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健康生活心理健康咨询案例

孩子的认知行为治疗

来源:七彩谷
摘要:孩子犯了小拿小摸的错误怎么办。一、事件发生——小明“拿”了同学200元钱小明是上海市一所重点中学的初中男生,住宿学校。初二上学期,小明拿了宿舍同学的200元钱。第三周,小明看没有动静,就开始用200元钱买吃要喝,出手大方,还请同学一起享用。...

点击显示 收起

  孩子犯了小拿小摸的错误怎么办?轻轻放过?严加惩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请读一下这篇文章,它也许会告诉你一种新的方法以及方法后面笔者思考的理念。

  一、事件发生——小明“拿”了同学200元钱

  小明是上海市一所重点中学的初中男生,住宿学校。人聪明好动,喜欢玩电脑。他是独生子,家中的经济条件相当好。初二上学期,小明拿了宿舍同学的200元钱。他很有心,开始两个星期按兵不动,将钱藏着,没有拿出来用。当同学报告老师钱丢了后,班主任发动班干部和积极分子查询,看谁花钱异常。两星期没有发现。第三周,小明看没有动静,就开始用200元钱买吃要喝,出手大方,还请同学一起享用。班主任得知情况后,找小明进行交谈蕴健?夹∶鞑怀腥希男榈亟械挚梗蛔“嘀魅蔚姆锤囱剩钪粘腥献约耗昧?00元钱。

  为了小明的发展,班主任没有惊动班级的同学,私底下先进行教育,并和小明的父母取得联系。但小明的父母没有意识到该事件对孩子成长的负作用,很爽快地拿出200元钱赔给那个同学,并说自己小时候也拿过同学的东西,如此轻描淡写,既没有批评指责小明的错误行为,还以自己的经历为小明开脱。按规定小明要走读二周,但小明的父母怎么也不同意,说家离学校远,放学回到家很晚,用车子接送太麻烦,不愿走读。

  二、认知的转变——三个“我”的讨论

  班主任对小明的拿钱一事采取教育措施:一是到学校辅导中心;二是让小明走读二周。记住这个教训。

  小明进入学校个别心理辅导室时,低垂着头,眼睛盯着地,双手不安地统在一起,一脸准备挨批的苦相。我让小明坐下,然后自也坐下,让椅子靠近成90度角,这样避免目光直视,缓解小明的紧张。然后,我微笑着和言悦色地询问小明有什么悄悄话要和我说说,开始小明咬着下唇不讲话,我恰当地给予目光鼓励并点头示意他说说。小明才说了如上拿钱的经过.并谈到自己的行为不好,感到很可怕。然后,我在纸上画了几个图,给小明讲了“三个我”的问题,并适当地引导提问。在谈到第一个是“动物的我”时,我说“动物的我”本能上要吃、玩、享受,所以拿别人的200元钱买吃的、喝的,从“动物的我”来说是没错的,小明听后很惊奇,眼睛睁得大大的,不相信地问我拿钱怎么会没错?我就打个比喻问他,老虎这个动物的天性是什么?小明脱口即出吃小动物,我紧接着问:“老虎在吃小动物时有没有想过小动物会害怕痛苦,是可怜的呢?”小明想了一下说“不会的!哦。我明白了,不想别人感受的是动物的我。”

  看到小明不再拘瑾,而且积极配合我,便接着讲到第一个我是“现实我”,是根据现实规则做人,那么,就不能拿别人的钱,我问小明在拿别人东西时,有没有想过不能拿,小明顿了一下说:“一刹那也曾想过不可以拿,但心存侥幸,心想不会有人知道的。”我便问这是什么我呢?小明自我分析:“动物找多一点,战胜了现实我”,小明的回答让我很高兴,说明小明已开始反省自已的行为我用手拍了一下小明手,表扬道:“你真聪明,学得那么快,分析得很好。”

  小明随着我的引导,兴致越来越高。接着我谈列第三个是“道德我”。从这方面来说,会想到别人失去钱的痛苦,拿别人的东西是罪恶.会关注他人和社会的快乐,就产生“不拿”的念头。有“道德我”是个高尚的人,我询问小明是否发现自己周围发生的具有“道德我”品质的好事,小明谈到自己将春节的压岁钱捐给学校里一名得了白血病的同学,并说自己没有将压岁钱去买吃、买喝而去帮助别人,就是从“动物的我”变成关心他人的“道德我”。我笑着夸他回答得很好,从“动物我’到“现实我”再升华到“道德我”,这是人格不断健全的过程。我问小明要不要做一个好人、高尚的人,小明用纯净、真诚的目光十分友好的注视我,直点头大声说:“要的!要的!”

