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通过有关渠道向社会发出告急消息:现在血库中共有1407单位(1单位=200毫升)的血液,本应占到储血量10%的AB型血现在一点都没有了,B型血也仅剩179个单位……
消息传出后,许多北京市民纷纷走进街头的无偿
献血车,伸出手臂奉献爱心。位于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王府井和西单的三个献血点也因此将献血时间延长,第一天就采集血液1025袋,其中,AB型血352袋,创下北京市计划外献血的日最高纪录。同时,血液中心又发出警告,B型血的供给也开始吃紧,今冬血液库存缺口达50%。
北京接踵而至的“血荒”,让血液中心面临着极度的尴尬:血液供给的不足,只能无奈地依靠“告急”的方式向社会求援,通过人们的“驰援”来补充血量。那么,造成北京“血荒”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
——北京“血荒”:天气是“罪魁祸首”?
据了解,北京每年用血量居全国之首,为60吨左右,相当于30万人次的献血量。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人员介绍,按照惯例,血液中心每天要保持5000个单位的血液库存,其中AB型血液要占到10%—12%才能维持正常运转。北京这次严重短缺和偏型情况是血液中心20多年来首次遇到,首都
临床用血安全遭遇威胁。
“原来遇到类似情况,还可以通过限型采血和请求外地支援来调整,但这次缺口太大,调整非常困难。”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解释造成这次“血荒”的原因是,从11月17日起,市各大医院的AB型血液用量就不断增加,而同期全市无偿献血人数因受天气影响而明显减少,加之AB型血液在人群中的比例仅为10%,所以才造成了血库告急的紧张局面。
其实,“血荒”并非中国特色,世界上很多国家也出现过。以美国纽约为例,登记捐血的数目尚不及各医院需求量的一半。事实证明,实行自愿无偿献血制度的国家几乎都面临着“血荒”问题的困扰。
造成北京“血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此,北京血液中心对造成这次“血荒”的相关解释,受到公众的普遍质疑。也许近来北京高校出现的多起“献血事件”,能让我们看到“血荒”背后的一些实质性问题:10月10日,据《天府早报》报道,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强迫性”组织本科生献血,否则不发给学生学位证;11月7日,据《新京报》报道,北京林业大学经济
管理学院大四学生如果不献血,将被取消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保研的资格;11月12日,据《京华时报》报道,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与美术学院要求对称自己“来例假”的女生脱衣检查,以决定是否献血……
当前发生的这些“献血事件”,凸现出献血制度本身的尴尬。专家认为,现在献血制度存在的诸多弊端,才是造成北京“血荒”的“罪魁祸首”。这种不时靠“救急”方能满足需要的供血模式,反映出无偿献血机制依然有待完善。
我国从1998年10月1日开始实行无偿献血到如今,公众与献血制度不和谐的对抗音就从来没有间断过。当人们习惯于从“道德”和“社会舆论”的角度对某种制度做出规范性的价值判断时,却往往忽略了这些制度实际操作后的灾难性后果……
——四大问题凸显 “献血制度”遭遇“寒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国家提倡18岁至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第七条规定:“国家鼓励国家工作人员、现役军人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率先献血,为树立社会新风尚作表率。”
但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自1999年底以来,北京自愿无偿献血者有20万人,其中本地人仅占17.52%,外地人却占到82.48%。其中,无偿献血人群中以外来务工人员、学生和游客为主,本市常住居民献血的比例在所调查的流动采血站中不到一半。
市民对采血环境的担心和献血过程传染病毒的顾虑,已经成为制约北京市民参与无偿献血的最大障碍。除此之外,不了解献血的医学知识,不知道自己献血后有哪些权利,如何行使这些权利,什么时机可以行使这些权利。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市民无偿献血的积极性。
首先,很多人缺乏献血的医学知识,认为献血有害于身体健康。市民对无偿献血的担心主要是认为献血会伤自己的“元气”。中国输血协会副理事长兼主任技师王先生介绍,一个正常人在献出200毫升血之后,绝对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同样,医学研究也表明,健康成人能耐受体内高达25%的血量丢失。一个人身体的血液总量大约是体重的8%,就是说50公斤体重的人约有4000毫升血液。每次献血200至400毫升,只占人体血量的5%—10%,身体能很快自动调节予以补充。
而中国输血协会第三届输血大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六成多的被调查者不了解献血。由此可见,对献血知识的普及工作并不乐观。
据许多市民反映,在无偿献血的宣传上,北京也做了不少工作,但还是显得比较薄弱,最主要的问题是,有关部门也没有能够让更多人们意识到献血的安全性和光荣感,没有将献血后个人所获得的一些免费用血的政策明明白白地告诉大众,这毫无疑问低挫伤着人们献血的积极性。
