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行业资讯专题诺贝尔医学奖

对科学要有坚定的信念

来源:科技日报
摘要:2009诺贝尔化学奖的三位获奖者来自不同国家,却因同一领域的研究而分享殊荣。其中,以色列女科学家阿达·约纳特成为诺奖化学奖项45年之后,迎来的又一位女性科学家。约纳特:45年后女性再获化学奖1939年,约纳特出生于耶路撒冷一个贫困的家庭。家境的贫困没有让约特纳颓废,一本有关居里夫人的书激起了约特纳投身科学的愿......

点击显示 收起

  2009诺贝尔化学奖的三位获奖者来自不同国家,却因同一领域的研究而分享殊荣。其中,以色列女科学家阿达·约纳特成为诺奖化学奖项45年之后,迎来的又一位女性科学家。



  约纳特:45年后女性再获化学奖



  1939年,约纳特出生于耶路撒冷一个贫困的家庭。她的父母虽然受教育程度不高,但是依旧尽一切可能为女儿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家境的贫困没有让约特纳颓废,一本有关居里夫人的书激起了约特纳投身科学的愿望。幸运的是,特拉维夫一所精英学校的校长慧眼识珠,不收学费录取了她。



  出于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约纳特对人们对女性从事科学工作所抱有的偏见不以为然。她说:“过去人们常常对女性从事科研怀有偏见,认为数学和科学并不是女人所能擅长,并且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她们不可能成为好的科学家。但女人占整个人口的一半,不鼓励女性涉足科学领域相当于人类白白损失了一半的脑力资源。要是能给予她们鼓励,女性也能大有作为。”



  约纳特的获奖使她成为以色列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也是世界上第四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科学家。而在整个诺贝尔奖百余年的历史上,女性获奖者的比例不到获奖总人数的5%。自1964年英国科学家霍奇金获奖之后,45年来诺贝尔化学奖与女性无缘。



  对于约纳特来说,对科学研究的坚定信念是她成功的最大因素。1987年,约纳特提出了通过对细菌核糖体及其他相关有机体实施冷冻并通过X射线对其造影成像以研究其结构的想法。这在当时可谓震惊学界,因为它大大超越了当时条件所允许的范围,有人甚至预言她绝对不可能成功,因为很多人都已经尝试过但都失败了。然而,约纳特坚持了下来。作为核糖体研究领域的先行者,她在2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一直致力于研究核糖体蛋白质合成机制及相关抗生素作用模式的课题,并借助一种被称为“X射线晶体成像”的技术,发现了不同抗生素与细菌核糖体结合的20多种不同模式。用约纳特自己的话说:“一开始我自己也没有把握,但是我们确实成功了。”



  拉马克里希南:东西方智慧的闪光



  1952年,拉马克里希南出生于印度泰米尔,并在本国完成大学学业。此后在美国求学和工作并获得美国国籍,如今,年近六旬的他已在英国剑桥的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工作近十年。在他身上,同时汇聚了东西方文化的特点:东方人的聪明与敏锐,西方的务实与灵活。



  拉马克里希南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从事与核糖体有关的研究,迄今已有31年。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指出,拉马克里希南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奖。他自己的描述则是“弄清楚了名为‘30s’的核糖体亚基的结构,以及理解了核糖体辨识基因编码的方式”。这一成果为抗生素研制等医学领域的进展提供了巨大帮助。



  在总结自己30年的科研生涯时,拉马克里希南并没有大肆渲染自己。他说:“很多情况都是这样,你在做博士后的时候选择了一个感兴趣的项目,然后就一直在这个领域发展。”



  尽管获得了诺贝尔奖,但谈到对未来的打算,拉马克里希南依旧谦虚地表示,将继续探索人类等高级生物体内的核糖体与细菌核糖体有何不同,还有许多艰巨的工作需要做。”而当问及如何处理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时,他思索半天,终于想到一项用处:“我儿子已经是一名小有名气的大提琴手,如果他看中一把好琴,也许我可以帮他买下来。你知道,如果只靠科研的工资,这还是有点困难的。”



  施泰茨:面对殊荣心如止水



  面对诺奖殊荣,他依然视1998年揭示核糖体晶体结构之时为自己“从事科学研究至今最为愉悦的一刻”;他认定获奖并不会改变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评审委员会在评价他的贡献时,依据的是他1998年成功解决这一研究中的“相位问题(phase  problem)”。他,就是今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一的托马斯·施泰茨。



  托马斯·施泰茨于1940年8月23日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1966年获得哈佛大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博士学位,现为耶鲁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系的教授,以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今年,施泰茨与其他两位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奖。他利用X光结晶学和分子生物学摸清了蛋白质及核酸的构造和运行机制,有助于人们理解基因表达、复制和重组。他表示,此前已有很多人预测,其成果将来有可能获诺贝尔奖,但真正得知获奖时还是感到有些惊奇。施泰茨坚持认为,自己获奖乃是整个团队努力的结果。



  谈及与两位同行因同一研究领域分享诺贝尔奖,他表示这并不是个人之间的一场竞争,而是有点像是一场竞赛,只是各人选择了不同的路径。在他看来,三人分别研究核糖体、继而破解蛋白质合成之谜,就像是尝试着攀登珠穆朗玛峰。“我们知道这在理论上可行,但我们实际上并不知道是否有能力抵达那里,不知道究竟应该选择哪条路径。”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