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新闻专题塑化剂污染事件

塑化剂已潜入多人身体 专家:无特殊原因不检查

来源:食品科技网
摘要:在中国大陆,塑化剂名叫增塑剂,其实早已悄然潜入许多人的身体。不过,如果不控制有毒增塑剂与餐桌的距离,不用环保增塑剂取代有毒增塑剂,悲剧也许就在不远的前方。增塑剂风波的主角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简称DEHP),几年前已被禁止用于中国出口欧盟的儿童玩具及用品中,内销的儿童玩具及用品则无此限制,而学界普遍......

点击显示 收起

  在中国大陆,塑化剂名叫增塑剂,其实早已悄然潜入许多人的身体。它可能附于蔬菜、水果、猪肉、自来水等从口而入,也可能藏于尘埃、注射液中令人防不胜防。幸而它不像三聚氰胺那样容易沉积,进入人体后一两天内大部分可自动排出,至今还未出现有人被它直接伤害的报告。不过,如果不控制有毒增塑剂与餐桌的距离,不用环保增塑剂取代有毒增塑剂,悲剧也许就在不远的前方。

  增塑剂风波的主角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简称DEHP),几年前已被禁止用于中国出口欧盟的儿童玩具及用品中,内销的儿童玩具及用品则无此限制,而学界普遍认为,增塑剂对儿童的危害甚于成人。三聚氰胺奶业事件后中国食品安全法规密集出台,此次风波也许会令大陆重新审视目前的增塑剂政策,乃至更多。

  1

  为患几何

  增塑剂是一种塑料添加剂,世界常用塑料有五大类,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ABS,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教授、增塑剂专家蒋平平说,PVC生产必须用增塑剂,另外几类多数时候不需要。在中国,PVC的产量名列五大类塑料之首,去年约占总量的35%。国内所用增塑剂,8成以上是有害健康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PAEs),其中DEHP约占8成,其次是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均为无色油状液体,无味或气味很小。

  从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信息看,大陆的问题远没台湾严重,只查出东莞一家台资企业用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生产食品添加剂。

  有研究表明,增塑剂在大陆为患不深。今年3月份,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的科研小组,对塑料包装饮料的增塑剂含量做过研究。他们买来49种饮料,包括茶饮料、果汁饮料、咖啡乳饮料。检测发现,所有饮料均含增塑剂,但含量均在允许值范围内,最高含量只有允许值的1/5。厉曙光认为,低含量说明饮料中的增塑剂并非人为添加,而是从塑料瓶迁移进来。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柳春红等人的研究结果却令人忧心。去年10月,他们从广州各大超市买回56袋方便面和25袋方便米粉,检测发现,半数以上方便面饼和8成以上调味料酱包中检出DEHP和DBP。假如污染来自塑料包装,DEHP和DBP的含量远在国家允许的迁移值之上,面饼中DBP超标5倍,调味料酱包中DBP和DEHP分别超标40倍和11倍。按照英国农渔食品部规定的DEHP和DBP日耐受摄入量,一个成人一天连面带汤吃两包方便面,DEHP和DBP的摄入量即可能超标。

  华南农大食品学院拥有省级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柳春红的检测工作在这里完成,所得结论具有一定权威性。不过,该项研究被众多媒体报道后,柳春红对原有观点略做修正。她说,这种方便面长期天天吃几包才可能影响健康,事实上一般人不会这么做。

  2

  侵入人体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在大陆食品中的分布情况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它已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许多人的体内。

  2004年前后,厉曙光的研究团队做过两次研究,专门调查DEHP和DBP在人体血液中的分布情况。厉曙光认为,DEHP和DBP进入人体的情况,与年龄有一定关系。对此看法,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副教授黄港住并不认同。

  2010年,黄港住做过类似研究。他说,从检测结果看,邻苯二甲酸酯的浓度与性别、年龄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这个量不会危及成人健康。如果换做儿童,可能会损害其生殖系统。

  黄、厉二人的研究结果不一,但都指向一个问题:邻苯二甲酸酯侵入人体已非个别现象。

  学界公认,邻苯二甲酸酯对人体的最大伤害是影响生殖系统,尤其是男童。

  厉曙光认为,不孕不育人群比例攀高,与广泛存在的邻苯二甲酸酯有关。他曾与男科医院合作,对若干男性求诊者的血液做过检测,发现其中80%-90%有DEHP和DBP,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的检出率。

  3

  无处不在

  高温状态下,或遇到油脂食品,邻苯二甲酸酯最易从塑料制品中逸出。

  站在街边小摊小店前,从老板手中接过装有热乎乎的油条、包子的小薄塑料袋,这是寻常百姓都有过的经历。厉曙光说,那些塑料袋很多是用廉价的PVC做成,增塑剂遇热遇油后容易迁移到油条、包子上。

