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行业资讯天下奇闻

家长痛恨晚自习制度编谣言称有女生遭民工强奸

来源:news.tom.com
摘要:这段时间,一则“南京某省重点中学一名女学生在放晚自习回家途中,遭附近工地民工强奸”消息的出现,着实把一些学生家长吓了一跳,并引起南京教育界极度震惊与关注。但没有根据的说法,仍在家长和学生中流传。这源于该省重点中学从10月8日开始,在高中部全面推行早晨7点进校,晚上9点40离校的高强度作息制度。所以,很多......

点击显示 收起

这段时间,一则“南京某省重点中学一名女学生在放晚自习回家途中,遭附近工地民工强奸”消息的出现,着实把一些学生家长吓了一跳,并引起南京教育界极度震惊与关注。然而,对于这则传遍南京中小学的消息,校方矢口否认,警方及医院也未能证实此事曾有发生。

  但没有根据的说法,仍在家长和学生中流传。这源于该省重点中学从10月8日开始,在高中部全面推行早晨7点进校,晚上9点40离校的高强度作息制度。所以,很多学生家长在听到这一传闻后感叹,出事是难免的。

  本报记者经过连续几天的调查,终于查清这是一桩彻头彻尾的谣言。谣言缘自学生家长对学校晚自习制度的痛恨。

  在南京,实行这种类似苏北“县中模式”的作息制度,远不止这一所重点中学。在历经“高考之痛”后,南京的学生家长甚至一些教育部门,正在把管理严、学习苦的“县中模式”当做是产生高升学率的制胜法宝。争议及传闻至此而起。

  A篇 “女生遭强奸”传言令人震惊

  11月初,记者同时从几个渠道得悉一个重大的刑事案件信息:南京某省重点中学一女生下晚自习途中被民工强奸。女生受辱后含恨撞车自杀,被撞成了植物人。

  11月3日中午11时50分,记者来到这所省重点中学,刚好赶上学校放学,记者在门口拦下两名男学生,打听女学生被轮奸一事。其中一名戴眼镜的学生对记者说:“事情好像发生在上个月底,听说出事的那名女生是高中部的,具体哪个班说不清。”

  记者走进该校高中部。在一间教室里,几名女学生正围着一张课桌边吃饭边聊天,记者试探着和她们接触,一番交谈,女生们开始唧唧喳喳议论起来,“听说那天出事的女同学被救下来了?”“不可能吧,她不是被三个农民工先奸后杀吗,怎么会还活着?”“不是一个人吗,怎么冒出三个人呢?”似乎意识到当着外人的面说漏了嘴,女生们相互看了看,急忙低头扒着碗里的饭,不再吱声。随后,记者又在一个楼梯口遇到一位女生,这位女生低声告诉记者,自己仅知道有个女生被工地上的农民工强奸了,其他的就不太清楚,另外听说学校最近在做统计,是关于有哪些同学回家路程比较远的。

  记者试图采访该校领导,但被工作人员婉拒。

  该中学附近确实有几个大大小小的工地。工地一些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都一致否认听说过有女学生被强奸之事。但据负责该中学周围一段路面清洁的一名清洁工透露,5天前,他从几名前来接孩子的家长嘴里听说了这件事,当时有一名家长还说,学校放晚自习比较晚,以后他要天天来接孩子放学。后来又有几名家长叹息:“那孩子真是可怜,被人糟蹋了后跑到马路上还被汽车撞成了植物人。”

  按照这些说法,那名出事的女学生应该被送到了医院治疗,警方也应该介入了调查,事情应该很快水落石出了,记者决定先从医院入手调查。在走访了南京几家大医院后,记者得知从10月份以来,因为车祸而受伤的患者为数并不多,其中年龄在15岁至20岁之间的只有4名,其中两名女的也不是那所中学的学生。

  既然出了车祸,交管部门应该会有记录的。记者随后打电话到南京市交警五大队,希望从中得到一些线索。该大队邓大队长对记者表示,立即进行调查。10分钟后,邓大队长致电记者称,通过询问当班和不当班的事故民警,都没有问到有一名女中学生被撞成植物人的交通事故发生。

  接着,记者又联系了交警八大队的钱副大队长。钱大当即安排事故民警进行网上比对,但依然无果。

  与此同时,记者接连联系了交警九大队、七大队、四大队、三大队、二大队、一大队,甚至于连机场高速、二桥高速等一些边远的交警大队,但均未查找到有关女中学生被撞成植物人的信息。记者又联系了南京市交管局有关负责人,因为没有具体的事故汇总材料,一时无法查询到相关信息。

