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医疗动态

急救:一场与死神的抗争 急救知识应尽量掌握

来源:医药经济报
摘要:这次灾难也让我们明白,如果我们能尽量多地掌握一些急救知识,我们就能多挽救一条生命。先止血,后输血对于伤员的出血,要先压迫止血后包扎。喷射状出血,说明动脉破裂,应用钳夹血管止血,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可在出血伤口上端找到搏动的动脉血管,用手指或手掌将血管压迫在所在部位的骨头上止血。对四肢出血,一般可用......

点击显示 收起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大地震,四川省遭受重创。在救援活动中,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救人是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的确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呢?如今,数以万计的解放军官兵和志愿者在灾区的废墟中抢救受灾的群众,哪怕只有1%的希望,他们也会尽100%的努力去救援。而大量的医护人员也在为抢救每一个生命和死神进行着一场场殊死搏斗。

  这次灾难也让我们明白,如果我们能尽量多地掌握一些急救知识,我们就能多挽救一条生命。

  先救“生”,后救“人”

  震后救人,需遵循“时间要快、目标准确、方法恰当、互救队伍不断壮大”的原则。

  具体做法是:先救近处的,不论是家人、邻居,还是陌生人,不要舍近求远;先救容易救的人,这样,可迅速壮大互救队伍;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可使他们在救灾中充分发挥作用;先救“生”,后救“人”,只把其头部露出,避免窒息,观察生命体征稳定,又没有大的伤害,就先接着再去救另一个人,在短时间内尽量使更多的人获救。

  先止血,后输血

  对于伤员的出血,要先压迫止血后包扎;喷射状出血,说明动脉破裂,应用钳夹血管止血,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可在出血伤口上端找到搏动的动脉血管,用手指或手掌将血管压迫在所在部位的骨头上止血;对四肢出血,一般可用止血带或毛巾、手绢等扎在近心端,扎1小时放松2分钟。如出血过多或已休克者,应在止血后现场输血和补液后转送医院。如果皮肤少量出血,可用消毒纱布(如无消毒纱布,则应就地取材,选用毛巾、布带等柔韧的类纱布物)处理。

  出血急救原则:小出血,不可怕,可包扎;大出血,先压迫,再结扎;休克者,先输血,再转运。

  颅脑损伤,头偏侧

  急救者应清除伤员口腔内的呕吐物和血块,头偏向一侧,牵拉出舌头,以防舌头后坠和呕吐物返流到气管,造成窒息。如血液沿鼻腔和耳道流出,切勿用棉球、纱布或其它物品堵塞,以免造成血液返流,引起颅内压升高,细菌趁机逆行至颅内可引起脑膜炎。此时,急救者应用消毒棉花或纱布轻擦干净流出的血液,保持局部清洁,并将病人送往具备开颅手术的医院。途中密切注意病人的神志,呼吸和脉搏。

  颅脑损伤急救原则:清口腔,头偏侧,防窒息;鼻出血,勿填塞,免感染;勤观察,先神志,再体征。

  颈髓损伤,固定颈部

  颈后锐痛、活动时疼痛加剧等症,提示伤员颈髓受伤。对这类伤员应倍加小心。急救关键是立即用颈托,一时无颈托,可临时用敷料、硬板纸或塑料板做成颈圈固定其颈部,勿让头颈左右前后摆动。应谨慎搬运伤员以防截瘫,搬运伤员时一定要用硬质担架。在条件不具备时可用门板或桌子搬运,切忌扶着伤员走或“1人抬手1人抬脚”的搬运方式,也不应该用软担架搬运。

  颈髓损伤急救原则:颈髓伤,必固定;硬担架,轻搬动;勿摆动,快转运。

  脊椎骨折,平托伤员

  身体被撞击、挤压时,由于脊椎过度屈曲或直接受外力作用而脱臼或骨折,若搬运不当可立即造成脊椎管内的骨髓损伤,使受损部位以下肢体瘫痪。正确搬运是由3~4人平托伤员至木板上,再用绷带固定身体。如现场只有一个急救者,应跑到伤员的后面,两手穿过伤员腋下,扶住伤员上半身,并将伤员的头枕部靠在急救者的肩上或前胸,或用一布条绕胸穿过两腋下,然后慢慢地将伤员向后拖拽,并将其仰卧在木板上固定。

  脊椎骨折急救原则:脊柱伤,欲搬运,需多人;可平托,可木板,再固定。

  胸腹部损伤,先包扎

  胸部受到挤压、碰撞时易发生肋骨骨折,此时不要过多挪动胸部和用手触摸。有肋骨骨折者,应用无菌敷料包住伤口,并用绷带裹紧胸部,限制肋骨活动;若肋骨骨折后形成开放性气胸,可在胸部损伤处闻及随呼吸发出的吮吸声,此时应立即进行胸部损伤处密闭包扎,以防空气进入胸腔造成肺脏压缩。对于腹部开放性损伤造成内脏脱出的患者切忌立即还纳。

