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健康快讯

罗劲:1/3左右灾民将处于接近心理亚临床状态

来源:新浪健康
摘要:21地震以来,对一些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的防治工作逐渐得到重视,我们发现,灾民中至少会有2/3的人发生焦虑的情绪问题、睡眠问题和亚健康问题等等,有1/3左右的人会处于接近心理疾病的亚临床状态,有5%到10%的灾民会发生各种轻重程度不等的问题,这些不但会影响个人的正常生活,甚至有可能导致包括犯罪在内的严重的社会问......

点击显示 收起

  罗劲

  中国科学院国家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日本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ETL)博士后(STA Fellow)。中央电视台特约心理访谈专家。国家科技部5.12四川地震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专家。从事灾害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际研究和探索,对本土心理学研究颇有造诣,针对心理学研究应对现实生活中有重要意义的心理问题和各种人类自然灾害下的民众心态变化做出科学的探索和研究。一直致力于发展一些包括危机心理干预、实验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以及深度心理学在内的实证的方法解决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现实问题。

  感谢黄教授,感谢主办方,尊敬的来宾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想讲的题目是灾难后的心理行为,我简单讲的东西大概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回顾和展望一下这次汶川大地震之后的心理干预和灾难后的心理重建。这次大地震可能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心理危机干预的重建。

  第二部分,我会从更为一般的意义上探讨一些重大灾难之后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的一些分析。

  第三部分,我会从心理的自我调节入手,探讨灾后心理健康的保护,尤其是自我保护的一些东西。希望能够符合会议的要求!

  首先,我来讲一下关于汶川大地震之后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重建的工作。这一次发生在2008年5月12号14点28分的大地震,是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大、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当中遇难的69000多人,受伤的37万多人,失踪的17000多人。解救和转移的也有140多万人,其间,治疗和伤病员有140多万人次,中央也启动了紧急的应急机制,在灾区积极开展抗震救灾活动,大地震波及的范围包括陕西、甘肃等省市,以汶川为中央,也有绵阳、理县、茂县等很多县市损伤特别严重。灾难不仅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同时也给民众特别是灾区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冲击,其中大地震的幸存者、救援人员等等一系列人员都受到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以往的经验表明,这些创伤不但体现为短时间内的心理休克以及强烈的情绪反应,而且会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之内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以重大的地震灾害为例,日本的阪神大地震,我国的唐山地震和台湾9.21地震以来,对一些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的防治工作逐渐得到重视,我们发现,灾民中至少会有2/3的人发生焦虑的情绪问题、睡眠问题和亚健康问题等等,有1/3左右的人会处于接近心理疾病的亚临床状态,有5%到10%的灾民会发生各种轻重程度不等的问题,这些不但会影响个人的正常生活,甚至有可能导致包括犯罪在内的严重的社会问题。比方说唐山大地震以后30年间,一些心理工作者对当年受灾的人群进行了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的人仍然不能摆脱过去痛苦经验的折磨,在这次大地震当中,中国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开展了超大规模的抗震救灾斗争,也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地震不可避免的给人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和阴影,虽然受灾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大多数人能够通过自我调节和适应逐渐摆脱心理的困扰,但是也有不少人由于过激的应激反应没有得到合理的干预,会在将来形成多种心理和生理问题,甚至造成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

  我们现在进行的这次心理援助活动应该是一次大规模并且预计也是长时间的一个活动,我想简单的从宏观的角度总结一下前期做过的一些事情。

  第一个是培训。由于懂得心理危机干预的人数特别有限,所以进行了培训,组织受过地震灾害心理援助方面培训的专家在灾区进行广泛的讲座,对志愿者和义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知识培训,发展当地的心理援助力量,迅速将援助在灾区广泛传播。

  第二个是宣传普及。制作和编辑了大量的面向灾民抗震救灾工作人员的图书和光盘以及简单的手册,而且在相关部门和媒体的帮助下,以科普心理宣讲的形式,开展心理辅导的援救的主题,并且通过电台、电视台、网络等等组织了在线的专家进行宣讲,在媒体上进行广泛宣传,并且在灾区也设立了包括像大喇叭在内的宣传方式。

  第三个是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救助。比方说到灾民安置点、医院、福利院对伤员、孤儿、老人以及因为地震灾害产生的相关心理灾害的灾民进行特定的心理安抚,进行心理安抚和心理援助。

  第四个配合当地政府的重建,包括向中央提出建议,为当地政府出谋划策。

  最后一个是组织协调。这一次去灾区心理援救的人员非常多,大家有很多不同的背景,所以协调组织工作也是可以保证这方面的工作有序展开的一个必要前提。

  回顾过去一个月,整体而言,目前来讲这5个方面的工作,前2个方面培训和宣传普可以说做得相当成功,进展比较顺利,取得的成效也是最显著的。有针对性的心理援助我们这样说已经见到了一定的成效,做了相当数量的工作,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而深度配合当地政府和机构在灾后进行重建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展开,因为前期的工作主要是配合当地救灾做一些心理的安抚,现在可能这个工作是比较重头的。第四个方面统一的组织和协调,这个方面目前看起来还有待整体上的加强,因为来自各个不同部门协调当中出现一些问题,看网络上也有,有的小孩一天当中被治疗过五次,这主要是协调方面出的问题。

