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新闻专题抗震救灾

地震过后需防哪些病

来源:农村医药报
摘要:四川地震发生后,由于大量的房屋倒塌,地面各种垃圾增多,连续的降雨把各种垃圾、粪便等有害物质冲入河塘、水井,极易造成水源污染。加之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各种致病微生物生长繁殖快,地震后有可能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因此,做好灾后疾病的防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抗震救灾期间,灾区救援人员多,居住......

点击显示 收起

  四川地震发生后,由于大量的房屋倒塌,地面各种垃圾增多,连续的降雨把各种垃圾、粪便等有害物质冲入河塘、水井,极易造成水源污染。加之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各种致病微生物生长繁殖快,地震后有可能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因此,做好灾后疾病的防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预防感冒 在抗震救灾期间,救灾人员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在淋雨、受凉、过度疲劳的情况下,尤其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一旦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时,首先应注意休息,多喝开水,有条件时最好进半流质饮食,可服用藿香正气胶囊。发热头痛可用退热镇痛剂,如复方阿司匹林。咽喉痛者可用西瓜霜或草珊瑚咽喉片。流涕鼻塞者或有呼吸道过敏者,可服用扑尔敏。咳嗽重者可选用化痰止咳的中西药
  肠道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肠炎、伤寒、食物中毒是夏季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尤其是在抗震救灾期间,灾区救援人员多,居住环境条件差,容易造成饮食饮水的污染。加之目前已经进入夏季,细菌生长繁殖迅速,都是造成肠道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因素。
  预防肠道传染病,首先要严把病从口入关。每个人都要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生食和腐败变质的食品,生吃的瓜果要用消毒过的水洗净或削皮。要注意饮水卫生,不喝生水,要饮用开水或消毒过的水。住在防震棚的居民和救援人员,夜间要注意腹部保暖,防止因受凉而引起腹泻。
  病毒性肝炎 发生地震或和洪涝灾害后,要严防肝炎流行。甲、戊型肝炎的流行,主要是由于水源被带有肝炎病毒的粪便污染造成的。如果水源只是偶然受到污染,可造成持续数周的短期流行;如果水源反复连续被粪便污染,就可能造成较长时期的流行,甚至形成地区性高发。因此,甲、戊型肝炎的流行容易发生在雨季,尤其是在地震或洪涝灾害期间,容易造成粪便对水源广泛污染,而在救灾中又未落实紧急预防措施的情况下,更容易造成流行。坚持饮水卫生管理是预防肝炎的首要措施,同时要加强饮食卫生管理。早期识别肝炎和及早控制流行是争取主动防治的关键,保护孕妇是取得防治效果的重要标志。
  防治“烂脚丫” “烂脚丫”医学上称为“浸渍糜烂型皮炎”,也是抗震抗洪救灾人员常见的皮肤病。早期症状是脚趾头皮肤发白、起皱、发痒、肿胀。症状较重时,可能出现红色疹子或小水疱。严重时,水疱破溃、糜烂、流黄水、化脓。如果手长时间在水中浸泡,也会发生“烂手丫”,其症状与“烂脚丫”相同。
  预防“烂脚丫”的主要方法是减少下水的时间。如果总时间不能减少,可采取“间隔下水”,避开水温高时下水等方法。有条件的可以在下水前,在脚上涂擦凡士林等护肤油脂。如果已经发生“烂脚丫”,可在皮肤损害处涂擦紫药水,感染化脓严重者,应避免再下水,并及时治疗。
  疟疾流行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疟蚊媒介传播的地方性传染病,按疟原虫种类的不同,可分为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形疟四种。疟疾的潜伏期根据类型的不同,平均为10天左右。典型发作,起病骤然,继以高热,体温可升达39.5℃~41℃,颜面潮红、脉洪速、头痛如裂、口干烦渴,重者可有意识障碍。
  疟疾的预防:排除地面积水,清除蚊子孳生地。夜间睡觉时,有条件的可挂蚊帐。在医生指导下实行口服药物预防,如磷酸哌喹、复方哌喹片、乙胺嘧啶等。
  红眼病 “红眼病”医学名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急性眼部疾病。本病是由病毒直接进入眼部而引起感染的,通常是经过病人的手、毛巾、脸盆等媒介带入眼部。潜伏期一般少于24小时,起病急,全身症状不严重,很少有发热、咽喉炎等症状,主要为眼部症状。如双眼睑红肿,结膜充血,睑结膜出现滤泡,球结膜水肿、出血,眼内有异物感、刺痒或疼痛、流泪、怕光,眼内分泌物较多,部分病人耳前淋巴结肿大,如继发细菌感染,则眼内分泌物为脓性。一般病程为7~10天,愈后多无后遗症。
  地震或洪涝灾害为“红眼病”的传播提供了条件。预防措施,防治病毒进入眼内,不要用手揉眼,毛巾、手绢要个人专用,不共用脸盆。病人的生活用品用后要煮沸消毒,病人要勤洗手,点眼药也要一人一瓶。得了“红眼病”要向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并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避免形成大的传播,并且要就近治疗,尽量少到病人多的场所,以防增加反复感染的机会。

作者: 朱本浩 2008-8-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