其次,多数人担心献血时因为针头等采血设施的不洁而被病毒感染。据悉,此前在河南、新疆等地发生的一些因不恰当的采血造成的
艾滋病和败血症传播的案例降低采血缺乏公信力。特别是一些媒体类似的、夸大的报道屡见不鲜,更增加了人们的疑虑。
有关专家表示,通过正规渠道无偿献血,是安全的,献血者没有必要担心。按照《献血法》的规定,血站采集血液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操作规程和制度,采血必须由具有采血资格的医务人员进行,一次性采血器材用后必须销毁,确保献血者的身体健康。
据了解,如果献血造成疾病传播,最可能的原因就是采血人员的不当操作和采血器材存在卫生问题。这样的案例在现实中极少。如果献血者因此受到损害,可以依法得到赔偿。献血法第十九条规定:“……给献血者健康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用血成本太低,无法调动献血者的积极性。据了解,献血法规定“公民临床用血时只交付用于血液的采集、储存、分离、
检验等费用”,“无偿献血者临床需要用血时,免交这些费用”。
这样的规定,意味着在献血、用血供需平衡的良性循环的情况下是可行的,但一旦供不应求,用血者的付出就显得有些低。也就是说,即使平时不献血,用血者临床用血时也只需付出很低的成本,这个成本一般人也能承受。所以,如果不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很多人一般不会在平时主动去献血。
调查显示,北京市民大多享有公费医疗或医疗保险,以后免费用血的激励制度对他们来说没有实惠的吸引力。而根据《北京市无偿献血者及其配偶和直系亲属医疗用血管理办法》的规定,如果本身就享受公费医疗,原来能报多少费用,献血后还是报那么多。由此可见,现有的无偿献血激励制度并不能吸引北京享受公费医疗的广大人群。必须度身定做让他们能切实得益的制度,才能真正有效地“打破坚冰”。
为此,专家建议,北京应该适当提高用血的价格,拉大无偿献血者和未献血者在用血时的“差价”。要让未献血者付出更大的成本,也让无偿献血者尝到更大的“甜头”。当然,提高用血价格,不是要让医疗机构从中得到更大的利润,而是把这一部分钱单独列支,用于对无偿献血的宣传、设备购进等,也可以用于对那些身体条件不适合献血而又经济贫困的用血者的补助。
第四,行政力量对无偿献血干预过多,造成人们严重逆反心理。根据献血法,我国实行的无偿献血制度,是自愿与计划相结合:“国家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同时“国家机关、军队、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动员和组织本单位或者本居住区的适龄公民参加献血。”
首都师范大学一位姓李的女同学表示,献血本应是件公益事。可如今,这种以自愿为原则的道德行为,却逐渐在一些高校变成了“变味”的强制性任务。
目前行政力量对于无偿献血这一社会事务干预过多,已经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有关部门一方面给单位下达计划献血指标,明明是“自愿无偿”,一方面却要和学生的成绩、毕业、学位以及职工的入党、评先进、分房子等挂钩,这样功利主义的思维,又怎么能办好公益事业呢?
不少人认为,在当前的无偿献血工作中,行政机关应该弱化指令色彩,强化服务功能。无偿献血既然是社会事务,它就应该让公众自己来主导,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只会导致社会的惰性。
——要疏通“血源” 长效机制的建立迫在眉睫
专家指出,目前北京靠向社会告急获得献源,只能是常态献血机制未能有效建立条件下的暂时救济。要彻底解决“血荒“,只有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献血的长效机制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据了解,在这方面,国外有很多成功的范例。日本在1964年作出了《关于推动无偿献血的决定》,把能发动的部门和能利用的一切宣传工具充分调动了起来,在各市、区、镇、村以及保健所设立了协议会,以法律形式规定官员必须带头无偿献血,凡就任政府厚生省大臣一律献血一次,都、道、府、县官员每年献血一次,超过年龄或因病不能献血的,要到血液中心当一天负责人或组织一次献血活动。同时,规定每年7月为献血活动月,在中小学开设献血知识课,并组织学生到血液中心参观。到了1973年,日本的无偿献血完全保证了全部临床医疗用血。
而在另外一些国家,建立个人血库的效果也非常明显。国家要求每个公民个人抽取自己的血液储存起来,当因病动
手术需要输血时,再取出使用。个人血库业首先在美国兴起,目前已传到英国、法国等一些西欧国家及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也在筹备建立个人血库。这样,“血荒”的问题也完全得到解决。
有专家认为,我国应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完善献血制度,逐步取消指标性的强制献血模式,通过对无偿献血和献血者的宣传让献血者们体会到献血的光荣感,让大众感受到献血的责任意识。
同时,有专家还建议,应打破地区分割,简化程序,给予献血者实实在在的用血便利;严格规范采血操作规程,给献血者以安全感等。由此,如何进一步完善自愿无偿献血制度,早日实现无偿献血由计划向自愿的完全转变,的确已成为有关部门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华社提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作者:
自动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