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行业资讯专题诺贝尔医学奖

诺贝尔奖拒绝浮躁

来源:人民日报
摘要:20多年前,他们找到致命顽疾宫颈癌与艾滋病的祸首——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艾滋病病毒(HIV)。3位得主德国人哈拉尔德·楚尔·豪森、法国人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因为分别找到宫颈癌的元凶——人乳头状瘤病毒(HPV)、艾滋病的祸首——艾滋病病毒(HIV)而获殊荣。20多年来,循着他们的发现,宫颈......

点击显示 收起

  探索生命、解密生命、拯救生命,是医学的永恒使命。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经揭晓,3位获奖者的贡献皆关乎生命。20多年前,他们找到致命顽疾宫颈癌与艾滋病的祸首——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艾滋病病毒(HIV)。在人类与疾病抗争的历程中,这两大科研成果,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精彩纷呈的奥运会、圆满成功的“神七”飞天,再次点燃国人的科学激情。在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渐成风尚的今天,诺奖获得者的成功带给我们哪些启示?折射出我们哪些差距?本报记者走访专家追问详情。



  



  时长不过60秒的宣读,吸引了世界热切的目光。



  10月6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内,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正在揭晓。3位得主德国人哈拉尔德·楚尔·豪森、法国人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因为分别找到宫颈癌的元凶——人乳头状瘤病毒(HPV)、艾滋病的祸首——艾滋病病毒(HIV)而获殊荣。



  他们的成就,使人类看到遏制病魔的曙光。20多年来,循着他们的发现,宫颈癌疫苗和抗艾滋病药物在后来者的手中相继问世。



  锁定病因——



  宫颈癌成为第一种可以防治的恶性肿瘤



  近年来,宫颈癌发病率明显上升,成为仅次于乳腺癌的女性第二大杀手。



  100年前,科研人员已认识HPV病毒,但30多年前,对它的研究仅限于皮肤疾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主任委员郎景和介绍说,上世纪70年代,人们普遍将宫颈癌的致病元凶聚焦在II型疱疹病毒上。豪森摒弃当时的教条,提出HPV病毒导致宫颈癌的猜想,经过10余年的不懈求索,最终发现HPV病毒几乎是所有宫颈癌的元凶。



  这一发现为宫颈癌的检查和治疗带来突破性进展,使宫颈癌成为迄今病因最明确的一种癌症。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的人类首个癌症疫苗——宫颈癌疫苗,则使宫颈癌成为第一种人类可以防治的恶性肿瘤。



  根据豪森的研究成果,90%以上的宫颈癌由HPV病毒引起,多数感染者能够通过自身免疫清除病毒,7%—8%的人的病毒感染会发展成为肿瘤。但这种病毒感染不是急性感染,通常需要15—30年时间发展为致命杀手。因此,早期查出病毒感染,可及时采取措施防控疾病。



  郎景和说,宫颈癌疫苗虽已通过临床试验并在国外上市,但它的普及尚需时日。感染HPV病毒的早期症状是,手部、下腹部或生殖器部位出现细密的疣状乳头状瘤,但并非所有感染者身体表面都会出现这些症状。



  育龄妇女尤其年轻女性是HPV病毒易感者,有以下6种情况也属于高危群体:罹患宫颈炎和宫颈糜烂;过早开始性生活;多孕早产;有多个性伴侣或配偶有多个性伴侣;吸烟、酗酒、吸毒、营养不良;身体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



  郎教授建议,上述人群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已婚女性最好一年做一次宫颈细胞学涂片检查,发现异常立即就医。



  揭开谜团——



  艾滋病人可像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一样长期存活



  据国家艾滋病咨询委员会临床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副主任李太生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艾滋病对人类的进攻拉开序幕。198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道了几名同性恋男子患上无药可治的“肺炎”病例;1982年,一名20个月大的婴儿因输血死于相似疾病。对于这种可怕的绝症,人们惊恐地发现,人体自身无免疫功能。这一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AIDS)正式定名。



  当时,欧美诸多科学家投入火热的研究。美国学者试图从患者血液中找到致病因子,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蒙塔尼和西诺西师徒,则从病人淋巴结入手,揭开艾滋病的神秘面纱。



  1983年,蒙塔尼和西诺西从艾滋病早期病人的淋巴细胞和晚期病人的血液中,分离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即艾滋病病毒。



  他们的发现使艾滋病防治有的放矢,带来艾滋病血液检测法和抗病毒药物的产生,有效遏制了艾滋病的蔓延,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命。



  1996年,国际医学界推出治疗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该疗法的推广使全球特别是重灾区非洲国家的艾滋病疫情出现稳定乃至下降迹象。



  李太生认为,我国艾滋病防治经历三个阶段:2001—2003年的起始期。那时知晓艾滋病治疗的医生少,全国大概只有二三十位医生懂得鸡尾酒疗法。治疗药物多从国外进口,每月1万元的高额药费,让多数患者望而却步;2003—2008年的普及期。从2003年起,国家开始对艾滋病患者免费治疗。5年来,7种仿制药惠及4万名患者,具有临床经验的医疗队伍初具规模;2008年步入提高期。强调规范化治疗,注重医生水平,关注用药选择。



  药物毒副作用是影响艾滋病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药物种类多,选择余地大,才能绕开副作用大的药品,使用更适合患者的药物。目前,我国抗病毒药物皆为仿制药,且只有3类6—7种剂型,远低于美国6类60—70种剂型的水平。每日2—3次的服用频率,也不及专利药一天只服一粒方便。为此,不少专家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增加艾滋病药物数量,进一步开发国外药企同意仿制的药物,甚至购买一些对发展中国家价格优惠的专利药。



  李太生说,国外存活20年以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不乏其人。事实上,如果治疗得当,艾滋病患者可以像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一样长期生存。一项跟踪调查表明,与同龄正常人平均寿命相比,接受规范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寿命仅少10年。



  诺奖启示——  



  科学需要纯粹的精神



  作为近年来少有的诺贝尔奖女性获得者,西诺西接受采访时说:“我能想象,今后几周甚至几个月内,我可能要参加很多社会活动,但我希望这一切最终能归于平静——像我们这样搞研究的人,已经习惯了寂寞的生活。”



  曾留学法国的李太生教授,去过西诺西所在的巴斯德研究所,也邀请她来过中国。据他介绍,发现艾滋病病毒后,西诺西可以研发疫苗,但她没有改变方向,而是不遗余力地继续病毒机制的相关研究。这种踏实、专注、纯粹的治学精神,或许是有能力且低调的女科学家成功的重要动因。



  “豪森的观点起初也广招质疑,他能赢得最后的成功,在于他对学术的执着,对该研究的坚持。”郎景和教授坦言。



  李太生认为,科研成果的取得需要长期的学术积累,更需要良好的科研环境。这种环境不仅包括硬件设施、人力资源,还包括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



  一个大学拿到几百万甚至数千万国家资金,可以购买最先进的设备,引进最顶尖的专家,但这离诺奖路途甚远。国际上衡量一个良好科研环境的标准之一是,周边500米范围内能否找到本专业需要的资料、需要咨询的专家。这既需要物力资源的保障,更需要人力资源的支撑。而在浮躁指数和功利指数日益攀升的当下,我们缺少不图虚名、潜心埋首、专心治学的人才团队。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