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临床快报神经科

脑疾诊断面临突破:预警中风

来源:文汇报
摘要:日前在沪召开的第26届国际脑血流与脑代谢论坛暨第11届脑功能PET会议传出信息:脑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愈后判断正面临新的突破。本次大会共同主席——复旦大学陈俊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杨国源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CT和磁共振是诊断脑卒中等脑疾病的重要手段,但缺陷是要在发病数小时后才能确诊病情,且无法准确判断患者......

点击显示 收起

    日前在沪召开的第26届国际脑血流与脑代谢论坛暨第11届脑功能PET会议传出信息:脑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愈后判断正面临新的突破。 

  本次大会共同主席——复旦大学陈俊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杨国源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CT和磁共振是诊断脑卒中等脑疾病的重要手段,但缺陷是要在发病数小时后才能确诊病情,且无法准确判断患者病程转归和愈后状况。如今引入先进的分子影像技术,它可在医务人员指挥下,利用脑内特殊生物标记物来辨认脑内特殊的分子变化,从而对卒中或脑损伤患者的病理变化进行准确诊断,并对病程转归和愈后作出准确判断。 

  早期诊断中风的方法是血液标记物,但这种方法因不同的蛋白质类型有其局限性。如何找到潜在的与脑疾有关的早期特异性生物标记物是诊断和判断愈后的重要手段。陈俊、杨国源表示,科学家一旦找到中风脑损伤模型和潜在的中风早期标志物,就可为脑中风潜在发病人员提供预警,及时治疗,减少发病率。 (记者陈青 通讯员孙国根)

  5月20日,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承办的世界脑科学最高级别学术会议——第26届国际脑血流与脑代谢论坛在上海市举行。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陈俊教授介绍,通过检测血液标记物,可对卒中或脑损伤患者的病理变化进行准确诊断。 

  陈俊介绍,脑疾病与脑血流、脑代谢、脑功能有重要关联。目前,CT和核磁共振是诊断脑卒中等脑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它的缺陷是发病数小时后才能确诊病情,更重要的是这种技术无法准确判断患者病程转归和预后状况。而早期诊断中风的方法是血液标记物。陈俊领导的团队研究发现,脑损伤患者脑内钙蛋白酶被激活,钙蛋白酶会“切割”破坏脑内一系列正常的蛋白组织,使原来很完整的蛋白“恶变”为碎片,碎片也会释放到人的体液内。陈俊说,运用特殊方法检测出这些“碎片”(标记物),可对卒中或脑损伤患者的病理变化进行准确诊断,对了解患者脑损伤程度和判断预后有重大意义。 

  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3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为推动并激励全世界青年学者投身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大会设立了114个青年研究奖,颁发给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学者。

人类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诊治和康复研究如何突破?脑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愈后判断如何取得新进展?脑的新陈代谢旺盛、生理功能复杂,血液供应必须十分丰富,如何使国际脑血流、脑代谢与脑功能等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获得大发展?当前世界基础神经科学的研究前沿,包括临床神经病学研究已取得很多重大突破,脑研究已从宏观发展到微观,但依然面临众多挑战,人类距真正地认识自己的“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任重道远。这是记者5月20日从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承办的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第26届国际脑血流与脑代谢论坛暨第11届脑功能PET会议上获得的信息。

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共3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其中包括临床医生和基础科研工作者。讨论的议题不仅包含基础神经科学的研究前沿,还包括临床神经病学的现状及未来展望。

据了解,脑疾病是基因遗传、先天性脑发育不全、脑外伤、脑肿瘤、脑出血、脑梗死、变性、感染、化学药物中毒等引起的大脑神经组织损伤,脑血管疾病和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人类致死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2013年中国脑卒中大会的最新报告显示,我国40岁以上患中风的人群高达1036万,每年约150万人死于中风。

大会共同主席复旦大学陈俊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杨国源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脑疾病与脑血流、脑代谢和脑功能有重要关联。目前世界脑研究科学家在脑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愈后判断已有新的突破。如目前CT和磁共振是诊断脑卒中等脑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它的缺陷是要发病数小时后才能确诊病情,更主要的是这种技术无法准确判断患者病程转归和愈后状况。如今已引入先进的分子影像技术,它可在医务人员指挥下,利用脑内特殊生物标记物来辨认脑内特殊的分子变化,从而对卒中或脑损伤患者的病理变化进行准确诊断,并对病程转归和愈后作出准确判断。

据悉,早期诊断中风的方法是血液标记物,但是这种方法因不同的蛋白质类型有其局限性。如何找到潜在的与脑疾有关的早期特异性生物标记物是诊断和判断愈后的重要手段,记者从大会获悉,脑科学家目前已在运用高敏度方法利用病人微量体液对脑疾病进行检测,他们的研究已经证实,脑出血或脑缺血导致的中风释放出的生物标记物是不同的,脑疾病轻重或愈后好坏释放出的生物标记物也是不一样的,目前科学家都在使出浑身解数寻找人体内释放出的各种生物标记物,并破译出它们的“神秘语言”。研究已发现,脑损伤患者脑内钙蛋白酶被激活,该蛋白酶就会“切割”破坏脑内一系列正常的蛋白组织,使原来很完整的蛋白“恶变”为碎片,碎片也会释放到人的体液内。科学家运用特殊方法检测出这些“碎片”,对了解患者脑损伤程度和判断愈后有重大意义。陈俊、杨国源表示,科学家一旦找到中风脑损伤模型和潜在的中风早期标志物,就可为脑中风潜在发病人员提供预警,及时治疗,减少发病率。

另悉,高水平的前沿学术报告密集是本次大会的主要特点。如有科学家报告可从人体内血浆或血清中获取核糖核酸基因和蛋白质,采用细胞信使核糖核酸基因和“miRNA”等多种不同的生物标记方法,运用临床变量重要生物标志物研究设计和定义队列研究的重要性等方法,从人类中风科学研究中将获得丰富的生物信息,为进一步提高中风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有科学家在神经疾病的治疗研究中,发现了外周免疫系统对脑损伤的调节作用,即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对维持脑的正常功能有决定作用,创新性地启用免疫细胞进入到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免疫沉默的分子途径,对治疗神经炎症紊乱和转化神经科学发展的基础有指导意义。

有报告认为,饮食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通路,影响大脑的多个过程的突触传递、膜流动性及信号转导途径。根据先前公布的数据结合一种阿尔茨海默氏症小鼠模型的新初步数据,采用膳食补充剂营养素进行辅助治疗的方法,可以促进神经保护作用,降低炎症,恢复脑血流量和体积,抑制神经退行性疾病。

大会还首次报道了人体内“周细胞”和“线粒体碳酸酐酶”对糖尿病病人的血脑屏障具有保护作用;“ω- 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显著减弱血脑屏障白质损伤和新生儿缺血性脑损伤。

就脑研究而言,中外科学家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做,仍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迫切需要国际大交流、大合作,任重道远。

据悉,本次会议是由国际脑血流与脑代谢协会主办的顶级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为推动我国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和发展,复旦大学陈俊教授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杨国源教授团队经过3年的努力和筹备,终于成功将本届会议带到上海。此外,为推动并激励全世界青年学者投身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大会设立了114个青年研究奖,颁发给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大陆42名)青年学者;评选出4名(包括复旦大学医学神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名)杰出青年科学家,并给予奖励。

与会专家认为,大会对中国乃至亚洲的神经科学研究将产生深远影响,来自世界各地专家学者通过交流和讨论,也将有助于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各种脑病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增进国内外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的大发展。

作者: 2013-5-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