出一条加快学科发展的途径。他担任教研室主任以来,使一个中下水平的科室经过十多年两代人的努力,成为广东省A类重点学科,全军休克微循环重点实验室所在单位,全军统编教材“病理生理学”的主编单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所在学科。“教学与科研结合,加快学科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获2000年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



  世上的所有成功之路,都不会一帆风顺,在逆境中,如果选择放弃,则永远无法到达成功的彼岸!赵克森坚信,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科研成果对病理生理意义重大



  十年磨一剑。赵克森教授的科研成果对病理生理学意义重大。由休克时微循环无复流和顽固性低血压组成的“重症休克的发生机制”,获2010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已写入我国病理生理学教科书,他将休克的第三期由“微循环凝血期”改为“微循环衰竭期”,增加了毛细血管无复流和微血管麻痹扩张等内容;纠正了重症休克病人均死于血管内凝血的错误概念,指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只是休克的一个并发症,并非每个休克病人一定发生的一个时期。



  重症休克时微血管对升压药物反应下降的机理图刊登于美国休克杂志封面,也写入中国病理生理教科书;重症休克时血管平滑肌钙激活钾通道开放的论文,在国际著名期刊“循环研究”刊登了推荐评述文章;研究内容曾8次在国际会议报告,应邀到美国4所大学讲学,并应SCI杂志邀请撰写了综述文章。



  经过赵克森等学者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的休克研究已被国际学术界认识和重视。国外重要学术期刊多次对我国休克微循环重点实验室的研究论文发表评述和推荐文章。由于中国学者在SHOCK杂志的投稿数量仅次于美国,中国成为该杂志的主办单位之一,赵克森教授和薛全福教授应邀成为其中国编委。鉴于我国休克微循环重点实验室的影响,国际著名出版社Research  Signpost邀请赵克森教授主编的英文版“重症休克的分子机制”一书,已在2009年出版,并在世界各国发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休克研究必将走入国际前列!



  赵克森教授走过的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背后付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洒了许多汗水。前方征途漫漫,他还将继续披荆斩棘,以坚强的意志和饱满的精神,为病理生理科研教育事业的理想而一如既往的奋斗着。“桑榆未晚霞满天”,赵克森教授毕生致力于教育和科研事业,在他饱经风霜的脸庞上,绽放出因中华日益强盛,世界日益和谐的满意微笑。(袁佳丽  余红  张玮轩)



  个人档案



  赵克森教授,1937年10月出生,1959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著名的病理生理学家,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总后勤部科学技术一代名师,休克微循环研究的奠基者和国际休克学会联盟的创建人之一。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军队科技进步奖大评委委员,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
作者: 2011-7-1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