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专题登革热

广州水务局回应投食蚊鱼防登革热:非物种入侵

来源:南方都市报
摘要:南都讯记者李文实习生李林通讯员卢绍琨罗坚昨日本报报道,广州市水务部门投放了5。4万尾食蚊鱼,可能导致生态危害,昨日,广州市水务局向媒体发来书面回应,认为食蚊鱼对广州来说并不属于新的入侵物种,因为它在珠三角成为定居者已数十年,本次投放的鱼也来自广州周边,因此,适量投放食蚊鱼不会影响生态。此外......

点击显示 收起

 

南都讯 记者李文 实习生李林 通讯员卢绍琨 罗坚 昨日本报报道,广州市水务部门投放了5 .4万尾食蚊鱼,可能导致生态危害,昨日,广州市水务局向媒体发来书面回应,认为食蚊鱼对广州来说并不属于新的入侵物种,因为它在珠三角成为“定居者”已数十年,本次投放的鱼也来自广州周边,因此,适量投放食蚊鱼不会影响生态。

此外,昨日广州市城管委的新闻通气会上,市城管委爱卫处副主任陈汉伟介绍,作为灭蚊的长效措施,全市在大中型水体中投放鱼类2000多万条。“投放的主体多是街镇等部门,投放的鱼类不止所谓的食蚊鱼一种,一些鱼类本来就吃孑孓。”陈汉伟表示,投放灭蚊鱼类并不太会产生风险。

焦点一

是否属于外来物种?

水务局引述相关专家的表述称,食蚊鱼目前已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地区,在广州及珠三角地区成为“定居者”已数十年。同时,该批投放在广州相关水体中的食蚊鱼,来源于广州周边地区,并非从国外引进。

回应中也介绍了食蚊鱼的来历。其为暖水性小型鱼类,原产北美洲,1924年由菲律宾引进我国,在杭州西湖放养,后来其“栖息地”不断扩大。

据此,该局认为,对于广州市的水体生态系统而言,食蚊鱼是本来已经存在的,并非新的入侵物种,“实际上,食蚊鱼在广州及珠三角地区的河沟、湖泊、水塘中大量存在,近几年来有不少龟鳖、热带鱼养殖者收购野外捕捞的食蚊鱼作为饲料鱼”。

[专家观点]

的确是外来 虽存在多年不代表可扩散

暨南一名学者专门研究过食蚊鱼,认为,食蚊鱼是外来物种,这点是很明确的,这从它的引进时间、引进过程就看得出来。

食蚊鱼是世界公认的100个外来入侵物种之一,也是没有问题的。而在中国,因为关注、研究的人少,它还未引起大家重视,没有成为公认的“入侵物种”,有争议也是正常的。与它类似的还有罗非鱼,在广东养殖非常多,进入自然界后也有问题,但研究的人也不多。

另一方面,食蚊鱼已在华南广泛存在也是事实,该学者团队的研究发现,它在广州的19个人工湖都能找到踪影,可以推断存在广泛。但已存在并不代表就可以合理扩散,“依照他们(市水务局)的思路,反正已经有了,再搞大一点也无所谓了?还是要考虑周全一点”,另一名水生动物研究者说。

焦点二

会不会影响生态?

市水务局在回应中第一句即称“适量投放食蚊鱼不会影响生态”,并强调,投放是“选择了部分湖泊、水塘等”“适量投放”,选择的依据是防控登革热疫情的严峻形势和分布范围。

那么本次具体选择了哪些点、投放了多少?回应中仍未提及。

回应中还提到,“早在2006年,广州也曾向公园等水体投放过食蚊鱼来灭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迄今为止尚未观察到对生态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对于有专家提到的其挤占本地特色鱼种的生存空间问题,回应中未提及。

[专家观点]

已发现挤占本地鱼类生存空间

该学者说,食蚊鱼的生态危害,国外已有相关研究发表,在国内研究、关注的人不多,人们也的确常把它当作本地物种,因为它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入中国,已存在了很多年。

该暨大学者正在做的研究初步发现,在珠三角,食蚊鱼确实会挤占广州特有鱼种唐鱼的生存空间。而更具体的情形,他说,由于只是初步成果,不方便多讲。

“虽然还没有大量证据证明它的危害很大,但毕竟是外来物种,还是要小心一点,已有的地方不说了,没有的地方不要再投放”,该暨大学者说。

还有哪些物种已入侵广东

水葫芦 上世纪初

学名凤眼莲,原产地南美洲,上世纪初作为观赏植物引入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含植物蛋白被当作猪饲料用,进行大面积推广,因缺少天敌、繁殖能力旺盛而泛滥成灾,水葫芦堵塞河道的报道常见诸报端。

飞机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原产中美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一种肥料宝贝被引入雷州半岛,但是现在被称为“绿色幽灵”,侵袭着中国南方的大片地区。飞机草的叶子有毒,误食嫩叶的话会引起头晕、呕吐,还能引起家畜和鱼类中毒。

牛蛙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原产于北美洲,1959年从古巴、日本引进我国进行人工养殖,用以食用。牛蛙扩散至自然界后,适应性强,食性广,繁殖能力强,牛蛙蝌蚪和成蛙分别捕食其他原生蛙类的蝌蚪和成蛙,对其他蛙类生存造成严重威胁,较容易入侵和扩散。

罗非鱼 1978年

又名非洲鲫、福寿鱼,原产非洲。其中的齐氏罗非鱼,是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广东食品公司于1978年从非洲引进,在广东养殖量非常大,后扩散至自然界,广东一带的河或水库都很常见。罗非鱼食性广,生长繁殖速度快,对当地野生鱼类造成严重影响。

薇甘菊 上世纪80年代

来自美洲,有心形叶子,别名“小花蔓泽兰”,生长速度奇快,善攀爬,因向阳性还会拦截光线,成为热带、亚热带臭名昭著的“绿色杀手”、“植物杀手”。它们上世纪初期已在香港有记录,80年代后在深圳出现,近几年已广泛分布在珠三角。

巴西龟 上世纪80年代

又名红耳龟,原产于美国及中美洲,上世纪80年代经香港引入广东,继而迅速流向全国。虽然是观赏龟类,但巴西龟在自然水域适应力强,好食肉,与其它鱼类竞争食物和生存空间,还传播沙门氏杆菌。已在广州地区天然水域形成自然种群,成为具有生态危害的外来入侵种。

红火蚁 2005年后

原产于南美洲,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蔓延。红火蚁繁殖力和适生性极强,短期内可爆发成灾。2003年9月,台湾发现红火蚁。2005年,香港发现红火蚁,不久后,广东确认红火蚁已传入吴川市等个别地方,后很快蔓延开来,成为广东的一大困扰。(原标题:广州市水务局回应投食蚊鱼防登革热引发的争议 “食蚊鱼本地早有不算新入侵物种”)

更多阅读

 

广州市重点开展清积水灭蚊虫行动防控登革热

 

广州市一日新增登革热1033例

 

广东登革热高发原因仍不明

 

广东1日新增881例登革热病例 总数突破七千

 

广东报告4800例登革热 两患者死因未确定

 

 

   

作者: 李文 李林 卢绍琨 罗坚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