  目前我们认为最缺乏的是什么呢?是在灾后的身心障碍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核心科学原理和关键的干预技术方面亟待加强,基于上述的情况,我们提出了一些在未来的工作当中可能要重点考虑的一些点和研究的课题,这些课题包括第一个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与体系的建立,因为这种灾难事件是一个小概率大事件,但是对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来讲,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建立一个稳定的心理干预的体系,包括人员、制度在内,目前看起来最核心的课题实际上是一个多学科多部门的协调模式问题,因为这次在过去的一个月当中进行心理援助来的人非常多,必须在心理健康工作者有的是心理学工作者,有的是临床心理学工作者,还有的是临床精神病学的大夫,部门也不一样,有的是中央的部门,有的是地方的部门,有的是军队的部门,有的是当地的民政部门,有的是属于行政系统的,有的是科技系统的,有的还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所以建立这样一个体系的核心研究课题实际上要进行研究如何高效的进行多学科多部门的协调。

  第二个重点研究的课题,是灾后的生活心理重建的社区援助模式的确立与推广。

  核心的问题就是要让心理援助能够进入社区,进入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将生活重建和心理重建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往的经验表明,比如灾民的心理问题很有可能不是单纯的体现形而上学的问题,不见得是情绪问题或者是关键问题,跟他的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因为自然灾害导致家园破坏所以要重建,在重建过程当中如何把心理重建和生活重建有效地结合起来,把它跟社区结合起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能够真正的对老百姓有用。

  第三,灾后应激高危人群的早期反应与灾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综合干预。

  从临床的角度出发,对一些有可能得精神疾病的高危人群进行重点的干预。这个里面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呢?如果要是符合临床诊断指标的人,当然毫无疑问,就可以接收治疗,但实际上有一大批人处于中间的灰色地带,也就是所谓的亚健康和亚临床的状态,还没有够上临床进行治疗的标准,但是已经有很严重的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如何诊断和鉴别,如何把他们和正常的情绪反应分开,并且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人员,不同的系统来对他们进行干预,这是一个核心的问题。

  第四个是灾后的情绪睡眠身心疾病的综合干预。

  这是很明显的,灾后情绪不稳定,尤其是愤怒情绪非常多,另外睡眠不好,身心疾病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等等都会急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知道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它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呢?核心是我们要找到这些关键性的干预技术,找到一些特别有效的途径比较快的帮他调节情绪,比较好的帮他进行睡眠,便于操作而且便于推广的对他进行身心状态的一种调节,这是这里面的关键的点。

  第五 不同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促进策略。

  这个里面核心的问题,不同的人群比如说灾后的孤残儿童,孤残的老人,还有灾后面临非常沉重的重建负担以及还要忍受丧失亲人之痛的中年人,社会的中坚力量以及救灾的武警战士、解放军官兵等等,不同的人群他们的心理问题和表现可能都不一样,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发展出有效的干预策略也是一个研究的重点。

  第六  科学化的评估与检测。

  前一个阶段我们主要是进行一些应急性的灾后干预,实际上大家去了以后,大部分都是做一些很具体很实在的工作,但实际上回顾过去一个月,有很多科学化方面做得还是不够的,希望在今后长期的干预过程当中,你必须要对他能够正确检测评估你干预的效果,把有效的东西挑出来,不再使用去伪存真,无效的东西淘汰掉,但是这个实际上需要整体上有一个科学华的评估和检测,所以我们灾后重点的心理援助的重点研究的课题和任务可能在这几个方面。

  总体而言,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遇到过范围如此广大的需要心理救助的人群,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有能力组织如此强大的力量进行长时间大规模的系统心理援助和干预,因此,回龙观医院陈艳芳教授,她说我们应该有信心将此次大地震灾害之后的心理援助模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具有国际示范作用的汶川心理模式,这个模式应该包含几个方面。

  一个是科学化和前沿化。大家知道在前苏联遇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前苏联的核医学成为世界上的先进学科。我们同样认为这次心理援助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手段。在实践过程当中有力的推动这些研究,向更加实用,更加基础的方向发展。

  第二方面是制度化和规模化。

  保障心理健康促进干预的规范能够长期有序的开展,通过政策、立法、体制和建设,加强该工作的系统性,建立一套全面的心理健康促进与心理危机干预的体系。

  个性化是指对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群,心理特点以及不同的心理问题的成因要进行个性化的评估和干预。操作化和技术化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当中积极探索总结和研制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的关键技术手段,保障心理健康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在行内我们经常说,在过去这一段时间当中,我们一定要改变过去这段时间当中心理服务主要靠嘴的模式,应该把一些技术上硬的技术指标和手段放进来。