  胸部损伤急救原则:肋骨断,不触摸,先包扎,限活动;有气胸,肺可缩,损伤处,密包扎。

  锐器插入体内,不可拔

  切勿着急拔出锐器,因锐器如刀插入体内后,肯定刺破了局部血管、神经和肌肉。而这时,锐器正好嵌在创口内,起到了临时“止血”作用。如将锐器拔掉,则创口立即暴露,可引起出血,如止血不成功,很可能导致出血性休克;同时,细菌也会趁机进入创口而会引起感染。正确的处理是先将两块棉垫安置于锐器两侧,尽量使锐器不能摇动。然后可用绷带绕肢体将棉垫包扎固定。这样在运输病人时,不会使锐器脱落出伤口。

  锐器插入体内急救原则:见锐器,不可拔,易出血,易感染;先固定,免摇晃,防脱落,尽快转。

  挤压伤 应冷敷

  地震后,若伤员被埋在废墟中时间较长,其大腿、臀部等肌肉丰满的地方容易发生挤压伤,表现为肌肉缺血坏死、肢体肿胀,甚至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致命。对于这类伤员,应该立即解除其压迫,患肢不应抬高,应该避免患者活动,即使是能够行走的患者也应该限制其活动。切勿在患处按摩、热敷、结扎,以免局部产生的肌红蛋白和毒素吸收到血液,而引起肾功能衰竭。也禁用加压包扎,以避免加重肢体的缺氧。可以给患者饮用少量碱性液体。伤员被重物挤压引起肢体肿胀或青紫时,正确的做法是在患处用冷毛巾或冰块湿敷降温,尽量减少其吸收。

  严重挤压伤急救原则:挤压伤,勿按摩;勿热敷,应冷敷;给碱剂,补液体;如肾衰,急血透。

  四肢骨折,选夹板

  伤者发生骨折时,应立即用夹板固定,如无夹板,可用木棍或树枝等临时固定骨折处,注意其长度要超过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距离。

  四肢骨折急救原则:四肢折,选夹板,木棍可;长度足,超关节,再固定。

  昏迷伤员,防窒息

  应注意开放气道,头略向一侧倾斜,以利于口鼻腔内的分泌物、血液、黏液和其他异物排出体外。取出伤员身上的尖刀、金属币、钥匙等物,以免压伤。

  昏迷伤员的救治原则:昏迷者,清口腔;头偏侧,防窒息;撤利器,防损伤。

  厌氧菌感染,注射预防针

  因为浅层泥土中细菌较多,地震后导致开放性伤口较多,因此伤员易发生厌氧菌感染。在地震后2~3天,破伤风和气性坏疽的病人往往较多。这类病例在平时的临床上并不常见,因此,医务人员应该特别注意对这两类特殊感染的处理。对于开放性损伤,在清洗、消毒伤口后不要包扎,以避免厌氧菌感染发生。开放伤口早期应清创抗感染,并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

  厌氧菌感染预防原则:厌氧菌,要预防;破伤风,更常见;预防针,需注射。

  饮用水卫生,需注意

  地震之后往往伴随着恶劣的天气,而灾难可能造成的电力系统瘫痪也大大降低了卫生条件。缺乏清洁的饮用水、粪便和垃圾等污物处理不当、传染病滋生等都威胁了公共卫生安全。此次地震之后大雨不止,天气较热,应特别注意肠道传染病,如痢疾、肠炎、霍乱等的流行。另外,还应注意尸体腐烂引起的卫生问题。

  公共卫生预防原则:大灾后,防大疫;饮用水,要卫生;防痢疾,防霍乱;腐烂尸,要火化。

  相关新闻

  台湾医界为灾区救治提供经验

  近日,我国台湾肾脏医学会根据台湾“9·21”地震救灾经验,预估汶川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中的灾民被救出后,可能出现急性横纹肌溶解症,需要紧急洗肾以免死于肾衰竭。

  该学会已与四川省华西医院取得联系,表示愿意提供相关预防与治疗经验,并已积极招募医师待命前往灾区提供协助,以挽救更多宝贵生命。

  台湾肾脏医学会成员吴明儒表示,灾民在断垣残壁中获救后,肌肉受到长时间压迫会开始坏死,溶出的肌球蛋白堆积在肾脏,易引发急性肾小管坏死以及急性肾脏衰竭,同时并发电解质及酸碱值失衡,其中,最严重的是致命性高血钾。

  吴明儒说,对于此类病人,最好的治疗方式就是要立即以点滴注射补充生理盐水,在24小时之内补足1万毫升以上,一方面能预防脱水也能有助于排出肌球蛋白。若伤员体内的肌球蛋白已造成肾小管破坏而导致急性肾衰竭,就必须使用血液透析治疗以免死亡。

  台中荣总医院曾研究发现,“9·21”震灾共计有1万多伤者,其中95位出现横纹肌溶解症,都是因为长时间挤压伤造成,这其中又有52例发生急性肾衰竭并导致9人死亡。 

(责任编辑:江大红)
作者: 董飞侠 作者: 2008-5-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