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新闻专题人造生命

人造单细胞生物惹争议

来源:半月谈
摘要:如果有一种燃料能替代原油,或者有一种微生物能吞噬污染物,或许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根本不会发生,即便发生也不至于造成如此大规模的生态灾难。不久前,美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新进展让人不禁设想上述情景,因为有朝一日科学家们或许能在计算机上设计出有特定用途的生物。(《半月谈内部版》2010年第7期)生于电脑5月20日......

点击显示 收起

  如果有一种燃料能替代原油,或者有一种微生物能吞噬污染物,或许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根本不会发生,即便发生也不至于造成如此大规模的生态灾难。



  不久前,美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新进展让人不禁设想上述情景,因为有朝一日科学家们或许能在计算机上设计出有特定用途的生物。(《半月谈内部版》2010年第7期)



  生于电脑



  5月20日,由美国人克雷格·文特尔创办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私立科研机构发布报告说,他们培育出了第一个由人工合成基因组控制的细胞,向人造生命形式迈出了关键一步。



  研究人员历时15年、耗资4000万美元,克服诸多技术障碍,终于人工合成了一种名为蕈状支原体的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并将其植入另一个内部被掏空的、名为山羊支原体的相关细菌的细胞内,最终使植入人造DNA的细菌获得新生,并开始在实验室的培养皿中繁殖。



  文特尔认为人造生命技术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可以帮人们更好地了解驱动所有生命的基础机制,而利用基因工程可以制造出新型、效果更好的疫苗,制造可变成燃料和可吞噬污染物的微生物。



  用文特尔的话说,“这颗行星上第一个父母是计算机、能自我复制的物种”就这样诞生了。



  反应不一



  研究报告公布后,有人盛赞,有人质疑,有人忧虑。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伦理学教授阿瑟·卡普兰在《自然》网站上发表评论说,文特尔等人的成就颠覆了对生命性质的根本信念,其重大意义或许可以同伽利略、哥白尼、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发现相提并论。



  不过,有人认为文特尔等人有些夸大其词。美国《新闻周刊》一篇文章认为,文特尔等人培育出的细胞是否真的算人工合成仍然值得商榷,因为他们并非凭空编写出这个新细胞的基因代码,而是使用一套现成代码加以改动。《华盛顿邮报》则评论说,文特尔只提供了基因,而没有提供让它们存在的环境。受体细胞是经过数十亿年进化的天然产物。有了它,基因的存在才有意义。



  生物工程一直备受争议。人们担心不遵守生命进化自然规则的人造生命,可能摧毁自然界中的生物,甚至人类自身。在实验室里制造新型微生物时,很可能某些环节出错,造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怪胎”。如果人造生命的技术落入恐怖主义分子手中,可能被用于制造致命病毒或生化武器。



  从社会伦理角度看,人造生命技术是对人类发展的干预,可能影响人种的自然构成和发展。从家庭伦理角度看,可能瓦解正常的人伦秩序,使人丧失基本的归属感。环保组织“地球之友”在文特尔研究所报告发布后称人工合成基因组是一项“危险的新技术”,要求文特尔“停止进一步研究直至有足够监管措施”。



  对此,文特尔已表示不必担心他们的研究成果会危害环境,理由是:研究人员在培育由人工合成基因组控制的细胞时,把细胞设计成离开实验室环境就无法存活的生命形式;而且细胞本身无比脆弱,只要在遗传密码中出现一个极小错误,细胞就失去自我复制功能。



  刚刚起步



  文特尔与其他科学家相比显得特立独行。他乐于也善于利用媒体扩大影响,不讳言研究的商业目的。他曾与国际科学家团队竞争测定人类基因组序列,试图抢先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为人类基因组图谱申请专利。他把将科学研究成果用于商业领域的模式比作拍电影:“如果拍出一部获奥斯卡奖的电影,就可能获得拍下一部电影的资金。”



  文特尔已经与埃克森美孚公司共同投资6亿美元研究用海藻将二氧化碳转化成生物燃料。《华尔街日报》认为,发布人造细胞研究结果是这个生物燃料项目的“演示片”。美国总统奥巴马得知这项研究成果后,立即致信负责生物伦理问题研究的一个总统委员会的主席、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埃米·古特曼,要求委员会评估这类研究在医学、环境、安全等领域的影响。



  文特尔等人造生命研究专家5月28日在国会就他们的研究作证。科学家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后被要求参加听证会,回答议员们对研究的疑问,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文特尔研究团队虽然成功合成基因组,不过这距离了解那些基因的作用、基因之间相互作用尚有很大距离。哥伦比亚大学生物伦理学家罗伯特·克利茨曼假设本杰明·富兰克林18世纪做著名的风筝实验时说出这样一句话:“有朝一日你可以用口袋里的一个小盒子给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一个人打电话”。



  “他如果这样说也没错,不过从风筝时代到手机时代经历了数百年。”克利茨曼说。他认为,文特尔现在做的事就好比刚用风筝做完实验就说“我们从现在开始随时都可能用上手机了”。(欧飒)
作者: 2010-7-1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