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行业资讯临床快报细胞分子与蛋白质组

新病毒诱导I型干扰素负性调控机制

来源: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
摘要:最新一期出版的《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孙兵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信号分子TBK1通过不同的拼接产生另外一种新的剪切体TBK1s,负性调控病毒诱导的I型干扰素途径。病毒攻击机体时最先能够被天然免疫系统的模式识别受体(PR......

点击显示 收起

最新一期出版的《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孙兵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信号分子TBK1通过不同的拼接产生另外一种新的剪切体TBK1s,负性调控病毒诱导的I型干扰素途径。

  

病毒攻击机体时最先能够被天然免疫系统的模式识别受体(PRR)所识别,RIG-I解螺旋酶结构域可以和病毒RNA结合,导致构象发生变化,然后通过CARDs招募VISA,启动下游信号激活IRF3,使机体快速产生I型干扰素以抵抗外界病毒的感染。I型干扰素在抗病毒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而它的表达又是受到精细的调控。一方面,许多病毒就是通过影响I型干扰素的产生来逃避免疫系统的监督;另一方面,机体自身也通过精确调控I型干扰素以防止过度的表达造成对机体的损害。

  

在这项研究中,邓位文、施木德等同学在孙兵研究员的指导下,在克隆信号分子TBK1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TBK1通过不同的拼接产生另外一种形式,并把它命名为TBK1s。TBK1是在病毒感染过程中激活I型干扰素途径的关键激酶,而邓位文等发现的TBK1s,  它缺失TBK1外显子3-6。TBK1s可以通过与RIG-I相互作用,破坏RIG-I与下游接头蛋白VISA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由仙台病毒  (Sendai  Virus,SeV)引起的IRF3入核以及I型干扰素的产生。在HCV慢性感染的病人外周血细胞中,发现TBK1s的表达高低与HCV慢性感染相关联。本研究成果对进一步丰富I型干扰素产生的调控网络、了解机体抵抗病毒入侵并保持免疫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TBK1s的发现仅仅是在克隆的过程中不忽视一条细微的意外条带,并坚持研究下去,最终取得重要的成果,如同在科学的沙滩上漫步,时时会有惊喜的发现,不经意间捡到一颗美丽的贝壳。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还得到巴斯德所钟劲和杜文圣研究员以及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宁琴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