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人物专访

“海归”何江林:回成都圆一个中药抗艾的梦想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摘要:在成都高新区的“海归”创业者中,何江林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这不仅因为他是四川首批“百人计划”的入选者,或者手握多项专利、首开中药抗艾滋病的先河,更是由于他几经波折、从学者到创业者的转变历程,浓缩了中国一代有志青年的光荣与梦想。2011年10月,何江林又一次从美国回到四川成都时,第12届西部博览......

点击显示 收起

  在成都高新区的“海归”创业者中,何江林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这不仅因为他是四川首批 “百人计划”的入选者,或者手握多项专利、首开中药艾滋病的先河,更是由于他几经波折、从学者到创业者的转变历程,浓缩了中国一代有志青年的光荣与梦想。

  2011年10月,何江林又一次从美国回到四川成都时,第12届西部博览会正在蓉城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成都高新区创业起步园,成都蓉美康宁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何江林谈起他一年前创办这家公司的经历,感慨良多。

  “我们是搞科学的,但还不得不相信潜在的命运。”何江林向记者谈起,过去20年中,他如何数度试图回归报效祖国,却屡屡失望却步;而去年此时,他又是如何误打误撞“闯”回来,准备在成都高新区大展拳脚的故事。

  不知疲倦的学生

  1965年何江林出生于四川省南部县的一个农村家庭。和许多当时出身贫困农家的孩子一样,何江林背负着家庭的厚望——通过读书跳出农门。1983年,何江林大学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四川省农科院工作。彼时,他还不到18岁,老觉得“书还没读够”。工作三年后,他考进中国农业大学,攻读硕士。1988年底,何江林提前完成了硕士论文任务,回到成都工作。

  但他仍不满足,“老觉得自己还是年轻,还想读书。当时国内读博士机会不多,于是想出国。”何江林回忆道。

  1990年,他进入美国纽约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通常要拿到该学位需要6年时间,而何江林只花三年半就完成了学业,还把论文发表到了权威的《自然》杂志。

  1994年,何江林萌生了归国的念头,却遭到导师的极力反对,导师认为,如果他留在美国从事研究,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何江林心中十分清楚,中国当时的生活水平和科研条件远远赶不上美国,但他归家心切,于是前往中国驻美大使馆询问,能否帮忙在国内联系一份工作。

  他从大使馆领拿到了几个卷宗,里面介绍了一些当时国内的工作单位,但是,何江林翻遍了这些资料,却没有从中找到合适自己这个生物学博士的岗位。他索性在美国留下来做博士后研究。

  三年之后,32岁的何江林获得了教授职位,准备在美国开始工作。这时,他却收到了父亲写给他的信。

  “你到底什么时候回国?”、“我听别人讲,你这样做(一直待在国外不回国)不对吧?”何江林的父亲在信中说道。

  父亲的质问让何江林备受煎熬,这时,他希望在美国站稳脚跟,然后反过来向国内同行提供学术支持,或许这样帮助更大。何江林只好对老父回复:“再给我一段时间。”

  失望而返的学者

  2001年,国内多家知名高校向何江林发出邀请,希望他回国加盟。这一年,中国加入WTO获得通过,同时申办2008年奥运会也获成功,而此时何江林已经离开祖国整整十年,他下决心回来看看。

  “变化太大了!”让他感触最深的是成都和北京之间的航班:1990年,他离开的时候,从成都到北京的飞机每周只有一班,而且还不是任何人都能去坐;2001年他回来时发现,北京到成都航班几乎每半小时就有一班。“飞机也都是崭新的,而且就像坐公共汽车一样方便,都不用提前预定买票……”

  何江林衡量再三,决定加入国内一家高校,在其中组建病毒研究的实验室。然而,当他雄心勃勃准备开始大干一场时,却发现管理制度中存在一些隐患,让他无法安心下来做科研。三周之后,何江林从该校请辞,黯然地打道回府。

  第一次彻底回国的尝试就此以失败告终,让何江林很是难过了一阵。在美国,他开始了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尝试,开设了美国康宁纳生物制药公司,集结了数十名博士,从事抗艾滋病药物的研究。