  最后一个方面是本土化和社区化。本土化就是指我们心理健康的服务和心理危机的干预要符合我们国家的国情,并且要进行本土化和国产化的修订,使之能够在我们的现实当中能够有效的在社区当中和普通的居民有效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的心理健康促进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才能真正根植于人们生活当中,对人们有实际的用处。

  第二、灾难后心理上的原始化回归。

  我每天都看电视,你看灾后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行为和心理反应,当然这些反应毫无疑问,都有时代的烙印,但是当我们看到时代烙印的同时我们不能够忘记一个更加基本,更加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人们在大灾难面前的反应是我们的生命在漫长的进化过程当中,包括我们还没有成为人类的进化过程当中,经历过无数次的自然灾难之后逐渐形成和固化下来的一套自然的反应模式的一种具体的体现。在这种大灾难面前,个人的思考很有可能被群体的思考所取代,个人的判断很有可能被群体的判断所取代,所有这一切无论外在形式多么纷繁复杂,但是都想维持种群整体的利益、维持物种的生存。所以有研究表明,灾难以后结婚的人增加,生小孩的人也会增加,这些都跟种群的繁衍有作用,在长期的物种进化过程当中,我们的物种会预埋很多反应模式。打个比方说小麦里面抗旱的基因,如果在它一生当中没有遇到旱情,这个基因永远不会被激活和表现,只有遇到了,才会表现出来。我也曾经开过一个玩笑,有人就讲,现在好像我们的这个社会里面男生越来越温柔,单位和部门里面的女同志干得越来越上劲,当然这只是一种观察,也不一定是客观的事实,我就说,可能是这样一个原因,在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当中,战争是男性最主要的职责之一,但是在现在和平的建设时期,男性的这种能力,其实这种潜在的能力很难有用武之地,如果这种潜能得不到有效的转化和深化的话,有些人很有可能显得颓废,当然这只是一种解释,可以从侧面也可以说明,我们身体内许多潜在的反应和潜在的能力并不是一下子就会反应出来的,只有遇到特定的事才会出现,因此,我们认为在,我们在灾后的反应其实有一部分是预埋在我们生理结构当中,被特定的灾难事件激活以后表现出来了了,当然要有它的背景,它有积极面也有消极面,积极的一面就是说,它可以使我们,这种东西被激活,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现在文化的作用,他们可以使我们的人们更加积极互助,更加无私奉献,更加正义勇敢,更加团结认同,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历史的经验也表明,人类在经历巨大的灾难之后,其心理和行为的原始化回归过程同样包括消极的一面,极端的例子,比如欧洲中世纪的瘟疫所带来的恐惧,包括群体的歇斯底里…

  比如一个女巫说一个预言,这个地区的人都跟着走,所以教会采取极端的措施,比如焚烧、迫害。其实到社会文明的今天我们观察到在美国“9.11”之后魔幻小说开始流行,这意味着人们开始放弃理性主义,转而在虚拟的邪恶和正义中寻求一种超能力的解决方案。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原始化回归可能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需要我们正确地加以引导,一方面我们要正确引导因为原始化回归造成的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我们可以意识到,在原始化回归之后,我们可能产生替罪羊的愿望,在种群中找那些人。如果把这件事给大家讲清楚就可以预防。另外我们要把抗震救灾中的积极因素大力弘扬。

  三、灾难后身心反应及自我调节

  我们知道应激是经历灾难后的核心身心反应,伴随着情绪和生理的体现。对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调节和应对来加以改变。

  尽管我们没有在现场研究,但近期在北京实验室做了研究。比如人的主观态度,我们给来参加实验的大协调看一些比较恐怖、惨烈的图片,然后测唾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我们发现有些人的免疫球蛋白变低,而有些人会升高。同时记录受试者的大脑活动,我们发现那些免疫球蛋白升高的人会用更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灾难。基于这个原理我们找了一组人,这些人都没有积极反应,看见图片后免疫球蛋白都降低,我们通过训练帮他学会支持,结果发现一旦学会之后,他也会像那些积极的人一样产生正常的反应。

  举个例子,比如进行一些意识训练,专注自己的呼吸、思想并进行放松。在这种状态下训练后,人对某些事件本能反应都会在意识产生之前的短期发生作用,这意味着我们人可以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调节。

  同时我们希望增加心理人性,因为抗应激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我们如何实现?在实验室我们发现如果给动物一些轻度应激,反复训练之后,动物抗这种打击的能力就可以增加,能否应用于人类?这点是非常有意思的课题。

  最后我们发现一些在大灾难活下来的人比一般人有强得多的适应力,我们从中发现了创造性适应,这种创造性适应是否可以应用于普通人以加强人们的抵抗能力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以上我简单地介绍了心理应激等内容。由于时间关系,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作者: 2008-6-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