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临床快报流行病与传染病

用科学力量扼住瘟疫的咽喉

来源:科技日报
摘要:2003年,SARS疫情蔓延,军事医学科学院冲在疫情最前沿。这一年,军事医学科学院被赋予了解放军病症预防控制职能,并组建了我军第一支疾病防控和突发疫情处置的专业队伍——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所。组建8年来,这支队伍圆满完成国家和军队赋予的重大自然灾害救援、重大疫情处置及重大活动卫生保障任务100多次,每每在国家和......

点击显示 收起

  我军序列中,有一支享誉国内外的防疫尖兵。



  2003年,SARS疫情蔓延,军事医学科学院冲在疫情最前沿。这一年,军事医学科学院被赋予了解放军病症预防控制职能,并组建了我军第一支疾病防控和突发疫情处置的专业队伍——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所。



  组建8年来,这支队伍圆满完成国家和军队赋予的重大自然灾害救援、重大疫情处置及重大活动卫生保障任务100多次,每每在国家和人民受到疫病威胁时,总是冲在最前沿,用科学的力量呃住瘟疫的咽喉,被誉为“防疫尖兵”。



  近日,这支队伍被解放军四总部联合表彰为“国家级应急专业力量建设先进单位”。



  哪里出现疫情,他们就出现在哪里



  2009年9月,某单位暴发国内最大规模聚集性流感疫情。短短三天内,数十人出现感染症状,上百人被隔离。



  疾病预防控制所的专家和骨干第一时间奔赴疫情现场。



  找到传染源、摸清传播途径是控制疫情的关键点。现场流行病学专家李承毅、王勇冒着被感染的危险,连续十多次深入到隔离病房和观察区,对确诊患者和疑似病例的发病症状和过程进行详细调查。



  针对多点传入、多点聚集、多点感染、多点暴发的疫情特点,他们构建起信息监测、现场流调、实验室检测、现场处置和健康教育五位一体的防控体系和疾病监测网,实时监测所有人员的体温,对筛查出的体温异常人员尽早预警处置。面对疫情给大家带来的极度恐慌心理,心理学骨干积极宣传甲流防控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



  炎热的天气,汗水顺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从头一直流到脚下。每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有的甚至因过度脱水导致虚脱。连续一个星期,专家们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有时累得实在支撑不住就嚼上几片生柠檬提神。



  经过17个昼夜的艰苦奋战,他们彻底控制住了疫情,创造了重大疫情零死亡的奇迹。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该所党委紧急部署抗震救灾方案,筹措齐备物资装备,派出28名专家第一时间抵达震中映秀镇,全面展开救灾防疫工作。



  震后第二天,以黄留玉所长为代表的防疫专家及时提出了“大灾之后要防大疫”的建议,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针对灾区存在消毒过度现象,他们又及时提出“科学防疫、生态防疫”的建议,为灾区防疫和保护灾区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5月31日,成都军区某陆航团的直升机在执行任务中不幸失事,已连续在重灾区映秀镇,奋战了20多天的该所应急处置大队张利军、贾雷立两名博士队员接到命令,前往直升机失事点为遇难者遗体做医学处理。他们背负30公斤的消杀设备和药品,翻越了7座3000多米的高山,攀登悬崖峭壁,忍受饥饿疲劳,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毫无安全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他们攥着仅有的一条绳索下到300多米、近90度的绝壁失事深谷,对高度腐烂的遗体进行医学消毒处理,圆满完成了任务。



  博士硕士,都是战士



  这支队伍平均年龄只有36岁,其中39%是博士,23%是硕士,是一支高水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力量。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期间,担负秦皇岛赛区三防医学救援任务的队员接到奥运安保指挥部的一项特殊任务——迅速查明6封装有不明白色粉末的信件中是否含有核生化物质。



  白色粉末,这个“9·11”以后让人闻之色变的恐怖幽灵,曾接二连三在美国借邮件传播炭疽病菌,接触者非死亡即感染。面对这些可能致命的“有害物质”,队员们临危不惧,按照事先预案启动检测。



  在40摄氏度高温的移动P3检验车里,分类、检测、排除……队员苑锡铜、岳丽君身着特种防护服、头戴防毒面具沉稳娴熟地操作着各种仪器,完成一项项检测指标。他们用三个小时的精准检测,做出了白色粉末并非核生化物质的科学判断,保证了奥运赛事的正常进行。



  2010年,当“超级细菌”被海内外媒体热炒,国内民众异常担心,该所迅速组织力量全力研究攻关,研制出快速检测试剂,在国内率先分离、鉴定携带NDM-1基因的超级细菌,并对其危害进行全面评估,提出应对策略。他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舆论引导,消除了民众的恐慌情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疾控所以部队疾病预防控制需求和重大活动保障需要为牵引,围绕“日常疾控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和战略引领能力”的提高,建成了“应急处置、日常疾控和信息化管理”三个技术平台,借助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传染病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国家重点项目,大力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自主研发了现场流调系统、重大活动保障箱等一批现场疾控装备,显著提升了我军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不论博士、硕士,首先都是战士”。在人民生命受到危难时候,他们总能挺身而出,冲锋在前,肩负起捍卫人民生命安全的重任。



  我代表的是中国军队



  一群身着白色防护服的海地志愿者抱着身着迷彩服、臂章上绣着五星红旗的中国军人失声痛苦:“谢谢china,你们是我们的亲人”。举着用中英文写着“中国—海地—朋友”纸片的海地人民眼含热泪,夹道欢送这些曾给予他们无私帮助的异国朋友。这是中国医疗防疫国际救援队完成海地救援任务即将回国的场景。



  时间回拨到2010年1月13日,突如其来的7.3级强烈地震使加勒比岛国海地无数灾民流离失所。疾控所临危受命,派出5名有着丰富经验和国外救援经历的防疫专家紧急驰援。这也是中国防疫军人代表国家和军队首次走出国门执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任务。



  针对灾区传染病疫情复杂、卫生资源匮乏、防疫力量短缺的实际,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临床诊治、实验室监测、防控处置相结合的灾后防疫防病工作新模式,并在第一时间建立了疾病监测控制实验室、设置有害生物监测点,启动了虫媒、水质及传染病的监测工作。



  当地混乱的治安环境、肆虐的传染病疫情和频繁的余震时刻威胁着救援队员的生命安全。在我国防暴警察的护卫下,专家们每天冒着30多摄氏度的高温,身着重达5公斤的防弹背心,深入医疗救援点、灾民安置点宣传卫生防疫防病知识、开展环境消杀处置。他们还组织19名当地志愿者进行防疫知识技能培训,手把手地指导帮带,为海地留下了一支“不走的防疫队”。



  他们创造的  “临床+疾控”工作模式为科学有效开展防疫救援积累了经验,世界卫生组织驻泛美地区总干事范·埃尔芬称赞说:“你们是在灾区唯一开展综合防控的救援队伍,为灾后防病防疫提供新的经验。”



  面对生死考验,面对恶劣环境,在国外执行任务的队员们始终牢记一个信念:祖国荣誉高于一切。维护世界和平,播洒人间大爱。他们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