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行业资讯临床快报血液

未来不再“血荒”?

来源:新民周刊
摘要:如果所有其他的血型都可以在工厂里加工成O型血,那么“血荒”将成为历史。在上海市血液中心的网站上,“今日血液库存报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某一个血型的血液库存亮红灯,都会让血液中心十分紧张。2006年底,上海血液中心刚刚经历了一次A型、O型血“血荒”,为了紧急补充血库,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不仅加班加点到街头招......

点击显示 收起

  如果所有其他的血型都可以在工厂里加工成O型血,那么“血荒”将成为历史。现在,科学家们的研究正在朝这个目标迈进。



  找到更有效的“剪刀”

  3月8日,华东政法学院大三学生祝媛的手机上收到两条关于血库A型血紧缺的短信,下课后,祝媛直奔漕宝路献血点,捐献了200毫升A型鲜血。在上海市血液中心的网站上,“今日血液库存报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某一个血型的血液库存亮红灯,都会让血液中心十分紧张。2006年底,上海血液中心刚刚经历了一次A型、O型血“血荒”,为了紧急补充血库,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不仅加班加点到街头招募志愿鲜血者,血液中心的职工也加入到志愿献血的行列。

  偏型“血荒”不仅出现在上海。2006年年底,北京市血液中心发出库存红色预警,O型血液出现严重紧缺,整个库容量跌破5000单位的最低警戒线。事实上,每年的7、8月盛夏和12月到2月的冬季都是城市血库紧张的主要时段,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型城市,血库血液完全来自志愿者的捐献,由于气温原因,这两个季节无偿鲜血志愿者的人次减少,加上血液只能保存35天,某个血型供不应求的现象随之出现。

  O型血被叫做“万能血”,在紧急情况下,O型血可以输送给A型、B型和AB型血的病人。一直以来,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如何将其他血型转化为O型,最近,丹麦的一个研究小组在血型转化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制造出更多的O型血以缓解偏型“血荒”将成为可能。

  丹麦科学家亨利克·克劳森领导的科研小组,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论文称,他们已经找到了将A、B、AB型血转化为O型血的方法。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科研人员已经找到一种酶,可以把B型血转化为O型,但丹麦科研人员找到了一把更加有效的“剪刀”,让A、B、AB型血都可以被转化为O型,而且转化的过程更加容易。

  人类血液的血型,取决于红细胞膜外表面“抗原”的差异。A型或B型血液中包含两种不同的糖分子,AB型血则两种都有。这些糖分子会触发免疫反应,而O型血中不包含任何这种“抗原”。

  “我们发现了2种细菌酶,它们可以转移红细胞里A和B抗原,这些酶可以在室温和中性酸碱环境下发挥作用,而且对血细胞没有任何损伤。与过去B型转化为O型的酶相比,我们发现的酶更加有效。而且,我们现在的技术能够把所有血型的血转化为O型。”这篇论文的作者刘其勇(音)博士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说。

  20多年以前,科学家已经找到一种酶作为“剪刀”,“剪除”B型血红血球表面的糖分子,从而去除可能出现的免疫反应。“1980年代,研究人员用从咖啡豆中分离的酶,把B型血变成O型。在临床实验中,被转化的血液与普通医院用的血液没有差别。但是,这种用酶修饰的方法很昂贵,而且必须在酸性很高、红细胞被破坏的情况下使用。而且,这个科研小组没有找到把A型血转化为O型血的酶。”

  相对于B型血抗原来说,A型血的抗原要复杂很多,A型血中又包含了A1、A2亚型,所以,丹麦研究小组解决了A、B、AB型转化为O型的问题,被认为是完成了技术的突破。

  实验室的实验已经证实了这项技术。研究人员把细菌蛋白酶注入200毫升A、B、AB型血液中,在一个小时内,酶转化了所有血红细胞表面的糖分子,消除了免疫反应。



  未来不再血荒?

  影视剧里经常有这样的情节:伤者需要紧急实施手术抢救,但血库里却没有与伤者相同血型的血液了,在这关键时刻,身体孱弱的亲人挽起袖管,要献出自己的鲜血挽救伤者的生命。如果血型转化的技术成熟,在这样的情况下,医院要做的是从血库紧急调来由其他血型转化的O型血实施急救

  “接下来的工作是开始临床实验,检验转化的方法是否安全和高效。如果一切进展顺利,转化血液血型的设备有望在3到4年后上市。”刘其勇告诉《新民周刊》。血型转化的技术如果能够产业化,生产转化需要的酶和设备的公司将为血液中心提供服务。刘其勇说,目前这个领域产业化的竞争还不大。

  如果技术成熟,从事血型转化的公司可以每年向欧洲和亚洲国家以及美国制造输出大约为1900万毫升的O型血。”

  丹麦科研小组的研究成果将马上进入临床实验的阶段。“人体内的环境与试验室环境是不同的,临床试验会让我们知道,这种酶在进入人体后会发生什么。”

  刘其勇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说,临床实验需要证实的是转化后的血液进入人体后是否“有效”和“安全”。毕竟,转化来的O型血经过酶的修饰,这种被“加工”过的血液是否会引起免疫反应,还是一个未知数。

