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健康快讯

国庆期间旅行卫生提示

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摘要:国庆长假即将到来,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届时国内旅游人数将超过2亿人次,出境游将达600万。因此,国庆期间外出旅行时应注意做好相应防范措施。甲型H1N1流感:鉴于流感经呼吸道传播的特点,大规模人群出行和聚集可能会导致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一步扩散蔓延,进而引发节日期间和节后暴发疫情的急剧增多。国庆旅行期间应注意......

点击显示 收起

国庆长假即将到来,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届时国内旅游人数将超过2亿人次,出境游将达600万。时值建国60周年大庆,全国各地将会举办各类庆祝活动,人群聚集难以避免,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的几率增大。目前,甲型H1N1流感已在全球范围内大流行,霍乱、登革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也在多国流行,基孔肯雅热、急性脑炎、志贺氏菌病、梅毒、蜱传脑炎等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发生,部分国家还出现血液制品污染和中毒事件。因此,国庆期间外出旅行时应注意做好相应防范措施。

1. 甲型H1N1流感:鉴于流感经呼吸道传播的特点,大规模人群出行和聚集可能会导致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一步扩散蔓延,进而引发节日期间和节后暴发疫情的急剧增多。国庆旅行期间应注意:

(1)流感高危人群以及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伴咳嗽或咽痛)的患者:建议取消或推迟外出旅行计划、避免参加大型聚会活动,并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根据需要适时就医。高危人群包括: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65岁的老年人;妊娠妇女;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集体生活于养老院或其它慢性病疗养机构的人员;

(2)健康人群:前往有甲型H1N1流感社区流行的地区旅行时,应携带适量的口罩、消毒纸巾等物品备用。注意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尽量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减少在人群密集、通风不畅的场所逗留;避免与出现流感样症状人员密切接触;注意旅途休息,保持良好身体状况;

(3)出行期间出现发热等呼吸道症状/流感样症状的游客: 第一时间佩戴口罩做好防护,同时尽量避免与其他人员密切接触,近距离接触他人时必须佩戴口罩。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并终止旅行或脱离旅游团组,自我隔离休息,密切观察自身健康状况,症状较重者及早就医并将旅游史告知医生。对孕妇、身体有慢性基础疾患者等流感高危人群,建议进行健康咨询后再确定旅行计划。

2. 霍乱:霍乱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肠道传染病,非洲中部,南亚、东南亚地区为多发地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现为多发季节,内陆地区由于聚餐引起的霍乱也时有发生。国庆旅行期间应注意:

(1)注意保持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

(2)尽量吃熟食,不吃隔夜食物和生冷食物,特别注意不要食用生的或半生的海水产品;

(3)尽量饮用开水、瓶装水或桶装水,不饮用生水;

(4)旅游期间一旦出现持续性腹泻、水样便等可疑症状,尽早就诊并将旅游史告知医生。

3. 登革热:登革热是由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疫情常出现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目前,拉丁美洲、西太平洋、东南亚地区及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浙江等地区)正处于登革热高发季节,而且我国已经有本地暴发疫情出现,因此,国庆旅行前往上述地区者应注意:

(1)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做好个人防护,并将防止蚊虫叮咬作为最重要的防护措施,如使用驱蚊剂、穿着长袖衣物或使用蚊帐、防蚊网、空调等措施防止蚊虫叮咬;

(2)到上述地区旅游期间或旅游后半个月内,一旦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要尽早就诊并将旅游史告知医生。

4. 疟疾:我国疟疾高发区主要在云南、海南、安徽、江苏、河南、湖北、贵州等省,云南、海南两省还是恶性疟流行区;国外则以非洲地区的疟疾疫情尤为严重。国庆期间到云南、海南或非洲等上述疟疾流行区旅行者应注意:

(1)防止蚊虫叮咬,在野外时可穿长衣裤,或涂抹驱蚊剂,在房间休息时应使用蚊帐或蚊香;

(2)必要时服用预防药;

(3)疟疾潜伏期长短不一,如到流行区约半月左右出现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应注意检查是否感染了疟疾,及早就医并将旅游史告知医生。

