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临床快报耳鼻喉科

谁是这个耳聋家族的元凶?

来源:科技日报
摘要:在江苏淮安一个偏僻的乡村,有一个庞大的“耳聋家族”,6代507人中,有137人在幼年或成年后耳聋,迄今为止,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耳聋家族。在人们为此惊讶和同情的同时,又产生了各种疑虑:是谁给这个家族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是谁发现了这个耳聋家族。人们能否找到这个耳聋家族的致病元凶。...

点击显示 收起

        在江苏淮安一个偏僻的乡村,有一个庞大的“耳聋家族”,6代507人中,有137人在幼年或成年后耳聋,迄今为止,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耳聋家族。  

  在人们为此惊讶和同情的同时,又产生了各种疑虑:是谁给这个家族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是谁发现了这个耳聋家族?人们能否找到这个耳聋家族的致病元凶?能否改变这个家族的命运……近日,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的卜行宽教授发表论文,解开了这些谜团。  



  是谁发现了耳聋家族?  



  卜行宽教授告诉记者,这项研究是从1983年开始的,而促使研究开展的是寄到相关部门的一封来信,这封来信中称在江苏淮安一个偏僻的农村,有一个大家系很多人莫名耳聋,当地一些普通老百姓将其和迷信联系在一起,并由此引发了一些纠纷。  



  当时抱着科学的态度,以卜行宽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决定到当地去核实,并试图找到这个家系耳聋的原因。  



  这的确是一个偏僻的农村,工作人员同时还带去了全套的仪器设备,核实工作开展得很辛苦,而耳聋大家系的情况则更令人惊讶,据卜行宽教授介绍,当时这个大家系有4代人存活,而通过老人回忆追溯到6代人,结果发现,在这个大家系6代507人中,有137人在幼年或成年后耳聋,失去了声音的世界是孤独苍白的,一些人的性格因而发生了巨大改变。  



  耳聋传女不传男?  



  在研究的最初阶段,分子学还远没有发展到如今的程度,但专家们经过研究初步诊断这个家系的耳聋是带有遗传性的,并且以母系遗传方式代代相传,也就是说到男子身上耳聋就可以得到阻断,而到女子身上则会传给她的下一代。  



  与此同时,这个家系的听力学特征为前庭功能正常的双耳对称发病的非综合征型感音性聋,卜行宽教授解释说,和一些耳聋患者同时伴有失明、肾脏等问题不同,这个家系的耳聋患者没有出现其它症状,仅仅是耳聋。此外,专家们还发现,这个家系听力障碍程度和发病年龄在代际间及耳聋个体间呈现极大差异性。  



  家系中母系亲属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高度易感是耳聋的元凶  



  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专家们又先后采用候选基因筛查、线粒体全序列分析和全基因组扫描/连锁分析等策略,对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定位研究,结果发现所有母系成员均存在线粒体DNA(mtDNA)12SrRNA基因的A1555G及961insC双重同质性点突变。卜教授介绍说,在此基础上,基本阐明了该家系成员耳聋发生及对氨基糖甙类药物遗传易感的分子机制。  



  卜教授告诉记者,氨基糖甙类药物作为一种抗生素,包括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等为代表的常用药物,这类药物因为价格便宜、效果又好,在农村很受欢迎,普通人使用正常剂量的这类药物可能没事,但对氨基糖甙类药物易感的这个家系成员一旦使用此药物,就可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那就是耳聋。  



  不过,卜行宽教授也指出,目前这个家系的耳聋之谜虽然已基本解开,但还有一些疑点需要进一步研究。  



  干预后耳聋家系发病降低  



  卜行宽介绍,课题组除从致聋机制进行研究外,还对家系的耳聋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干预措施,而在避免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后,家系中新生代先天性聋哑及语前聋发生率由调查之初的28%降为目前的零。为保存珍贵的遗传资源,专家们还成功建立了家系的永生细胞株,以便于以后发病者对比。  



  截至2005年1月,国际上已经定位了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位点121个,其中42个被克隆。尽管如此,由于听觉系统结构的复杂性,与耳聋相关的基因估计有数百个之多,因此,努力寻找遗传聋家系,定位与克隆新的致病基因意义非常重大。  



  专家指出,由江苏省人民医院进行的这项研究所涉及的家系是全世界目前有报道的最大的一个耳聋家系,同时随访时间之长在国内外都非常罕见,研究中新发现的mtDNA双重突变的遗传学特征为该家系所独有。  



  该研究成果不但为深入阐明遗传聋的分子发病机制积累了珍贵的科学资料,同时也具有预期的应用价值:有望大规模用于耳聋的基因诊断以及氨基糖甙类药物易感人群的群体筛查,从而增强此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降低药物性耳聋发生率;可直接应用于氨基糖甙类药物致聋案例的医学和司法鉴定。  