  记者的调查陷入了僵局。

  此前,记者已对该中学辖区范围内的几个派出所进行了探访,但遗憾的是,通过查阅派出所的报案记录,均未查到有关女中学生在工地被强奸的报案记录。

  就在记者一筹莫展之际,有内部人士向记者提供一个消息:玄武警方近期侦破了一起强奸案。记者紧接着对玄武警方进行走访,但警方以案件仍在调查为由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死死抓住这一线索,动用多方关系了解详情。两天后,消息传来,玄武警方破获的这起强奸案,受害人是一名卖淫女,并非记者所找的女中学生。

  如果真的有一名女中学生遭轮奸而后撞车自杀成植物人的话,那应该是一起恶性案件,但记者经过调查的种种迹象表明,这似乎是件子虚乌有的事。6日下午,记者再次来到该省重点中学,但由于该校负责人一再拒绝记者的采访,似乎又让人感到事件有点扑朔迷离。就在记者感到困惑不解的时候,终于,通过内部关系,该中学的一位职员向记者道出了事情的真相。

  据这位职员透露,这一切都是一名学生家长编造的谎言,因为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学校开设晚自习的下课时间过迟感到不满,在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未果的情况下,这名学生家长故意散布“女生晚自习回家被强奸”的谣言,希望能引起各方面的注意,给学校施压,缩短晚自习时间。

  最终,经过记者一再努力,该校的一位副校长对记者明确表示,他们学校没有发生过有关女生被民工强暴这样的事,“如果真有此事,公安部门肯定会知道的,你们也可以去查一查。”当记者问,“传言出来后,学校为何取消了夜间补习?”该副校长表示,暂停夜间补习是为了让学生腾出精力迎接期中考试。

  但记者纳闷的是,一个谣言为何会被传得神乎其神,而这个谣言又会发生在这所有着省重点中学美誉的学校身上?

  “迟早会出事的!”一位来该校等孩子放学的家长告诉记者,这所中学每天都安排学生上晚自习,不到10点钟,孩子别想离开学校,“不光孩子吃不消,家长也吃不消”。这位家长说,其实有好多家长对学校的做法有异议,散发谣言的人肯定也是学生家长。“出此下策,也是无奈之举!”这位家长如是感叹。

  一位教育人士分析这起谣言的背景时这样对本报记者说,谣言止于智者,但在目前这种陈旧的教育模式下,许多人都处于一种非理性状态。谣言实际上反映出应试教育在人们心头造成的阴影。

  B篇 谣言折射“县中模式”阴影

  “上学最早的,是我;回家最晚的,是我;玩得最少的,作业最多的,睡觉最迟的,最累最困的,是我是我还是我”。家长散布谣言为学生“减负”的做法值得深思,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首由他们自编的“流行歌曲”,则反映出了他们的生活状态。

  由于南京近年来遭遇了“高考之痛”,南通一些县级中学节节攀升的高考升学率,“刺痛”了南京教育界。一时,相关的“县中模式”成为南京一些中学效仿的“法宝”。

  一位中学教师直言不讳地说,“县中模式”说到底,就是对学生实施“死揪政策”,让学生不停地学习。一位家长则毫不留情地抨击道:“县中模式”说穿了就是“魔鬼式教学”。日本女排当年就是在大松博文的重拳下成名的。

  “所以,在这种氛围下,产生女生受辱的谣言是有生存土壤的。”

  补课之风吹来县中模式

  “县中模式”用于南京,始于9月份在各所中学开始的“补课风”,当月初,南京市教育局出台了一项通知———《关于我市中学节假日对学生开放教育设施和开展校内教学辅导活动的通知》。根据通知:各学校在节假日期间要有计划地开放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体育场馆等设施;如果家长同意,学生自愿,各学校可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利用双休日的一天开展教学辅导活动,集中辅导活动内容可安排选修课、实验课、活动课和综合实践活动。根据物价部门的规定,一节课的收费只有0.8元至1.2元。

  《通知》一出台,不少家长对此心存困惑,周六补课不是一直被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禁止的吗,现在怎么又“合法化”了?教育部门为何要出台这项政策?

