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临床快报眼科

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来源:www.medcyber.com
摘要:com)11月22日消息,在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方面,改良VCO组的成功率较TE组高。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通常早期无症状。中华眼科杂志5月第5期刊登一项研究,研究者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对100例(100只眼)药物控制眼压不理想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改良VCO组50例(50只眼),TE组50例(50只眼),术后平均......

点击显示 收起

2007年11月22日 中华眼科杂志 2007年 43卷 5期 421-425 医学空间(MEDcyber.com)11月22日消息,在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方面,改良VCO组的成功率较TE组高。术后早期并发症相对较少。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通常早期无症状。等到病人感觉到视野缺损时,视神经萎缩程度一般已很明显。中心视力通常最后受影响,而周边视力则最先丧失,但往往无症状。

中华眼科杂志5月第5期刊登一项研究,研究者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对100例(100只眼)药物控制眼压不理想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改良VCO组50例(50只眼),TE组50例(50只眼),术后平均随访28个月。观察改良的黏弹剂Schlemm管切开术(VCO)和小梁切除术(TE)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和安全性。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袁志兰等研究人员研究显示手术后1个月,改良VCO组和TE组患者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1.22±4.34)和(12.35±3.79)mmHg(1mmHg=0.133kPa),手术成功率(术后未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21mmHg)均为98.0%;手术后12个月,两组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4.50±3.22)和(16.58±4.73)mmHg,手术成功率分别为87.5%和7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24个月,两组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6.0和15.4mmHg,手术成功率分别为76.1%和67.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并发症如浅前房、脉络膜脱离、囊样滤过泡等以TE组明显多于改良VCO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因此可见在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方面,改良VCO组的成功率较TE组高。术后早期并发症相对较少。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