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临床快报神经科

“脑对脑接口”让远隔千里的小鼠做出同样选择

来源:科技日报
摘要:最近,来自美国、巴西和中国的科学家首次在小鼠身上实验了一种“脑对脑接口”(BTBI),用微电极阵列将两只小鼠的大脑接通,让它们直接交流以解决简单的行为难题。通过多组精心设计的实验,研究人员发现感觉运动信息不仅能脑间共享,还能远程传输,两只小鼠即使远隔几千英里,也能做出同样选择。研究人员指出,实验证明了......

点击显示 收起

    最近,来自美国、巴西和中国的科学家首次在小鼠身上实验了一种“脑对脑接口”(BTBI),用微电极阵列将两只小鼠的大脑接通,让它们直接交流以解决简单的行为难题。通过多组精心设计的实验,研究人员发现感觉运动信息不仅能脑间共享,还能远程传输,两只小鼠即使远隔几千英里,也能做出同样选择。

    研究人员指出,实验证明了“脑对脑接口”能在一对脑或多脑网络之间实现信息交流、处理和存储,由此可作为研究新型社会互动、生物计算设备的基础。相关论文发表在2月28日的《科学报告》杂志上。

    从“脑—机接口”到“脑对脑接口”

    “我们以往研究脑—机接口,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小鼠大脑比以往认为的更有可塑性。它们的大脑能轻松地适应和接受来自体外设备的输入,并学习着处理那些人工传感器产生的看不见的红外光。”论文领导作者、杜克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授米格尔·尼科莱利斯说,“所以,这次我们的问题是‘如果大脑能理解来自人工传感器的信号,那它是否也能理解另一个身体发出的感觉信息?’”

    为了检验这一假设,研究人员先训练小鼠们完成简单的选择题:根据指示灯按下正确的杠杆。左右两个杠杆上方都有指示灯,哪个灯亮就按下哪个,如果选对了,就给它一口水喝作为奖励。

    下一步,他们用微电极阵列植入小鼠脑部处理运动信息的皮层区,并把两只小鼠的电极连接起来。其中一只作为编码器,另一只作为解码器。“编码鼠”负责接受视觉信息,即根据指示灯决定该按哪个杠杆,按对了才能得到奖励。当它按下了正确的杠杆后,它的大脑会为这次行为决策编码,将其转化为电流刺激模式,直接发送到它的搭档——“解码鼠”的脑中。

    “编码鼠”和“解码鼠”的合作

    两只小鼠分别关在不同的“小房间”里。对于该按哪个杠杆,“解码鼠”并未看到任何指示线索,因此,要想按下正确的杠杆得到奖励,它只能依靠“编码鼠”发出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经由脑对脑接口传入“解码鼠”脑中的。

    当“编码鼠”执行二选一任务时,它的脑活动以一种皮层内微电流刺激(ICMS)的方式,传递到“解码鼠”脑中相符的皮层区,解码鼠则会按下相同的杠杆。研究人员检验了“解码鼠”的破译成功率,即根据“编码鼠”脑电输入按下正确杠杆的成功率。结果发现最大成功率达到了70%,只比理论值略低一点,理论计算的最大成功率为78%。

    尼科莱利斯还指出,这种脑对脑接口(BTBIs)允许双向交流,这一点很重要。如果“解码鼠”选错了杠杆,编码鼠将不能得到全部奖励。由此导致了这对小鼠之间建立起一种“行为合作”关系。

    “我们看到,当‘解码鼠’犯错时,‘编码鼠’几乎也会同时改变它的脑功能和行为,使之更简单,以便让它的搭档做出正确选择。编码鼠会改良代表决策的脑活动的信噪比,使信号更清晰而易于探测。” 尼科莱利斯说,“它会做出更快、更清晰的决策,选择正确的杠杆按下去。当‘编码鼠’调整后,无一例外地‘解码鼠’做出正确选择的概率也会变高。这样一来,它们两个都会得到更多奖励。”

    第二组实验是用胡须辨别洞口的宽窄:如果洞口狭窄,小鼠要用鼻子碰一下房间左侧的水口,就能得到奖励;如果洞口较宽,则碰右侧的水口能得到奖励。然后,研究人员训练“解码鼠”把“刺激脉冲”和“左边水口”联系在一起,即有脑电脉冲时,选左边的水口能得到奖励;没有脉冲时,选右边水口能得到奖励。

    在实验中,当编码鼠探测到洞口为“宽”时,把它的选择传给解码鼠,由此解码鼠选择正确的概率为65%,明显高于随机选择。

    “千里之外”和“群体之间”的默契

    为了测试脑对脑通讯能达到多远,研究人员还将一只“编码鼠”带到了巴西,放在纳塔尔的埃德蒙与莉莉·萨弗瑞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ELS-IINN),通过互联网把它的脑信号传给远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的“解码鼠”。这两只小鼠仍能共同合作,完成这项触觉辨别任务。

    “两只小鼠不在同一个大陆时,会产生噪音传输和信号延迟。即使这样,它们仍能保持沟通交流。”论文第一作者、博士后米格尔·派斯-维埃拉说,“这告诉我们,造出一个由身处不同位置的动物的大脑构成、行之有效的脑网络是可能的。”

    尼科莱利斯补充说:“这些实验证明,我们能在鼠脑之间建立起复杂的直接通讯连接,即由‘一个中心、两个大脑’组成的神经系统。‘解码鼠’的大脑就像一种‘模式识别’设备。从本质上说,我们是在创建一种会解决问题的‘有机计算机’。但是在此,输入的不是指令,而是代表‘编码鼠’决策的脑电信号,‘解码鼠’则凭借这一信号来解决问题。”

    理论上这一系统不受大脑数量的限制,也可以是多个大脑组成的网络,或称“脑网”。尼科莱利斯说,他们正在和ELS-IINN的研究人员一起实验,将更多小鼠大脑连在一起,形成一种“有机计算机”,让一群动物共享运动和感觉信息,让它们共同合作,完成更复杂的行为任务。

    研究人员指出,“脑对脑接口”能在一对脑或多脑网络之间实现信息交流、处理和存储。以此为基础,还可以进一步研究新型社会互动、生物计算设备等。

    尼科莱利斯说:“当多个鼠脑连在一起互相作用时,我们无法预测会出现什么新情况。理论上,多脑结合可能提供单个大脑想不出的解决方案。”此外,这种连接还意味着一只小鼠能把其他鼠的“自我”感觉和自己的“自我”合并在一起。“根据我们对‘解码鼠’感知皮层的分析,发现它们的触觉皮层区不仅能表征自己的胡须,还能表征‘编码鼠’的胡须。它的皮质神经元能对两套胡须传来的触觉信息起反应,这表明小鼠对它自体之外的另一个身体产生了另一套表征。”进一步研究这种调适性,还可能带来一个全新的领域——社会互动神经生理学。(记者 常丽君 综合外电)

作者: 2013-3-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