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临床快报呼吸系统相关

纳米颗粒被疑毒杀女工

来源:新京报
摘要:一份由中国医生撰写的研究报告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波动。最近,《欧洲呼吸杂志》(EuropeanRespiratoryJournal)发表了一篇由北京首医大附属朝阳医院的医生撰写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基于7名在印刷厂工作的中国女工的病症分析,其中2人已经去世,另外5人的肺部受到严重损害。报告直指导致女工死亡生病的是工作环境中存在的......

点击显示 收起

  一份由中国医生撰写的研究报告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波动。最近,《欧洲呼吸杂志》(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发表了一篇由北京首医大附属朝阳医院的医生撰写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基于7名在印刷厂工作的中国女工的病症分析,其中2人已经去世,另外5人的肺部受到严重损害。报告直指导致女工死亡生病的是工作环境中存在的纳米颗粒。

  如果女工之死确实与纳米颗粒有关,那这将成为纳米颗粒直接对人类造成伤害的第一宗病例。包括《自然》在内的众多国际科学媒体均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纳米安全问题再次成为相关领域中热议的话题。



  1事件起因

  女工死亡,肺部有纳米颗粒

  发表在8月20日的欧洲呼吸道学会学刊《欧洲呼吸杂志》上的一篇相关文章已经在公共卫生学、职业病防治学好几个研究领域引起了巨大的波澜,它触动了纳米技术安全性的敏感点。

  这篇名叫《暴露在纳米颗粒中与胸腔积液、肺纤维化合肉芽瘤有关》的文章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和临床毒理学专家宋玉果主持的一项医学报告,研究基于一组女工出现的症状。

  2007年1月到2008年4月期间,来自一家印刷厂的7名女工陆续被送进该院接受治疗。她们均患有呼吸短促等严重的呼吸道问题。经检查,其心脏和肺部有严重的胸腔变色积液和胸膜异物肉芽肿。在患病两年后,这7名女工中的2人,一名19岁,一名29岁,因胸腔积液恶化,经抢救无效后死于呼吸衰竭。另5名女工受损的肺部也依旧没有恢复。尽管她们已经不再暴露在原先的工作环境中了,但肺纤维化仍在形成。这五名女工的年龄在18岁到47岁之间,在该印刷厂的同一个部门工作。

  为了弄清致病原因,医生们对死者进行了尸检,对其肺部积液和肺切片组织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观察。在样本中,均发现了直径30纳米左右的颗粒。这些颗粒甚至存在于肺部上皮细胞质和间皮细胞中。这些女工的工作场所中,研究人员也在聚丙烯酸酯粘贴剂和室内粉尘中发现了类似的颗粒。

  研究报告的作者写道,这并非只是简单的不通风场所下涂料蒸发导致中毒的病例,而是纳米颗粒固有毒性造成的疾病。纳米颗粒因为尺寸小,因此能够通过呼吸、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并以此产生毒性,对人体造成伤害。

  如今,聚丙烯酸酯作为一种黏合剂广泛运用于建筑、印刷和装修材料中。该材料被认为毒性很低。不过,为了让材料更结实,更耐磨,制造商有时也会在材料中加入硅、锌氧化物、二氧化钛等金属纳米颗粒。研究者认为,就此次研究看来,很可能是这些纳米颗粒导致这些女工生病甚至死亡。



  2深入研究  首宗纳米颗粒致死病例?

  这家印刷厂如今已经被关闭了。朝阳医院的医生与疾控中心的流行病学家们曾经在这里进行仔细检查。据了解,这7名女工在同一个工作间工作了5到13个月。在不到70平米的工作环境中,没有一扇窗,因为室外温度过低,门一直关着,通风系统也已经坏了。她们的工作就将聚丙烯酸酯制成的白色涂料喷到聚苯乙烯板上。

  研究报告强调,这些女工对于工业卫生和接触的材料可能的毒性毫无概念。她们惟一拥有,并且只是偶尔使用的个人保护装备就是一个棉口罩。

  与那些女工一起工作的还有一名男性工人,但他只在这里工作了3个月。他没有出现任何与患病女工相似的症状。同样,女工的家人无一出现这些症状。作者在研究报告中指出:“这可能是第一宗长期暴露在纳米颗粒中而导致的临床毒性病例。”

  在宋玉果医生及其团队发表该研究报告之后,他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卫生科研机构尤其是关注公共健康以及纳米技术怀疑者的咨询。其中包括新成立的德国“纳米控制”组织,其负责人斯特令(Achim  Stelting)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资助的科研项目在德国发现了超过2000宗病例,症状与这篇中国论文中描述的症状类似。这些德国病人的共同点是暴露在“激光打印机和复印机的室内污染”中。他声称,聚乙烯是常见的喷墨材料。根据德国联邦材料研究和测试中心的研究,这些仪器会每页纸喷出十几亿纳米颗粒。“我们希望进行更多的相关科研。”



  3引发争议  研究报告并不完整

  因为出现了死亡病例,这份研究在纳米科学界引起了极大的讨论。但是,在很多评价中,相关研究者认为这样的结论有非常明显的弱点和不完整性。

  爱丁堡职业医学研究院的“安全纳米”网站邀请多位国际纳米专家对该研究进行了点评。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纳米毒性专家奥贝多斯特(Pro.  Oberdorster)表示:完全将严重病理和死亡都归类于一种黏合剂中的“纳米颗粒”是不公正的,加热产生的活跃气体、浓烟、冷却喷雾剂等等都可能导致严重的肺部中毒反应。他认为,作者尚没有搞清楚很多问题:“聚乙烯纳米颗粒到底是引起,还是助长了疾病的形成,或者只是在一个复杂混合的暴露环境中的‘副作用’?”。他表示,妖魔化纳米技术是不公正的。

  而英国阿伯丁大学的斯顿教授(Pro.Seaton)则认为,尽管文章没有解决很关键的问题,但它依旧给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可能的问题。

  事实上,宋玉果等研究者并没有在文章中提供确凿的结论。“还有非常多问题需要解决。”他写道。因为工厂事后被关闭,对纳米颗粒的研究缺乏必要的调查数据,他也承认纳米颗粒的组成成分尚未知晓。此外,还有很多问题未得到解决,如病人体内到底是怎样的纳米颗粒?如果纳米颗粒的确致病,那么其他处在类似工作环境中的工人怎么办?正因为如此,作者呼吁展开更多的研究。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联合实验室”主任赵宇亮也对此持保留态度。“目前没有任何具体的证据能够把这篇文章观察到的现象归结为纳米颗粒造成的。”他表示,文章提到的纳米尺寸的颗粒物也可能是因为蛋白凝聚或别的什么原因产生的。“工人使用的聚乙烯酸酯加热到700℃,会产生大量有机气体,这些气体的肺部毒性可能远远大于别的颗粒物。”

  赵宇亮解释说,其实,空气污染物和汽车尾气等含有很多纳米级的颗粒物,在病人肺部与工作环境中发现的纳米尺度颗粒物,在分析清楚其成分之前,无法判断相互的直接关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赵宇亮强调:“改善这样的工作环境,是当务之急。”
作者: 2009-9-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