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行业资讯临床快报血液

苏大附一院血栓与止血研究获系列成果

来源:《中国医药报》
摘要:中国医药报江苏讯7月1日,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行揭牌仪式。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个血栓与止血研究室创始人、我国血栓与止血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权威专家阮长耿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该院血液学学科始终坚持科研与临床相结合,以血栓与止血研究、白血病研究......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国医药报江苏讯 7月1日,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行揭牌仪式。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个血栓与止血研究室创始人、我国血栓与止血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权威专家阮长耿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该院血液学学科始终坚持科研与临床相结合,以血栓与止血研究、白血病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等为三个方向,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工作,取得了较有影响的科研成果。
  该院血液学学科在我国血液学先驱和奠基人之一陈悦书教授的领导下,取得国内公认的学术地位。1988年经江苏省科技厅批准成立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阮长耿教授领导下,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血栓与止血研究室,在血栓和止血领域内取得重要成果和突出进展。
  近年来,出血性与血栓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由于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是最常见的死亡病因之一,且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因而抗血栓形成机制研究与药物开发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出血性与血栓性疾病的研究正越来越成为血液病学学科的重要内容。
  随着对生理性止血机制和病理性血栓形成机制的深入研究,突出体现了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和凝血纤溶机制在动脉血栓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并相应开发了多种抗血栓形成药物在临床使用或进行临床前研究。
  在血栓与止血领域,他们开展了血小板和内皮细胞在出血和血栓性疾病中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共开发研制了近百株单克隆抗体,其中苏州系列的SZ-1、SZ-2、SZ-21、SZ-51等抗血小板膜糖蛋白单抗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并拥有多项专利,也已开发为诊断试剂而得到广泛应用。临床出血性疾病发病机理及诊治研究是该学科优势项目之一,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是国内出血性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心之一。目前我国有一半的血管性血友病与血小板无力症是在该院得到诊断的。在血栓性疾病的研究方面,他们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人微血管内皮细胞实验模型以及相关实验干预研究,积极推动我国抗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研究的发展和深入。
  在对白血病MIC诊断分型基础上,他们开展白血病多重实时PCR融合基因测定进行分子诊断,在白血病的诊断方面精确到了蛋白质和分子水平,并为微量残留病的检测提供了有效手段。1979年他们即创用HOAP联合化疗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率达60~80%。近来,他们培养出一株人类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SHI-1。这一细胞系的培养成功,填补了国内在该方面的空白,使我国白血病的研究水平又迈进了一步。并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存在着一种血液病的新类型。国内外权威专家认为,这项新发现对于这类病人的临床诊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该院临床血液科是全国血液病诊治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之一。2001年以来,该学科已开展各类造血干/祖细胞移植300多例,实际存活率为73%,已成为国内公认的主要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之一,现为我国台湾花莲骨髓捐赠中心在大陆的主要定点供髓医院,从2005年起成为中华骨髓库定点国家HLA高分型实验室,为全国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提供精确HLA配型服务。
  据了解,在未来五年,新成立的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将重点构建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蛋白质基因工程抗体技术、实验动物研究技术细胞标本信息库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等5个先进的技术平台,为推动全国的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而努力。
   (孙宁华)
作者: 2007-7-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