  据南京市教育局的有关人士介绍,出台这项政策的初衷是源于教育部门的一个调查。就全国而言,凡是把节假日和双休日真正还给学生、不补课规定执行得比较好的城市,家教风都很盛行。值得思考的是,是否周一到周五在校学习就是素质教育,而周六到校就是应试教育?关键还是要看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其实关于周六到校上辅导课的做法,这几年一直在两三所学校作试点,执行效果很不错。于是这学期在调研的基础上,决定把范围扩大到所有的中学,这也是综合考虑学生负担、家庭负担、心理负担等诸多因素而做出的决定。

  宁海中学新制引出投诉

  《通知》出台不久,宁海中学开始要求高三学生到校上晚自习,目前,该校规定每天晚上6时15分至9时30分晚自习。紧接着,南京市第十三中学也随即做出规定,从10月8日开始,在高中部全面推行早晨7点进校,晚上9点40离校的高强度作息制度。此举在学生、家长、老师和其他兄弟学校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新的作息时间实施之后,立刻引起争议一片。一些学生家长找到学校,抱怨自己家离学校远,时间赶不上。有的家长还称,他们每个星期给孩子请的“名师家教”的时间和学校作息时间起了冲突等等,各种理由都有。有些家长称,学校增加学生学习压力,与素质教育相违背。甚至有些学生、家长和个别教师,向媒体、教育主管部门投诉。

  就在媒体和市民对此议论纷纷之时,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一位副校长说,学校在高中部全面实行这个新的作息时间,是经过实践检验、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的成功经验。他向前往采访的媒体记者举了个例子,如东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学,在今年高考中,高三年级共637人,高考均分593.55分,高出本一575分的录取分数线近20分,全校仅一人没考上大学。该校的师资、硬软件教学条件,都比南京的很多学校差,他们成功的经验就是,老师要求严,学生学习刻苦,早晨5点40分就上自习了。

  但昨天记者在采访南通市一些县级中学的教师时,却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在当地一些县中任教的教师大都是住校的,所以学生何时上学和放学,对他们的作息不会构成多大影响。同时,这些教师在当地是个“特殊群体”,学生的升学率与他们的薪水是相对应的,干起来特别有劲。另外,在这些县中上学的学生大都是农村孩子,他们也寄希望于通过高考进大学从而跳出“农门”。

  两位县中学子苦涩回忆

  而一位曾经在南通启东一所中学就读的南京学生刘根宝,则向记者描述了他在那所据说是高考升学率连年名列前茅的中学度过的“苦难岁月”:一个月只能回家一天;一周只能放假一天;一天除睡觉外只能休息2小时;清晨5:30起床早自习、晚上10:30熄灯睡觉;早餐20分钟、午餐30分钟、晚餐带洗澡50分钟;除吃饭睡觉外,每一分钟都在老师视线之内;校门基本紧锁不得随意出入。而对于那所中学的教学,这位学生说:那里老师讲课实在不如南京老师,那边上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死做题。

  曾经就读于南通市海安县城西中学的申蕴菁,用“暗无天日的生活”总结了自己那时的校园生活。申蕴菁告诉记者,城西中学是当地一所不怎么出名的学校,学校内大都是来自农村的学生,这些学生都住校,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高考临近时,每个星期都要上6天半的课,晚自习还要上到10点钟,回去休息不了几个小时,第二天一早又要去上早自习了。在仅有的半天休息日里,家住的近的同学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溜”回家去稍微“享受”一下,不能回家的同学不是继续学习,就是在教室打扫卫生。等到高考结束,所有的同学都有一种“死里逃生”的感觉。

  “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新的作息时间确实在时间上和强度上,都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但要把能否上大学让学生和家长们选择,可能很少有人会选择不上大学,但没有压力能考上大学吗?”南京市某重点中学的副校长直言。他说,目前,能上大学客观上是评判学生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学生考上大学,学校收获的只是名誉,而实实在在获利者是学生自己。一些人说学校是为了追求升学率,这个升学率其实是学生的,学校不会因为升学率而变成大学的。

  南京市教育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称,由于多年来该市的高考成绩一直排不到全省的前面,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都在反思,南京的师资、教育设施在全省都是最好的,为什么历年高考成绩排不到前面?宁海中学、十三中实行新的作息时间未尝不是一种好的尝试。

  C篇 “县中模式”大举“入侵”引发激辩

  “事实上,全国的中小学教育都在走应试的路子,而在评判标准上却要用‘素质’来衡量。”中国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张先翱教授认为,过去为了减负,减轻学生书包、减少学生作业、缩短学生作息时间,强调素质教育,批评应试教育,客观上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殊不知应试能力也是一种素质。现在一看“素质”拖了“升学率”的后腿,于是“应试”又被请了回来。南京一些中学实施的新作息时间,折射出的是学校、家长、学生的无奈。

  对于一些县级中学对待学生“暗无天日”的死揪,南通中学教务处许建平老师对此颇有微词。他说,南京一些家长对苏北县中趋之若鹜的现象,足以作为“未来正确”的素质教育之现时困境的一个注脚。为学生们的未来计,其创新能力、辨析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必须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完成,但如果不改变高考制度,不在高考制度中注入相应的考察因素,则“县中模式”将会继续消耗掉他们大量的光阴,学生期的苍白也将这样那样地影响一代人的未来。

  “苍白的概念”

