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临床快报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遭遇“瓶颈”的“还生术”

来源:新华网
摘要:20世纪,没有一种医学技术像器官移植一样带给人们那么多的惊喜与希望。器官移植,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更换人体器官使人恢复健康的行为,其运作原理就像给机器更换损坏的零件一样。“当人体某一个器官出现了毛病,内科治疗方法或者其它外科手术方法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时,可以选择做器官移植。”全军器官移植中心主任、中华医......

点击显示 收起

        20世纪,没有一种医学技术像器官移植一样带给人们那么多的惊喜与希望。



  器官移植,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更换人体器官使人恢复健康的行为,其运作原理就像给机器更换损坏的零件一样。有些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有时候更换一个小小的零件,就能使一架老旧的机器重新恢复“年少”时的神采飞扬。



  “当人体某一个器官出现了毛病,内科治疗方法或者其它外科手术方法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时,可以选择做器官移植。”全军器官移植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石炳毅介绍,“不同的器官有不同的适应症。多数情况下,指的是终末期的器官衰竭。”



  “只有器官移植,这些病人才可能存活。”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完成了除大脑之外的所有器官的移植,全世界有将近100万曾经被死亡阴影笼罩的人通过器官移植获得了新生,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小型城市的人口总合,所以有人说20世纪是器官移植的世纪,它是上个世纪医学史上最伟大的突破之一。



  然而,器官移植在很长时间内要面临的一个困境,注定使人类不能像更换机器零件一样,随时给自己更换一个健康的器官。



  捐器官还是不捐?可能就是个观念问题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一个器官的获取,是以另一个人器官的失去为前提的。但主动或被动失去的器官要比所需的器官少得多。



  “器官短缺是目前所面临的一个很大困难,每年很多病人在等待合适器官的过程中就去世了,我们感到很遗憾。”石炳毅说,“中国每年需要透析的病人有12万例,这其中,只有二十分之一的人得以接受肾脏移植;需要移植的终末期肝病患者有一百万左右,而每年只有三四千人接受了移植手术。”



  “全世界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所以,全世界都在为解决这个难题绞尽脑汁。



  有媒体报道,西方一些国家为树立公民捐献器官的意识,在媒体宣传上下足了功夫。更有用心者,还会致力于培养专业的医疗人员为病人讲解器官移植的相关知识,同时配套进行的还有,政府鼓励建立专业的器官移植捐献体系,期望举国上下齐心协力提供一条龙服务,第一时间实现供、受双方的无缝链接,使有限的器官各尽其用。



  但人的观念有时候柔软的可以让人随心所欲的塑形,有时候却坚硬得让世界上最有威力的武器一筹莫展,它的改变,也许在一夜之间,也许就像传播学者所主张的,需要潜移默化的去影响。



  曾有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接受了宣传和教育的民众都赞同器官捐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人又改变了主意。截至2009年8月29日23时,美国器官共享联合网络公布的的数据显示,美国目前共有103363名等待接受捐献器官的患者,但今年1月份至5月份,美国只有6009人捐赠了器官。



  这与我国的情况相比,还算乐观。据不完全统计,自我国2003年第一例器官捐献以来至2009年5月,仅有131例公民逝世后捐献器官的案例。



  政府和社会为此也一直在努力,2009年8月25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卫生部在上海联合宣布启动建立人体器官捐献体系,并在我国10个省、市开展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



  几个月前,曾经有人在网上发表评论说,“我死后,肯定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但捐到哪里,怎么捐?”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如果能够顺利展开,以后有这样心愿的人不会再苦于捐赠无门。



  英国前王妃戴安娜车祸去世后,按照她的生前遗愿,医生用她的器官挽救了八个人的生命,十几年过去了,她的美丽和哀痛已经渐渐被世人遗忘,然而,八个依然健康活着的生命用活着这种最好的方式在纪念她。



  “中国人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影响很深,但其实转念想想,死后,让自己的器官在另一个身体中生存,这也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据了解,一个捐献者可以提供多种器官和组织,甚至可以挽救10个人的生命。



  怎样才会有足够的器官?也许这本是个技术难题



  器官短缺,这是一个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难题。



  具体到个人身上,如果他(她)不幸面临这个困境、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时,总会有人为了一线生机而铤而走险。



  “谁不想让自己亲人活下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患者家属说。面对很可能因为等不到合适的器官而死亡的亲属,一点点诱惑便可以刺激人放弃道德底线,去接受一个买来的器官。记得十几年前,坊间小报头条常有卖器官救人、美女偷肾的爆炸性新闻。这些“小道消息”在暗示着“器官是稀缺资源”这个严峻事实的同时,也给出了它扭曲的应对方式,那就是器官买卖。



  “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总有人为了满足贪欲而以身试法,如果没有强大外力的制约,器官买卖的地下交易就会存在。”



  2005年底,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曾指出过这种状况“由于人体器官供不应求,又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制约,所以我国器官移植市场已存在诱发器官买卖的倾向,也使得器官交易或变相买卖器官的犯罪行为有机可乘。”



  2007年3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条例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买卖人体器官”,为了彻底杜绝器官买卖的行为,条例还要求,活体移植的器官提供者必须是患者亲属。



  因为这些曾经有过的纠葛,器官移植一度是一个敏感词,甚至,很多跟“为扩大可移植器官数量”沾边的行为,会被视为像器官买卖一样“不怀好意”,这其中最冤枉的要数对脑死亡的判定这件事。



  “脑死亡是指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机能丧失的不可逆转的状态。这些人肯定是已经死亡了,只不过是在呼吸机的辅助下还有呼吸。”石炳毅介绍。



  目前,很多国家已经为脑死亡立法,明确它是除了心跳死亡之外的第二种死亡判定方式。“脑死亡有其明确的诊断标准,这在医学界是被普遍接受的事实。”



  但这个概念提出的动机一直遭到质疑。



  “因为最先倡导脑死亡标准的人是器官移植界的人”石炳毅介绍,“客观的说,脑死亡者的器官是很适合被移植的,因为脑死亡者有呼吸和心跳的存在,很多器官都是有功能的,维持得比较好,比如说,可能还有血压,肾脏还有灌注,有尿,肝脏不缺血不缺氧,在这样的状态下,捐献器官是最合适的。”



  但即使还给脑死亡概念一个清白,再假设这些脑死亡者的器官以后都会捐赠给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也无法改变器官短缺的现状,毕竟,从临床死亡统计来看,只有10%属于脑死亡,其余90%是心死亡。



  “脑死亡立法的根本目的不是器官移植。这是两个方面的问题。”石炳毅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脑死亡标准的确立对医学发展有积极意义。



  2009年4月初,中国卫生部透露,由该部脑死亡起草小组制定的脑死亡标准,即将向社会正式公布。



  客观的说,政府和社会各界所做出的这些努力,在短期内实现器官数量巨增的目标是不现实的,但一套公正的科学标准,一部合理有效的制度法规,无疑是多数人利益的保护者,是一个健康稳定的行业和社会环境的守护神。



  ——技术上的事,也许还需要技术本身的发展来彻底解决。曾一直关注器官移植这个话题的人表示,“期待有一天,科技水平能发展到使用动物的器官移植给病人、使他继续生存,或者,人工制造的器官能用也可以。”科学从来不怕大胆的假设。



  也没人能否认,这些假设不会变成现实。
作者: 2009-9-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