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行业资讯临床快报遗传与基因组

犯罪行为与基因有关

来源:新浪
摘要:6月22日消息,据《朝鲜日报》报道,科学家经过近四十年的研究得出结论,犯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或由基因决定。心理变态等犯罪分子是不是天生的。以前犯罪学者研究遗传基因与犯罪行为间的关联性属于禁忌。《纽约时报》19日报道说:“随着人类的遗传基因碱基序列被公开,部分犯罪学者就谨慎地研究遗传基因如何会增加犯罪倾向......

点击显示 收起

        6月22日消息,据《朝鲜日报》报道,科学家经过近四十年的研究得出结论,犯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或由基因决定。



  心理变态等犯罪分子是不是天生的?以前犯罪学者研究遗传基因与犯罪行为间的关联性属于禁忌。因为,像过去的优生学一样,有可能被利用为将人种歧视正当化的依据。《纽约时报》19日报道说:“随着人类的遗传基因碱基序列被公开,部分犯罪学者就谨慎地研究遗传基因如何会增加犯罪倾向,以及这样的特性是怎么样被遗传的。”杜克大学心理学家莫菲特表示:“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大部分犯罪学者就连遗传学的‘遗’字都不敢提。而目前,犯罪、暴力相关最受瞩目的理论,几乎都综合社会学因素和(包括遗传基因在内的)生物学因素。”



  ◆抑制幸福荷尔蒙的基因会增加犯罪倾向



  专家们说,迄今为止进行的100多项研究结果已经证实了遗传基因与犯罪间的关联性。在今年2月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针对领养而展开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是犯罪分子的子女犯罪比率要远高于父母不是犯罪分子的子女。



  如此认为犯罪行为或与基因有关,是因为部分基因抑制被称为“幸福荷尔蒙”的血清素的分泌。得到这种基因的人更具攻击性并容易冲动。因此很多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通过自制能力,能否抑制这种天生的冲动倾向上。根据从1972年开始针对新西兰某村落1000名儿童进行的长期跟踪研究结果,在3岁时进行的自制能力评估中,自制能力较弱的占20%,其中长大后的犯罪率达43%。而在自制能力较强的20%中,长大后的犯罪率仅为13%。



  ◆不能仅靠遗传基因判别犯罪分子



  但科学家强调,仅靠遗传基因无法确认谁会成为犯罪分子。就是说,即使抑制冲动倾向的自制能力较弱,以及具有犯罪可能性较大的遗传基因,随着周围环境的不同,也可以抑制犯罪行为。此外,即使两人具有同样的犯罪性遗传基因,但随着父母培养方式、结交朋友等的不同,也有可能犯罪或不犯罪。



  婚姻也成为影响犯罪的一种环境因素。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表示:“婚姻能使一个男人的能量发泄对象从另一个男人转变为家庭,从而起到抑制犯罪的效果。”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犯罪学教授员凯文·比弗表示:“关于人类采取攻击行为的理由,遗传学只能说明一半问题。”




作者: 2011-6-2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