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临床快报克隆与干细胞研究

《Science》专题报道:韩国干细胞丑闻是如何被揭露的?

来源:科学时报
摘要:2005年12月29日,韩国首尔大学的调查小组发表声明指出:没有任何证据支持黄禹锡和他的研究小组在2005年发表在《科学》上的论文中声称的培育出了与患者遗传特征匹配的干细胞的结论。这一声明像一股灾难性的寒流袭击了全世界的干细胞研究人员,许多韩国人悲叹该事件的揭露粉碎了韩国要在科学上赢得世界尊重的希望。但这次报......

点击显示 收起

2005年12月29日,韩国首尔大学的调查小组发表声明指出:没有任何证据支持黄禹锡和他的研究小组在2005年发表在《科学》上的论文中声称的培育出了与患者遗传特征匹配的干细胞的结论。这一声明像一股灾难性的寒流袭击了全世界的干细胞研究人员,许多韩国人悲叹该事件的揭露粉碎了韩国要在科学上赢得世界尊重的希望。但这次报道也证明了韩国数十位匿名的年轻科学家是正确的:他们彼此不认识,但共同努力并与媒体一道揭露了这起巨大的科学欺骗事件。  



        年轻的研究人员勇敢揭露  电视台率先实施调查  

        今年第一期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两篇专题文章,报道韩国黄禹锡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对这一事件的思考。文章说,2005年12月29日,韩国首尔大学的调查小组发表声明指出:没有任何证据支持黄禹锡和他的研究小组在2005年发表在《科学》上的论文中声称的培育出了与患者遗传特征匹配的干细胞的结论。这一声明像一股灾难性的寒流袭击了全世界的干细胞研究人员,许多韩国人悲叹该事件的揭露粉碎了韩国要在科学上赢得世界尊重的希望。但这次报道也证明了韩国数十位匿名的年轻科学家是正确的:他们彼此不认识,但共同努力并与媒体一道揭露了这起巨大的科学欺骗事件。文章讲述了这一事件被揭露的全过程。  

        黄禹锡和他在几个研究机构的合作者分别于2004年3月和2005年5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两篇文章,声称培育出第一个人类克隆胚胎和与患者遗传特征匹配的干细胞系。这些成果被欢呼为“突破性成就”,科学家们希望新突破有朝一日会让人们深入认识遗传性疾病,并创建出与患者匹配的替代组织。  

        但希望在2005年6月1日的午夜时刻破灭了,因为在这一时刻,有人给电视节目《PD手册》的网站的“举报信息”发了一封信,《PD手册》是位于首尔的文化传播公司(MBC)长期制作的一档电视新闻调查节目。该节目的一位制作人Bo  Seul  Kim说,这位举报人在信中说因为知道黄禹锡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他的良心为此不安。他要求《PD手册》与他联络,他在信的结尾中说:“我希望你们不要拒绝这个获得真相的机会。”  

        电视台没有放弃这个机会。当《PD手册》的报告执行制作人Seung  Ho  Choi在几天后读到这封信时,他要求制作人Hak  Soo  Han在当天晚上与举报人会面。Han回忆说,举报者在会面中说自己与黄禹锡2004年《科学》论文的研究工作有关。举报者在保密身份的情况下同意录音,他说出于道德和技术方面的考虑,他离开黄的研究小组。尽管与黄禹锡的说法相反,举报者声称黄禹锡小组所使用的部分卵子来自于实验室的年轻研究人员。举报人还提供了捐赠者的姓名、捐赠记录以及他收到的其中一位捐赠者的电子邮件,这位女性研究员在信中说自己捐赠卵子是迫于黄禹锡的压力。举报者说,尽管还没有掌握确凿的证据,但根据自己对黄的研究小组的认识,他认为黄禹锡没有能力培育出2005年《科学》论文中所说的与患者匹配的干细胞。  

