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临床快报神经科

北京师范大学最新PNAS文章

来源:生物通
摘要:来自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重点实验室,美国NIH药物滥用研究所的两个研究组合作,完成了题为“Couplingoffunctionalconnectivityandregionalcerebralbloodflowrevealsaphysiologicalbasisfornetworkhubsofthehumanbrain”的文章,指出无论是静息休息状态,还是任务应答调控状态下,在血流供应和大脑功能拓扑结构......

点击显示 收起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重点实验室,美国NIH药物滥用研究所的两个研究组合作,完成了题为“Coupling of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nd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reveals a physiological basis for network hubs of the human brain”的文章,指出无论是静息休息状态,还是任务应答调控状态下,在血流供应和大脑功能拓扑结构之间都存在紧密联系,这也许有助于揭示人类大脑功能互作组的生理基础机制。相关成果公布在1月PNAS杂志在线版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贺永研究员,以及美国NIH药物滥用研究所杨一鸿研究员,其中贺永研究员主要从事计算神经影像与人脑连接组学研究,即采用多个模态的神经影像技术(结构、扩散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结合数学图论的计算方法,研究活体人脑结构和功能网络的连接模式。 

人类大脑功能网络包含了一些密集的连接枢纽,这些连接点在休息和工作状态下,担负着不同区域信息传递的关键职责,然而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对于这些功能性连接点,与大脑生理学反应之间的关联,比如局部脑血流量(rCBF),知之甚少。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血氧合度依赖对比(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Contrast,BOLD Contrast),以及动脉自旋标记灌注对比(arterial-spin–labeling perfusion contrasts)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分析了休息状态和 N-back工作记忆任务状态下,大脑功能连接强度(functional connectivity strength,FCS)和局部脑血流量rCBF。

在休息状态下,研究人员发现了高FCS的功能大脑连接点,主要出现在默认模式(default mode),insula和视觉区域中,FCS显示出与rCBF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并且比较于视觉和感觉网络,在默认模式网络(DMN,包括内侧额叶-顶叶皮层)和执行管控神经网络(ECN,包括侧额叶-顶叶皮质)中关联性更强。 

而且这种关联性取决于连接的距离,也就是说,rCBF与长距离连接点,比与短距离连接点的关联更强。值得注意的是,几个DMN和ECN区域表现出了每单元连接强度,更高的rCBF(rCBF/FCS ratio),而这一指标在​​后视觉区域较低。 

在工作记忆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FCS-rCBF耦合和 rCBF/FCS ratio受到ECN和/或DMN区域负载任务的调控。此外,任务诱导的侧顶叶中FCS和rCBFA的改变与与行为表现正相关。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静息休息状态,还是任务应答调控状态下,在血流供应和大脑功能拓扑结构之间都存在紧密联系,这也许有助于揭示人类大脑功能互作组的生理基础机制。  

贺永研究组曾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活体人脑结构连接网络草图,发现了人脑不同区域之间的灰质厚度具有“小世界”组织方式,并由此建立了阿尔茨海默氏病和白质多发硬化病的脑结构网络失连接模型。

作者: 2013-1-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