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退几年,有人问我你收藏的CD里有盗版吗,我会脸红心跳地答曰:“有……”
换了今天,估计也没什么人问我这个问题了,如果有人问,我恐怕也是漫不经心&理直气壮地答道:“有!”
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还是偶尔轻声告诉自己――盗版是偷。
还有多少人带着羞愧想起盗版是偷呢?经年累月之间,我们这些人,以朝拜音乐的名义,参与了一桩桩事先事后都可以张扬的音乐抢劫案,开始还有些羞愧,后来慢慢麻木,最后,终于把隐藏于胡同深处的盗版店混同于伦敦闹市的HMV了。我们还把那个盗字抽象为D,这样,好听多了,也体面多了。
在中国,盗版像个魔鬼,附体于暗地妖娆的流行音乐身上。有谁还记得卡带时代的那些盗版旧事呢,每个城市都有一条小街,密密麻麻的店头挂着印刷粗糙的招贴,那时还很青涩的谭校长在海报上更像个霓虹灯下的哨兵给卖盗版的小摊贩们站岗放哨。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港台流行音乐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攻克一个个城池,盗版卡带的全盛时期便趁势席卷而来。每年的引进版太少,引进速度也太慢,所以,只好托盗版的福,才能与海那边达成听觉步调的一致。
那时候的盗版摊主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态度可亲,对行情绝对门儿清,因为他们也都是歌迷,所以大家除了非法交易,还有很多热门话题可聊,比如昨晚短波里罗小云的中广流行网知音时间排行榜谁又进榜了啊,之类的。所以,那些被冠以“文化市场”的盗版小街就成了早年的歌迷根据地。有些大学生还到那里“走秀”,兜售他们自制的磁带,价钱便宜,但是速度极快,很多都是港台那边刚出版的,他们用空白磁带,用1×N的速录机迅速复制,这些被称作“拷兄”的哥们可是沾了姜育恒、王杰、达明一派、罗大佑这些当年最热门的艺人的光,他们奢侈的早餐、泡妞的开销,其实都是这些歌手提供的。我忽然想到,现在如若有“拷兄”当年靠这小买卖“骗”得美人归的话,还真得感谢这些被拷的歌手充当月老的角色呢。
那个年代的人们是真拿盗版当假冒伪劣产品的,因为那些盗版做得实在是差。有的甚至挂羊头卖狗肉,明明打着齐秦的名字,封面也是他的照片,你拿回去一听,不得了,那肯定是屠洪刚唱的。而且,当年引进的正版卡带也有很多可圈可点的佳作,比如中唱广州的达明一派精选、刘铮《到底我要等到什么时候》,还有中图的《明天会更好》《罗大佑演唱会实况》无论在引进或
进口速度上还是卡带品质上,都大大超过了盗版。
盗版卡带时代随着CD的普及戛然而止了,但它却开启了中国盗版业的篇章。
作者:
自动采集 200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