  ■新闻缘起  



  在江苏淮安一个偏僻的乡村,有一个庞大的“耳聋家族”,一个家系6代507人中,有137人耳聋,他们听不到这个世界上各种美妙的声音。而一项历时20多年的研究改变了这个大家系耳聋的命运。  



  由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卜行宽教授为主的课题组对这个庞大的遗传性耳聋大家系进行了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研究,明确了家系的临床特征、遗传表型和致聋突变。  



  而在此基础上完成的《中国遗传性耳聋大家系临床特征、遗传表型及致聋分子机制的研究》去年年底获得2006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据《金陵晚报》)  



  ■相关新闻  



        山东:一家族四代113人中,有39名耳聋患者2006年底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听力残疾者共有2670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193。1—7岁听力障碍儿童为80万,每年新生聋儿超过3万。在新生聋儿中,遗传因素导致的耳聋,也就是遗传性耳聋,占60%。  



  2003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研究所派出由研究人员、耳鼻咽喉专科医生、听力师、护士等组成的调查小组,携带听力检测设备等,到山东对一个遗传性耳聋大家族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这个家族有血缘关系的四代113人中,共有39名耳聋患者,男女发病率相近。家族所有患者都有耳聋症状,其中48%伴有耳鸣。  



  这是首例中国“DFNA9”家系报告,COCH是“DFNA9”的致病基因,中国的这一“DFNA9”家系中存在的基因突变和临床表现,与其他各国“DFNA9”家系均不同。进一步研究表明,该耳聋家族属于“DFNA9”亚型。经过研究人员遗传咨询和指导,这个家族今后可以避免新的耳聋患者出生。河北:一家族耳聋跨越6代人,每代中有50%人出现耳聋北京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研究所的王秋菊博士等医生近日查出了一个六代的庞大耳聋遗传家族。在4天内,经过专业听力学检查发现,在这个家族自愿接受检查的49人中,已经有15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发病期分别在17岁到30多岁。  



  这种耳聋情况被王秋菊博士形容为在家族中盘旋的“幽灵”,它在整个家族成员中毫无预兆地出现,却又代代相传、无法驱赶。王秋菊博士说,实际上,这个“幽灵”就是导致遗传性耳聋的致病基因。  



  经过4天紧张的调查,科研小组发现,该家族中遗传性耳聋跨越了六代人,最早的发病记录可追溯到距今150年之前,也就是清朝的道光年间家族中的一个中年男性耳聋者。通过绘出家族中200多人的图谱,可以确定,从他之后,家族中每一代的后代中,都有一半人会出现耳聋。目前科研小组已经开始对所有采集到的标本进行试验,以期望早日追捕到这个“幽灵”。长春:刘王两家8代共706人中,有74人失聪长春市某地,上百年来耳聋一直困扰着刘王两家几代人———出生时正常,可正当壮年时耳朵便渐渐听不见,还有人出生时耳朵就聋了。孩子出生前,父母忐忑不安,不知道这个孩子会不会也是个聋儿。直至2002年,刘家一位大学生耳朵发病,到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检查时,这一遗传耳聋的庞大家系才被发现。随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研究小组经过3年调查研究,最终发现,刘王两家8代人共706人中,74人失聪。  



  科研小组通过对两家人的调查,只能确定王玉的奶奶王于氏耳聋,她生过6个孩子,其中3个耳聋。到王玉这代共23人,其中13人耳聋。王玉的下一代共65人,其中23人耳聋。王于氏的第六代共95人,其中9人耳聋。  



  同样,刘林的奶奶刘于氏生了8个孩子,4人耳聋,刘林这代40人中11人耳聋。刘林的下一代共78人,其中9人耳聋。刘于氏的第四代77人中2人耳聋。刘家还有很多人是小孩子,暂时还没有发病。江西:一家族里50%的男人都有耳聋江西省莲花县的一个小村落,群山环绕,静谧祥和,人们世世代代过着田园生活。然而,在这个安定祥和之地,匡小鹏一家却经受着巨大的苦难。从清朝末年开始,耳聋的“幽灵”就在这户人家徘徊———家族里几乎一半男人都是聋哑。  



  一个偶然的机会,匡小鹏一家找到了解放军总院耳鼻喉科研究所,被纳入到杨伟炎教授、王秋菊博士正在从事的耳聋基因研究中。在征得同意后,王秋菊和课题组李庆忠博士等给全家族每个人检测了听力,抽取了血样,并把家族中的9个聋哑人带到江西省第二附属医院进行了免费体检。检查结果显示,这个家族中聋哑者的耳蜗都有异常,且异常情况惊人的一致。随后,她发现,男性患者生育的男孩听力都正常,且不携带致病基因;而患者的母亲都是致病基因的杂合携带者,她们自己并不耳聋,却可以把致病基因传递给后代,导致50%%的男孩耳聋。  



  2007年1月31日,是匡小鹏终生难忘的日子,耳鼻喉科韩东一主任亲自为匡小鹏做了电子耳蜗手术。从此,他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听到外界的声音,学到更多的知识。
作者: 2007-7-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