        Han对《科学》杂志说:“我很难相信这位举报人的怀疑。”但举报人文件中提出的卵子捐赠的问题似乎是可信的。因此,Han决定对黄禹锡的2005年《科学》论文进行深入的调查。《PD手册》的制作人说服了黄禹锡实验室知道内情的另外两位科学家帮忙,Han又聘请了黄禹锡小组以外的3位科学家做顾问。  

        Han说,《PD手册》小组和顾问们开始调查论文中潜在的问题,但调查过程中的做法有违新闻职业道德。比如,在采访黄禹锡2005年《科学》论文的一位共同作者时,《PD手册》小组人员声称他们正在制作一期有关韩国生物技术的纪录片,结果发现大部分研究人员从未见过克隆出的胚胎干细胞。《PD手册》的工作人员从顾问处得知,畸胎瘤是干细胞被注入实验小鼠的皮肤后形成的,而且只有2号和3号干细胞系产生出了畸胎瘤;细心的研究人员能从11个干细胞系中培育出畸胎瘤。  

        Kim说,因为一位消息人士推测2005年《科学》论文中的干细胞系可能来源于首尔的米兹梅迪医院,所以《PD手册》的制作人申请并获得了该医院试管受精所产生的15个胚胎干细胞的DNA指纹数据。通过另一位消息人士,制作人获得了2号干细胞系的样品,并将之送往一独立的测试实验室,结果发现2号细胞系遗传特征与米兹梅迪医院的细胞系吻合。Han疑惑地回忆说:“我们获得了黄禹锡在研究中造假的真正证据了吗?”但这一结果与首尔国立大学调查小组在2005年12月29日公布的结论一致,即2号和3号干细胞系来自米兹梅迪医院的干细胞系。  

        Han说,去年10月19日,当他正在美国准备采访金善钟时,他得到了实验室的测试结果。金善钟是2005年《科学》论文的共同作者,他已经离开了米兹梅迪医院并加入美国匹兹堡大学吉拉尔德·夏腾的研究小组。夏腾是黄禹锡的合作者,也是他2005年《科学》论文的共同作者。Han说,为了让金善钟承认作假,他和同事在2005年10月20日的采访中使用了隐藏的录像机,当金善钟问是否在录像时,他们没有回答。Han在这次采访中告诉金善钟:他们掌握的信息证明黄禹锡的工作是仿造的。他们还骗金善钟说,他们相信韩国的检察官已开始对此事件进行调查,他们不希望看见金受到伤害。  

        在隐藏的录像机下,金善钟告诉Han:他按照黄禹锡的授意制作了2张干细胞的图片。这些仿造的图片出现在2005年《科学》论文的在线补充材料中。  

        Han说,他现在“真的后悔”使用这种不道德的采访计谋,这种失检行为几乎导致他们的工作被完全撤消。  

        但是,在2005年11月11日,就在《PD手册》准备播出其发现之时,夏腾宣布因为卵子采集中出现的伦理问题中断与黄禹锡的合作。2005年11月22日,MBC播出了《PD手册》的节目,指出2004年论文中的卵子捐赠者是付费的,实验室年轻的研究员也捐赠了卵子,黄禹锡在这一问题上说了谎。2005年11月24日,黄禹锡在新闻发布会上承认在卵子采集上说谎,宣布辞去新成立的世界干细胞银行负责人的职务。  

        尽管黄禹锡已经承认说谎,但《PD手册》的制作人首当其冲地成为公众愤怒指责的对象。Han和另一位制作人在去年12月2日宣布还将发布一份质疑黄禹锡工作真实性的报告,又加剧了公众的愤怒。当金善钟和另一位匹兹堡的同事在另一个电视节目中说接受《PD手册》的采访中受到胁迫时,《PD手册》的12家资助者撤消了其广告,去年12月4日,MBC就制作人的不道德行为道歉。这时,MBC的网站上被贴了2万多份愤怒的信,MBC的工作人员收到许多威胁电话,以至于记者们几乎无法用电话工作。  

