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临床快报肿瘤相关

王晓东院士、王洁教授PNAS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来源:生物通
摘要: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7月27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王洁(JieWang)教授及美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XiaodongWang)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延伸阅读:NIBS王晓东、沈志荣PNAS发表程序性坏死研究新成果)。Targetingthesedrivermutations,suchassensitizing......

点击显示 收起

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的研究人员证实,BMP-BMPR信号通路激活导致了EGFR突变肺鳞癌患者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耐药。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7月27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王洁(Jie Wang)教授及美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Xiaodong Wang)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延伸阅读:NIBS王晓东、沈志荣PNAS发表程序性坏死研究新成果 )。

肺癌是目前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每年因肺癌导致的死亡超过100万人。根据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肺癌可以大致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两种类型,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全部肺癌的85%。NSCLC可进一步细分为腺癌(ADC,约占48%)、鳞癌(SqCCs,约占28%)和大细胞癌(LCC,约占24%)。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细胞膜上的多功能糖蛋白,为HER/ErbB家族的4个成员之一,其在肿瘤细胞的生长、局部浸润、血管形成、肿瘤转移以及蛋白翻译和细胞代谢中都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用于治疗NSCLC 的EGFR 靶向药物主要有西妥单抗(Cetuximab), 吉非替尼(gefitinib)和厄罗替尼(Erlotinib)。后两者是一种可逆性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其在细胞内与ATP 竞争结合EGFR 酪氨酸激酶活性区,从而抑制EGFR 的自身磷酸化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的传导,为EGFR-TKI类药物。在过去的10年中,EGFR-TKI类药物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善了NSCLC的治疗效果和治疗模式。但有研究发现分子靶向疗法对NSCLC的临床利益在肺腺癌和肺鳞癌之间存在差异。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报告称发现,是由于BMP-BMPR-Smad1/5-p70S6K激活导致了包含EGFR突变的肺鳞癌对EGFR-TKIs耐药。结合EGFR-TKI和BMPR或下游mTOR特异性抑制剂来治疗这些肿瘤细胞,可以有效逆转对EGFR-TKI的耐药。并且,用PI3K/mTOR双抑制剂BEZ235来阻断整条PI3K-AKT-mTOR信号通路也可以有效治疗这种肺鳞癌亚型。

这项研究为治疗携带EGFR突变的肺鳞癌患者提供了一个可行的临床治疗策略。

·原文摘要:

Activation of the BMP-BMPR pathway conferred resistance to EGFR-TKIs in 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patients with EGFR mutations

The empirical criteria for defining a clinical subtype of lung cancer are gradually transiting from histopathology to genetic variations in driver genes. Targeting these driver mutations, such as sensitizing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mutations, has dramatically improved the prognosis of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作者简介:

王洁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

华西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1994),北京医科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博士后(1999)。现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小细胞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骨肉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Clin. Lung Cancer》、《Lung Cancer》、《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及《中国肺癌杂志》编委。2015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计划,2011年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863计划分题。2013年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资助。在《J Clin Oncol》、《Cancer Research》、《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单篇最高他引110次,获得中国抗癌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部分研究成果已应用于临床实践。

主要研究领域:致力于肺癌规范化、个体化多学科综合治疗及相关转化研究,有丰富的肺癌多学科诊治经验。组织推动肺癌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并组建胸部肿瘤转化研究实验室,致力于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疗效预测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王晓东 博士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资深研究员、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研究概述

我们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的研究目标是阐明细胞死亡的分子机理。我们相信这些知识将帮助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包括癌症、自身免疫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主要疾病的发病机理,并进而有助我们设计出相应的治疗策略。我们目前的研究是过去15年来对细胞凋亡,一种由细胞内的Caspases执行的细胞死亡形式的系统研究的延伸。这些研究经历使我们认识到细胞凋亡仅只是细胞自我灭亡的形式之一,另外还有一些细胞死亡的其它方式,它们通过与细胞凋亡相似而又不同的细胞内成份和调节机制来完成。这其中包括我们目前注意到的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诱发的细胞坏死。我们发现了一种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下游的激酶Rip3在这种细胞死亡形式中起着关键作用。我们正在研究Rip3是如何杀死细胞,以及这个过程与细胞凋亡以及其它形式的细胞死亡间有何联系。

作者: 2015-8-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