5.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主要高发于5岁及以下儿童,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由于该病没有疫苗可预防,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因此,在国庆期间无论在本地或外出旅游,特别是携带儿童时,应注意:

(1)做好自己和儿童的卫生措施,包括饭前、便后及处理完呕吐物或婴儿的尿片后应彻底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要掩着口鼻,以及避免与手足口病患者有亲密接触;

(2)旅行中尽量少带儿童去人口密集的场所就餐、购物,注意保持住所的空气流通;

(3)一旦儿童出现发热伴皮疹的症状,应立即劝其暂停旅游,并及时就诊,避免传染给其他游客,并做好隔离和消毒。

6.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氏菌属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国庆期间外出就餐及旅行时应注意:

(1)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尤其在进食前、准备食物前及如厕后,要洗手或使用消毒纸巾。
    (2)保持良好的饮食卫生,不要在不洁的小摊进食,避免进食生的食物,不喝生水,尤其是老人、儿童及孕妇等人群。

7. 血吸虫病:血吸虫病主要疫区为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云南、四川7省。血吸虫病是通过感染的钉螺将尾蚴释放到水里、人接触疫水而感染,国庆旅行前往上述地区者应注意:

(1)避免在有钉螺的地方下水,不要擅自在流行区湖泊、河流、溪水中游泳、洗手、洗衣;

(2)到过流行区且有疫水接触史,如在1个月左右出现发热症状时,需警惕血吸虫病,应及早就医并将旅游史告知医生。

8. 鼠疫:我国鼠疫疫源地分布广泛,疫源地类型众多。近年来每年都有人间疫情发生,并有多个省区发生动物间鼠疫疫情。今年7月底在青海省海南州兴海县发生了一起原发性人间肺鼠疫暴发。人主要是由于被带菌的跳蚤叮咬、或是接触了感染鼠疫的鼠或旱獭而感染。公众在旅游时,特别是在野外活动时,应注意:

(1)采取措施防止跳蚤叮咬,不在鼠、旱獭等动物洞口周边停留;

(2)不接触、不猎捕、不剥食鼠、旱獭等动物;

(3)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或咳嗽等症状,及早就医并将旅游史告知医生;

(4)发现病死鼠(獭)要向卫生部门报告。

9. 广州管圆线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主要与食用生的或半生半熟的福寿螺和贺云玛瑙螺有关,应避免生食螺、鱼、虾等食品。其潜伏期为3~36天不等,如曾生食螺、鱼等食品后若干天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需注意是否可能罹患该病,应及早就医并将旅游史和餐饮史告知医生。

10. 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蜱传疾病:蜱传疾病是指通过蜱类叮咬而罹患的疾病。莱姆病全球分布广泛,全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报告人群中有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但疫区相对集中,主要为温带山林地区。美国的东北部、北部中央及太平洋沿岸地区、欧洲的北欧及中欧地区都是该病的高发区。在我国,莱姆病主要发生在东北部、西北部和华北地区。早期莱姆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6~7月份为高发季节,但不同地区流行季节略有不同。已报道有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国家有美国、斯洛文尼亚、法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及韩国等,与莱姆病的地区分布相似。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5~10月,多集中在当地蜱活动较为活跃的月份。当旅行者进入蜱类分布广泛的疫区时,便有罹患该类疾病的风险,应注意:

(1)尽可能避免进入有蜱滋生的区域;

(2)若进入疫区,为减少蜱的叮咬,要穿着覆盖手臂和腿部的浅色衣服,将长裤的裤脚塞进袜子,在皮肤上涂抹二乙甲苯丙酰胺或在袖口、裤管涂上灭司林等驱蜱剂;

(3)在蜱滋生区域活动期间,每天要对身体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去除身上的蜱,尤其不能忽视对头发、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的检查;

(4)如发现蜱附着在身体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蜱除去,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

(5)一旦出现该类疾病疑似症状或体征时,应及早就医并将旅游史告知医生。

作者: 佚名 2009-9-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