        2005年12月7日,MBC暂停播出《PD手册》,并决定不再播出质疑2005年《科学》论文的节目。  

        考虑到黄禹锡在韩国公众中的受欢迎程度和世界各地研究人员对他的信任,事件也许就此结束了。但在此时,受韩国政府资助的生物研究中心(BRIC)的一位官员说,早在2005年12月5日凌晨5:25,该中心的网站上就发现了一位会员贴的神秘帖子,帖子开头用英文写道:“这个节目必须继续播出……”帖子的结尾说:“我找到了两个,据说还有更多……”  

        之后跟进了200多张帖子。人们在网上讨论是否告知《科学》杂志。有人确实给《科学》杂志发了电子邮件,指出这是两张复制的图片。就在这时,黄禹锡致信《科学》杂志声称他的小组意外复制了图片。《科学》编辑和全世界的科学家仍愿意相信黄禹锡的清白,认为复制的照片是偶然失误。  

        但是BRIC的帖子仍在继续,表明图片明显是伪造的。2005年12月6日,一位匿名者指出DNA指纹痕迹也是复制的,第二天便有证明支持这种说法。韩国的媒体开始大量报道BRIC的帖子。这时,公众的观点开始转变。2005年12月15日,在MBC播出的金善钟接受采访的片断中,他承认在黄禹锡的授意下伪造图片。去年12月16日,黄禹锡和夏腾要求《科学》杂志撤消2005年发表的论文。  

        今天,首尔国立大学的调查报告已经公布,正式确认黄禹锡向全世界撒下“弥天大谎”。现在,还有一大堆的问题需要澄清:实验室的其他人是否知道造假?他们在什么时候知道的?韩国最高公众检察官办公室早就表示:将根据首尔大学的调查结果对可能的刑事犯罪活动进行调查。BRIC的消息版仍然活跃,MBC在1月3日恢复了《PD手册》的播出,该电视调查节目指出,黄禹锡小组在2004年和2005年发表在《科学》上的论文的研究中采集的卵子数超过了1600个,但他们却说只采集了427个。



黄禹锡造假内幕:干细胞照片和DNA指纹上做手脚

  从患者DNA克隆出胚胎干细胞系,这一进展是干细胞研究领域长期期待的结果,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干细胞治疗疾病的研究成果。2005年3月15日,一篇科学论文出现在《科学》杂志网站数据库中。《科学》杂志的编辑们立即意识到这篇论文具有引起轰动性效应的潜力。然而谁能想到,今天,该论文的主要作者黄禹锡被指制造了有史以来最大胆的科学造假事件之一。这件丑闻被揭露后,很多人都在问,权威的《科学》杂志为什么没有提前看出黄禹锡论文的造假之处?

  《科学》杂志主编称,事先发现造假不太可能。

  据《科学》报道,韩国首尔国立大学调查人员在去年12月29日宣布,他们并未发现黄禹锡论文中所宣称的11个干细胞系。与此同时,在华盛顿特区《科学》杂志办公大楼,编辑部成员正在寻找黄禹锡研究小组分别于2004年和去年发表在该杂志上的两篇论文的问题所在。

  杂志为什么没有提前看出黄禹锡论文的造假之处?评审和编辑们究竟能否提前发现黄禹锡造假?《科学》杂志的编辑们和众多干细胞研究人员的答案是:不能。

  2005年那篇论文已得到《科学》杂志同级评审人员的认可,该杂志主要根据同级评审人员的观点决定论文是否值得刊登。《科学》杂志主编唐纳德·肯尼迪说:“如果造假之处设计得很巧妙,同级评审根本不能发现问题所在。”黄禹锡论文中弄虚作假之处———图像处理和伪造DNA数据———是评审人员所不能轻易发现的那种造假。

  《科学》杂志审稿编委会的确不检查一篇论文的数据。

  《科学》杂志审稿编委会就位于日内瓦大学校内。黄禹锡的造假论文在提交上去58天后便通过审查,这比平均81天的审查时间快很多。在收到黄禹锡的论文后,《科学》杂志将其送到审稿编委会两位成员手中,他们在48小时内给出意见,决定论文是否应在30%再审论文名单之中。