  人体输血的历史从1667年开始,但认识到血型的差异,却只有100多年时间。1900年,奥地利生物学家兰德斯泰纳发现了A、B、O血型,他做了一个实验:把每个人的红细胞分别与别人的血清交叉混合,然后发现有的血液之间发生凝集反应,有的则不发生。由于红细胞抗原的差异,不同血型的血液互相之间可能产生免疫反应,在临床上,病人可能出现发烧、打寒战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危机生命。

  后来,科学家发现血液红细胞血型非常复杂,目前国际输血协会正式命名了26种血型系统。随着人们对血液了解越来越多,O型血也被发现并不是之前认识的那样“万能”,O型血输入A、B、AB型血人体内后,也有可能破坏红细胞而出现溶血性反应。

  尽管如此,A、B、O血型是否配合仍然是输血前检查的最重要基础项目,O型血在紧急情况下还是被用于临床救治,特别是在战地救治中。



血型转化技术能解“血荒”吗?

        血源不足一直是临床医学中存在的难题,经常因为缺乏与病人血型相匹配的血源,使得病人面临生命危险。前不久,一个国际性研究小组宣称可以将A型、B型和AB型血转化为“万能血型”之称的O型血。那么———  

  近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寻找改变血型的方法,以更好地解决现实中普遍存在的血荒局面。而就在不久前,一个国际性的研究小组宣称他们已经掌握了最新的血型转化技术,能够将A型、B型和AB型血转化为有“万能血型”之称的O型血,并将进一步制造出应用范围更广的O型阴性血。  

  然而,血型转化技术在带给我们惊喜之余,是否还存有安全隐患呢?这项技术能得到进一步推广吗?  



  血型转化技术原理  

  首先,让我们从O、A、B、AB四种血型的红细胞表面的糖分子结构来看不同血型到底有哪些区别:  

  O型血糖分子结构链:葡萄糖—半乳糖—N-乙酰半乳糖胺—半乳糖—岩藻糖;  

  B型血糖分子结构链:葡萄糖—半乳糖—N-乙酰半乳糖胺—半乳糖—岩藻糖—半乳糖;  

  A型血糖分子结构链:葡萄糖—半乳糖—N-乙酰半乳糖胺—半乳糖—N-乙酰半乳糖胺;  

  AB型血糖分子结构链:A型、B型两种结构兼有。  

  从上可以看出,其他血型与O型血的区别就在于多出了些“枝杈”,只要把这些“枝杈”去掉,所有的血都可以成为O型血。但是,科学家提醒人们注意,这种血型的改变只能在人体外进行,它无法改变人体的血型。  



  国内也有相关技术  

  据悉,中国国内也已经研究出了相关血型转化技术。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章杨培教授带领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通过多年的实验终于实现了B型血到O型血转换技术的重大突破。  

  在实验中,他们曾从海南咖啡豆里提取到一种酶—2半乳糖苷酶,它可以把B型血“枝杈”剪掉转变成O型血。但是,咖啡豆中的2半乳糖酶少得可怜,从50磅的咖啡豆中提取的酶,只能完成200毫升B型血变O型血的转化。之后,他们想到把从咖啡豆中提取的酶的基因,转移到一种叫毕赤的酵母里,这种酶就会大量繁殖,复制出无数个把B型血裁成O型血的“剪子”,这样就可以把大量的B型血变成O型血了。据了解,目前这一技术已经通过了初期的安全性检测,下一步科学院将在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展动物实验,进行后期的研发和产业化转化。同时,科学家也在积极研究A型、AB型血转化为O型血的可能性。  

  “当然,如果‘万能’血型将来制备成功,可以为解决血荒局面,提高血液利用效率,挽救生命、降低血型不合的危险性等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宣传科施科长说。  



  “万能血型”并非万能  

  那么,O型血是万能血吗?事实上,O型血是危险的万能血型,许多人却把“危险”二字忽略了。仅仅当缺乏同型血源的紧急情况下,才用“万能血型”O型血代替。空军总医院血液科主任纪树荃指出,O型血虽然没有抗原,但它的血浆中含有抗A、抗B抗体,能凝集A、B、AB型红细胞,使之寿命缩短或立即被破坏,也会造成输血反应。  

  东方和平医科院医务科董科长认为,目前医院给病人输血仍然要求血型相同,而且要做一对一配血实验,不发生凝血就可以输,反之则不行。一般情况下,同型血输入是最理想也是最安全的方式。因此,我们在期待新技术给血荒局面带来改变的同时,还应该更多地宣传和鼓励市民献血,完善血库建设。  

  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施科长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血液转化技术远没有到达临床应用的阶段,我们对它的应用效果还无法清晰预测。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建议其他血型的病人输入O型血,除非是缺乏同型血液的紧急情况下。”北京市的供血压力很大,血液中心正通过采集成分血,或者将采得的全血进行分离,在临床推广成分血的运用等措施来缓解压力。“但是要达到血库良性循环,减少血荒隐患的目的,还需要公众树立起正确的献血意识,无偿献血制度得到更大范围的普及。”
作者: 2007-4-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