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显示 收起
武汉协和医院首创的“人工反射弧”概念可应用于外科手术,使因先天性脊柱裂而导致大小便失控的患儿可自主控制排便。这一成果28日已通过7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及多位著名外科专家的鉴定,标志着先天性脊髓脊膜膨出患儿膀胱功能重建取得突破。
国家“973计划”项目“神经损伤修复与功能重建的应用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武汉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肖传国教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即提出了“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发射弧”(简称人工反射弧)的神经学新概念,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截瘫后废用的体神经,通过手术将其与支配膀胱的内脏自主神经吻合杂交,形成一种新的可经皮肤控制的神经反射排尿通路,即形成人工的“皮肤-脊髓中枢-膀胱”排尿反射弧,这一全新设计也被学术界称为“肖氏反射弧”。自1995年起,协和医院利用这一原理和技术治疗脊髓损伤截瘫患者取得了成功。
著名神经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韩济生院士等专家一致认为,这项世界首创的外科学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并再次印证了“肖氏人工反射弧”这一新概念在神经科学中的独特地位,为解决人体器官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提供了全新和有效的方法,为神经科学和临床医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脊柱裂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资料显示,我国每1万例活产儿中有8.5例发生脊柱裂,其中80%-85%的脊柱裂患者发生腰骶部脊柱脊膜膨出,损伤了控制膀胱的相关神经,导致下肢功能障碍和大小便失控。排尿功能障碍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而且继发的泌尿系感染和肾功能衰竭是患儿的主要致死因素,对这一疾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
据肖传国介绍,2000年至今,武汉协和医院治疗脊髓脊膜膨出患者62例,55例术后一年左右恢复可控协同排尿,所有获得排尿功能者大便功能也转为正常,并同时获得了膀胱、直肠感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