  瑞士日内瓦大学遗传学家丹尼斯·杜达尔解释说,审稿编委会的确不检查一篇论文的数据,只是查找“结合新奇、创意和时髦之处”。《科学》杂志同其他知名杂志一样,追求的是最先刊登那些能在科学界引起重大反响的科学论文。评论家指出,这种做法显然具有风险性,因为没有先例可以参考。

  2005年3月18日,在接到审稿编委会两名成员的积极反馈后,一名编辑将黄禹锡的论文送到三名干细胞专家处评审。《科学》杂志给三名专家一周的时间,这是个相当常见的时间段。一名专家告诉《科学》杂志记者说,他检查了这篇论文。他说,作为评审人员,“你只是在研究论文各种数据,的确不会想到它会造假。”他要努力确保作者已识别了将干细胞与其他细胞区别开来的重要生物标志,确保干细胞的DNA“指纹”与患者DNA“指纹”相匹配。

  实际上,黄禹锡在干细胞照片和DNA指纹上做了手脚。

  黄禹锡声称,多张独特干细胞的照片是从患者细胞中提取的。韩国首尔国立大学调查委员会声称,这些细胞既不独特,也不是来自患者身上,是从受精胚胎上提取的。

  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约翰·吉尔哈特表示,胚胎干细胞族群看上去十分相似,“你实际上不可能只通过照片就能做出这是已转换的相同胚胎干细胞族群的结论。”

  吉尔哈特是《科学》杂志审稿编委会成员,但他拒绝回答自己在论文发表之前是否检查过的问题。即使现在已知悉黄禹锡造假一事,但吉尔哈特还坚持认为单凭自己的肉眼很难发现造假之处。

  黄禹锡的造假论文还展示了DNA指纹,论文宣称这些指纹来自患者DNA,在遗传上与干细胞系匹配。同级评审人员在这个问题上再次受到愚弄。据韩国首尔国立大学调查委员会称,评审人员的分析完全是基于患者DNA样本进行的。

  马萨诸塞州剑桥博大研究院的戴维·阿尔特舒勒博士表示,仅通过监督正在进行的实验或分析正在测试的样本或许就能揭示这种弄虚作假行为。在黄禹锡论文造假丑闻败露后,阿尔特舒勒博士查看了DNA指纹数据,他表示自己从中没看出任何问题。阿尔特舒勒问道:“整个问题应归结于这个试管中的材料是来自于捐赠者的DNA样本,还是来自干细胞系DNA样本?”

  同级评审制度很不完善,杂志的编辑们在尝试更好的办法。

  同级评审的支持者承认,尽管黄禹锡论文造假之处对评审人员来说很难察觉,但同级评审制度本身还远不完善。1997年,《英国医学杂志》编辑对一项研究进行了描述:他们在一篇很短的论文中故意设置了八处错误,要求研究人员从论文中找出来。前《英国医学杂志》编辑理查德·史密斯说,在221名做出回应的研究人员当中,“所发现的只是两处错误。没有一名研究人员发现四处以上错误,另外还有16%的研究人员一处错误都未发现。”

  有些杂志已采取措施,希望从他们那里发表出去的论文更“干净”。大约从2000年起,《美国医学会杂志》和其他重要医学杂志开始要求每位作者详细描述其对论文的贡献。《美国医学会杂志》副主编德拉蒙·雷尼说:“很显然,有人愿意说谎,欺骗人,但他们只能用同事很清楚的知识来弄虚作假,这样,他们造假的难度就会加大。那么以后他们必须为此负责。”

  尽管许多医学杂志纷纷强制推行该做法,但布鲁姆任主编的几家物理学杂志和《自然》杂志还是对此不加要求,采取自愿原则。《科学》杂志也一直没有实行这一做法。肯尼迪说:“如果论文存在错误,最后弄到不得不撤消的地步,那么每个人都会因此受到影响。”他认为让作者描述其对论文贡献的做法或许“管理起来比较复杂”,造假者也许在其论文的贡献上更不诚实。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