  南通先锋中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师则告诉记者,被南京很多家长趋之若鹜的所谓苏北县中模式,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以获得高考佳绩为惟一或主要目标的刚性应试环境。在这种环境里,学生机械地接受老师的讲课和作业,他们的目标取向和价值观念由于单一目标的训练和外部其他信息相对减弱甚至隔绝,变成了“高分”、“名校”等苍白的概念,而其知识的来源不可避免地带着高考应试的胎记,原本应该十分重视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辨析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等等几乎被压缩为一种“解题能力”,从人的长远培养、发展看,这并不是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

  记者在和一些校长和教师探讨这一问题时发现,越是敬业并对学习成绩高度负责者越是固守这种观念。有位从教数十年的老教师说:“学生应该上早自习,尤其是早读。我认为,早读是其他任何形式都无法替代的。每当学生高声齐读时,我有一种无法形容的神圣感,我在小学读书时就有这种神圣感。”这位老师说这些的时候神情很是陶醉,她认为,人无压力不能成才,学生早起读书就如晨练一样,是锻炼人成才的一个途径,“一个学生,早上不早点儿来学校,那他干什么?”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记者听说一名已经考入省重点高中的学生,因其父母受前段时间媒体批评南京高考的影响,又不满孩子所在学校的“宽松”,不惜缴纳不菲的费用,执意将孩子送往苏北某县中借读。

  另外,据记者调查,目前在南京部分中学担任领导职务的,不乏来自苏北一些县中的人士。他们的到来,曾有人将其认之为“对南京先行教育模式的换血”,从目前南京各中学逐渐凸现出来“县中模式”,可见这部分人士对于南京教育界的影响不可谓不深。

  “总分的辉煌”

  7月19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就南京某报“高考之痛”的讨论,给该报发去题为《“痛”而后“快”———我看南京“高考之痛”》的专稿。他感慨:如今的高中生太不简单了,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什么都要懂,什么都要高难度的“懂”;如果没有12年寒窗之苦,没有记忆、综合、升华的能力,是很难考到高分的!“相形之下,我总是乐观而浪漫地推想:待到今天这些凭‘总分’考入大学的孩子长成后,中国的科技、文化将会是何等辉煌啊!”

  “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把中国‘总分制’考出来的学生网罗过去了,起了大作用。将来,我国‘自产自销’,何愁不独秀于全球!”

  “南京的孩子见多识广、文化背景优良,综合素质肯定不差,但在目前无法根本改变高考选拔制度的境况中,可爱的孩子们只能尊重‘现实’,努力考出好成绩,争取到大学里深造(当然就业也可成材)”。

  与之相呼应的是,10月21日下午,民建江苏省委专门就如何科学推进素质教育、如何正确看待素质教育与学生应试能力的关系等作了专题发言。

  委员们认为,现在社会各界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本质还缺乏深刻的理解,有把素质教育等同于副科教育的,有把素质教育与语、数、外学习对立的,更多的则认为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具有较高的应试能力,因而将考试的失利归咎于素质教育。实际上对学生而言,应对考试的能力也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一定也能够面对考试取得成功。

  委员们强调,素质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应该存在于我们的各种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之中。不能简单地认为补课就不是素质教育,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就是素质教育。

  很显然,在高考的门槛前,南京教育界的部分权威为“县中模式”的生存和推行找到了很好的理由。这在很大程度上“恶化”了当前的教育环境。如果这种环境被历史证明是负面的话。

  “批判的吸收”

  并不是所有的教育“当权派”都是“县中模式”的拥护者。南京二十九中的华明友校长就对“县中模式”席卷南京心忧不已。他认为,看待“县中模式”必须一分为二,苏北苏中的经验可以吸收,例如推行完整科学的课业安排计划等,但对于其中的死揪色彩则应作调整,要有人性化的管理。华校长说,国家目前正在酝酿“课改”,对于目前在南京盛行的“县中模式”,是否能充分应对还是未知数。

  与此同时,已有一些教育部门高层人士对南京部分中学施行“县中模式”提出批评,认为这种模式的存在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挑战,南京要摆脱所谓的“高考之痛”,需要的并非是搬用心急气躁的“县中模式”,而是因材施教。

  这样看来,由女生遭到强奸的谣言而引发的“县中模式”争论,还是要在能否真正解决“高考之痛”中寻找答案。但是,这要等到明年。

  “无论这一模式在南京是否成功,将来有关部门肯定会用作反面教材……”一位教育界资深人士如是说。本报记者 应志刚 张易 殷文静

  (本报记者 陆海龙 史婷婷 对本文亦有贡献。)

  《江南时报》 (2004年11月09日 第四版)

  

作者: 自动采集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