  “无处不在”这个说法并不夸张,二三十年前,有科研人员对北京的若干自来水厂、水库、河流、公园做过调查,发现水里普遍含有邻苯二甲酸酯,土壤、空气里亦同样检出。

  学界普遍认为,空气中的邻苯二甲酸酯主要源于喷涂涂料、焚烧塑料垃圾、农田塑料薄膜等,土壤是被工业烟尘、污水灌溉、农田塑料薄膜、堆放在地的塑料垃圾等污染,水体则由工业废水、固体废弃物,及PVC塑料管道的缓慢释放污染。

  增塑剂也可能通过针头进入人体。优点众多的PVC广泛用于医疗设备,如输液管、血浆袋、导尿管、气管插管、手套等。

  大多用可能致癌的DEHA (二乙基羟胺)做增塑剂的PVC保鲜膜,在超市、农贸市场仍然有使用的情况存在。

  4

  两个标准

  中国限制使用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时间不算短。1988年发布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使用卫生标准》,有3种邻苯二甲酸酯被列为增塑剂,即DBP、DEHP、DIOP(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最大添加份额不得超过50%。那时还未认识到这3种增塑剂的危害,只对DIOP明示“不得长期用于接触油脂的制品”,至于何为“长期”,并未注解。

  该标准先后被修订过3次,陆续出现1994版、2003版、2008版。前两个版本对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部分未做改变。2008版的修订可谓大刀阔斧,添加剂种类从65种猛增至959种,其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由3种变为8种,被限令“仅用于接触非脂肪性食品的材料,不得用于接触婴幼儿食品用的材料”,并明确特定迁移量和最大残留量。2008版实施前,国家发布了食品和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方法,但未规定邻苯二甲酸酯含量的安全值。

  出口欧美的玩具和儿童用品的化学安全指标一再提高,但内销部分并未同步跟进,有人质疑国家采用双重标准。全国玩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张艳芬回应说,邻苯二甲酸酯对人体的危害,欧盟和美国做过安全性评估,但至今没有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报告,中国正在跟踪研究,将适时完善相关标准。

  5

  笼统检测

  “邻苯类增塑剂是否超标,如果没有特殊原因,质检部门一般不检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说,食品用塑料包装生产目前实行市场准入制,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每季度需送检产品的化学安全性,年终有年审。但这种检测是笼统的,主要看蒸发残渣量,至于残渣是DEHP还是其他,质检部门不做具体分析。更何况,许多中小企业并未获证,难以监管。

  所谓蒸发残渣量,即把样品放入水或醋酸、或酒精、或正己烷浸泡一段时间后,最后逸出物质的量。

  除邻苯类增塑剂之外,有无其他可能损害健康的塑料添加剂,谁也无法给出准确答案。

  允许用于食品塑料包装的添加剂,欧盟约有3000种,中国只有959种。董金狮说,有些添加剂实际在用,但没有列入国家标准内。原则上,生产企业可向卫生部门提出行政审批,但愿意这么做的并不多,因为秘而未宣的添加剂往往是企业的制胜法宝,一旦申报,可能泄密。在商业秘密与公共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个难题。

  “我赞同工程院院士陈君石的一句话,安全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更不是检测出来的。”董金狮认为,食品安全事故接二连三,除违法成本太低外,与法规宣传不足有很大关系。国家标准出来后,想看就得掏钱买,比如2008版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88元一本,就连一些专业检验机构都没有。

  “行业协会有时会组织会议宣传法规,但往往要向参会者收取会费,很多企业不愿去交流。”他建议,行业标准应该免费发给相关企业,或放在网上供免费下载。“违法者中,有一部分是知法犯法,我更愿意相信,更多的人是根本就不知法。”

  “有些国标是少数人关起门来制定的,难以服众。”董金狮说,国标制定基本是三三制:1/3是国家立项国家出钱;1/3是国家下任务、拨点款,资金缺口由企业补上;1/3是国家只下任务不给钱,企业买单。这样,国字号标准有时难免被少数企业挟持,也难免出现一些匪夷所思的规定。

  “现在的PVC保鲜膜,蒸发残渣量的法定限值是150毫克/公斤,这个标准高得离谱。”他还举例说,都知道硫磺熏菊花、硫磺熏腐竹有毒,可能很少有人了解,现行法规允许用硫磺、农药处理筷子,“这些问题我都不敢多说”。 


食品科技网倡导:科学认识食品,合理膳食保健!
放心食品消费联盟微博: 加入v1 加入v2
作者: 2011-6-2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