  但是何江林想要回国的想法并没有消失,相反,他通过其他的机会,向国内的更多高校提供支持。例如,海南师范大学想开发治疗艾滋病的中药,就曾找到何江林进行合作,后来,何江林帮助该校成立了一个实验室,双方还就研发成果共同申请了专利。这让何江林又看到另一个回国的希望。

  毛遂自荐的创业者

  2010年,是何江林离开祖国的第20个年头,尽管在国外多年,但他对祖国的发展十分关注,每晚睡觉前都要上网,通过人民网看看国内新闻。在一个普通的夜晚,一条并不起眼的消息却引起了何江林的兴趣。

  那是通过人民网链接到的一个英国的网站,上面发布了一则关于成都高新区的介绍消息。通过网络,何江林又搜索到了更多关于成都高新区的情况,这里的环境、鼓励创业的政策让他兴奋不已。

  “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多年来,何江林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带回祖国,并且把它转化成产品,为更多病人提供更低价更有效的治疗机会。而此时,这个机会就出现在自己的家乡!随后,他又了解到,在10月份,成都将照例举行西部博览会。

  2010年10月,何江林兴冲冲地赶到了成都,他想把自己的成果拿到西博会上去招商。但是让他懊恼的是,当他赶回来时,已经错过了西博会报名参展的截止日期。

  何江林不甘心就此白跑一趟,他把自己的妹妹抓来当 “司机”,载着他找到了高新区管委会的相关负责人,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我想在这里开家公司,研制和生产治疗艾滋病的药物。

  对方打量着眼前这名毛遂自荐的“海归”:自己背着一个不起眼的背包,说着一口南部口音的四川话偶尔还蹦出几个英文单词。

  “他们问了我很多尖锐的问题,例如 ‘有没有专利证明’、‘商业计划准备好了吗’。”何江林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他非但没有因为遭到“审查”感到不悦,反而,这些尖锐问题让他感到对方很负责、很专业。何江林从背包中掏出早已准备好的证书、计划书,并一一解释。

  当何江林离开的时候,他得到了对方的信任和肯定答案:欢迎回来,任何时候过来都可以!

  让何江林惊讶的是,高新区的办事效率和服务的态度超出了他的想象。11月,何江林离开中国,当他在12月份再次回到成都时,开公司的手续已经基本齐备。2011年1月,公司就获得了一块办公场地。有意思的是,当何江林揣着场地租金准备签合同时,却被告知:场地是免费的!

  “现在国内做事的方式和以前完全不一样,很受感动。成都高新区给我们这些创业者创造了很多条件、便利和服务,这是成都高新区很吸引人的地方。”何江林说道。

  目前,蓉美康宁纳公司已经确定的发展方向,除了中药抗艾滋病的项目,还包括抗衰老产品和生物环境产品。何江林坦承,他最希望达成的是,把中药抗艾滋病的专利转化成产品,但是经过初步评估,此项目至少需要投入8000万元的资金,所以计划先把相对容易转化的其他项目做起来,为终极的目标筹备资金、积累管理经验。在国外奋斗了20年,这次回来,他已做好准备,打一场持久战。

  创业观察:抓住机会时不我待

  “创业”二字起先并未出现在何江林的人生规划当中。如同与他同龄的许多人一样,何江林把做学问、做研究当作最大的追求。但是,当他取得一个个学术上的成就之后,有了新的追求:把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并实现它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也是许多技术型创业者走过的路径。

  有意思的是,学术成果越是优秀、前沿,往往它的产业化转换成本也就越高,创业者也就需要更大的勇气。这就好比种子和土壤的关系,草本花卉只要一个花盆就够,灌木可能需要一小片土地,而参天大树则需要更广阔的天地。

  何江林在1994年、1997年、2001年都曾萌生过回来的念头,但却一再受阻。在2010年,一则小小的简介触动了他,促使他再次回国,并最终落户成都高新区开始创业。其实,并非这则成都高新区的简介写得有多么动人,而是在2010年回国考察过程中,国内的经济状况、成都高新区的创业环境、政策、服务促使他下定决心。

  可见,国家大环境对创业者的信心影响不言而喻,而一个区域的环境是否理想,对创业者而言有可能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等硬件固然重要,管理制度、人文氛围、服务水平等软条件更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在创业这件事情上,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的案例时有发生,但前提条件是,必须确保先有土壤,而且土壤的温度湿度酸碱度是适合植物成长的。

(责任编辑:董海扬)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