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临床快报肿瘤相关

狙击“广东癌”

来源:科技日报
摘要:鼻咽癌有“广东癌”之称,是世界上唯一被冠以地名的恶性肿瘤,全球有80%的病例发生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主要覆盖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江西等地,加上东南亚各国,受影响人数达4亿之众,我国每年新发病例1。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每年癌症新发病例约为250万人,鼻咽癌大约只占千分之六左右,然而正是针对这样一个“......

点击显示 收起

        鼻咽癌有“广东癌”之称,是世界上唯一被冠以地名的恶性肿瘤,全球有80%的病例发生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主要覆盖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江西等地,加上东南亚各国,受影响人数达4亿之众,我国每年新发病例1.5万人以上。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每年癌症新发病例约为250万人,鼻咽癌大约只占千分之六左右,然而正是针对这样一个“小病种”,依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组建的广东省鼻咽癌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近10年来,频频创出骄人的学术成果: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2001年、2009年分别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2006—2009年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26篇,其中包括Nature  Genetics,J  Clin  Invest,  J  Clin  Oncol,  Cancer  Res,  Clin  Cancer  Res,  Oncogene,  J  Virol等国际知名杂志,获授权专利11项;目前还承担“十一五”863重大专项,“十一五”863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项目,各级在研科研经费达4000余万元。在广东纪念省重点实验室建设25周年的日子里,记者造访了该实验室。



  “岭南特色”



  时间退回1997年,曾益新教授(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广东省鼻咽癌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回国之初就认识到,由遗传、环境、EB病毒感染多因素致病的特点使鼻咽癌成为一个理想的肿瘤研究模型,对其发病机理的阐明,将是对癌症防治工作的一大贡献。从那时起,他所做的一切研究就只有一个目的,搞清鼻咽癌的发病机制,寻找防治对策。



  1999年广东省鼻咽癌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立项组建。



  2002年,曾益新院士团队发现了家族性鼻咽癌易感基因后,2005年确定了散发性鼻咽癌的遗传模式。“散发性鼻咽癌比家族性鼻咽癌更常见,约占鼻咽癌病人的90%,所以从2005年开始,实验室就开始了这类人群的易感基因筛查工作。”



  与新加坡基因组研究中心合作,进行了首次基于大规模人群和全基因组水平的散发性鼻咽癌易感基因筛查研究。研究人员对来自华南地区的5000多例鼻咽癌患者和5000多例健康人进行分组对照。5年后,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和其他3个基因是鼻咽癌的易感基因,能显著地影响鼻咽癌的发病风险。



  今年5月,这项研究成果发布在国际顶级杂志《自然遗传学》上,并被该杂志作为研究亮点之一进行推荐。



  中大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马骏教授,用一种科学家特有的严谨言语风格,向记者介绍实验室今年创出的这项领先国际的学术成果的来龙去脉。



  马骏认为,没有广东鼻咽癌的“高发现场”,没有足够的病例,要想在该病种易感基因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是不可能的。而正是一开始就以国际视野,始终专注于鼻咽癌这种“岭南特色”疾病,持续不断地深入研究,才使得实验室能够产出今天这样丰硕的学术成果。



  创新精魂



  谈到创新,实验室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孝峰深有体会。或许是因为实验室科技创新的事例太多,举不胜举,作为科学家,他不说科研,却对记者讲述了一个实验室管理的小故事:



  起初,公用的大型设备就那么几台,大家都争着要用。当时采用的是预约登记制。结果就出现了“虚登”现象,不管实际要不要用,都先挂了“号”。而真要用的专家约上一次有时要等一个多月。



  曾益新排除干扰带领大家机制创新,建立了实验室准入制、课题负责人制等多项制度。按照新制度,每个课题组一周用公共设备不能超过4小时,超时“高价”收费。如此一来,“虚登”现象锐减,如今一般预约基本一周多就可以上机做实验了,大大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



  此外,实验室还建立了多项考核制度,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比如,课题负责人3年考核未达标,黄牌警告;5年未达标,让出实验室;连研究生分配,都要按贡献,贡献少的少分甚至不分给研究生指标。



  同时,设立开放课题、主任基金等,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国际和国内合作与学术交流,支持具有创新思想的课题、新研究方向的启动和优秀年轻人才的培养,由此,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



  人才集结



  “评上教授那年,我35岁,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重点实验室所提供的良好科研条件和科研氛围。”对于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在培养人才、汇聚人才方面所起的作用,朱孝峰深有感触。



  目前,实验室已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才团队,有固定人员43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正高职称30人,博士生导师3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中央组织部千人计划1名,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名,中山大学百人计划6名,其中获博士学位32人,担任全国学术团体负责人6人,兼任全国核心期刊主编及副主编4人,学科中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多数都是年龄在40岁左右年轻而富有朝气和创新精神,并且在各自的研究专业方面都已取得了突出成绩的优秀人才。另外,2006年以来共培养博士后12名、博士生102名、硕士生135名。



  “如果今年广东省要引进第二批创新科研团队,我们将会以刚引进的中组部千人计划黄蓬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来申报,争取引来更多的优秀人才。汇聚一批国际上有相当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使我们重点实验室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产出原始创新性成果的基地;成为一个国内外肿瘤学学术交流中心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开放实验室,我们希望这些既定的目标尽早实现。”朱孝峰说。



  学术温床



  在曾益新榜样的带动下,多年来形成的“人心思研”学术氛围,是该实验室能够不断产出创新成果的最好温床。



  主任医师张蓓,同时任中大附属肿瘤医院综合科、中医科两个科室的主任,是一位有着25年丰富经验的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专家。



  在我国,由于医疗条件的相对落后,临床医生的工作繁忙是尽人皆知的,尤其是好医生,更是如此,平时往往无暇再从事比较系统的科学研究。



  “在我们这儿不行!”张蓓说,“曾院士经常告诫临床医生,我们是大学的附属医院,不是普通医院的医生,必须要做科研。”



  在曾益新的鼓励下,张蓓把自己用了20年,针对肿瘤化疗过程中常见的血小板减少症可有效提升血小板的中医药方——“滋元灵”拿出来,和实验研究部药理专家协作,一同申报了2008年广东省科技厅中药现代化重点专项计划项目,重点进行该药方的应用与开发研究。



  张蓓说,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目前国外没有很好的药物,大多靠输注血小板;国内有皮下注射白介素-11(IL-11)和/或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等手段,但都存在在着诸如医疗费用高(据测算用TPO比“滋元灵”费用高百倍以上)、副反应难以确定、增加患者痛苦等问题。因此,进一步寻找安全、有效、方便、低廉的提升血小板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



  张蓓表示:“目前‘滋元灵’已完成了药效学的动物实验,将来如能申报国家新药成功,对肿瘤化疗患者必是一大福音。”    (杞人)


作者: 2010-7-1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