  三、行为矫正——小明要不要走读

  家长的态度不利于小明的教育,班主任向心理老师求助、如何使小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真正地想改正。像这种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往往以孩子为中心,宠爱过度,孩子想怎样就怎样,这次事件的矫正,可以从孩子入手,光做孩子的工作,然后由孩子去做家长的工作,即不妨试试“倒做”。

  为了让小明正视并接受走读这一惩罚,我与小明一起讨论,暂时走读有什么好处?得到三点:一是向自己挑战,勇于承认错误,培养自我教育的意识;二是上学路途辛苦,通过挤校车、乘地铁,培养自己独立生存能力;三是乘校车与同学说说笑笑,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总之通过走读这一行为训练,让犯错误的孩子变成好孩于。

  后来,小明与其父母说了走读的许多好处,表示不用父母接送,并且自己设计好走读路线,让父母放心,自己能用实际行动来改正错误。最终小明的母亲打电话给老师,表示相信儿子,愿意走读.请老师放心,一场“要不要走读的风波”以儿子为切口和主体而得以解决。

  四、行为矫正——学习成绩的提高

  再次进人心理辅导室,小明的眼睛亮亮的,脸上笑眯眯,与第一次进来判若两人。询问上次的心理作业情况,小明有声有色描述自己的走读情况,说没让父母送过一次,态度很真诚。对于老师的走读惩罚非但没有怨恨,神色言谈中还透着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走读成功了。看到此情景,我夸奖小明‘不赖!真行!说话算数,是个小小男子汉!”

  鉴于小明的进步,我又提出了一个成功少年要上进还有什么目标?小明马上说,学习成绩要提高,并悄悄告诉我,以前自己贪吃贪玩,上课易走神,怨恨班主任和自已过不去,管得严。其实老师是为了自已好,下定决心要好好干,争取在班级里成绩达到中上。小明给自己订了晚自习的安排,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上课变讲废话为积极参与班级学习讨论,并想出许多搞好学习自控的金点子。期中考试,小明各科成绩都有进步,在年级300人的名次由原来160名进步到98名。他与同学相处也很好,看到学生如此要求上进,作为心理辅导老师倍感欣慰与鼓励。

  个案分析

  l、道德教育____法纪教育与学生主体意志的关系

  学校、社会都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遵纪守法的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

  小明犯了偷同学200元钱的错误后,如何处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强制性管理和严厉惩罚之下让其服从,但这样其一主体的认知意志没有多大变化,情绪是消极的,其道德行为是被动的。另一种方法是让学生做道德教育法纪教育的主体,让他站在偷东西的问题之上,在心理老师、家长、班主任的循循诱导下去理解、去体验、去“悟”,让他去体验偷东西去吃、喝是“动物我”的需要,没错,但从“现实我”、“道德我”的视角看是错了,”因此只有从“现实我”走向“道德找”,才能活得有意义,这是自己从不自觉逐渐到自觉的人格升华。这种道德知识,法纪知识通过悟的过程,从认同至同化到内化成为他的认知结构,从而对自己成长潜能发掘充满期望。更强烈的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使他产生积极、愉悦的情绪.容易产生主动自觉的道德。法纪行为。

  2.道德品质与法纪观念的形成需要行为的训练和迁移

  小明通过心理咨询,在和班主任及家长的讨论中“悟”出道理:必须通过小小的惩罚(如两星期走读)用此种行为训练来验证认知进步。用走读顺利完成的“成功心理”与喜悦情绪来克服自己的过错,扫除懊悔可怕的情绪。初中生的年龄小,由于认知水平相对高中生低些,更需要强调行为训练,以便更进一步强化认知的体验。

  行为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一种是意志行为和非意志行为。意志行为是指既有明确目的,又需要人们加强意法去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才能完成的行为。如小明克服个人本能欲望,挡住多种诱惑不再“拿”了、非意志行为是指明确目的,但不需要人们加强意志克服任何困难而能完成的行为。如家庭从小培养孩子要文明礼貌,习惯成自然的行为。行为还可以分为本能行为和习惯行为。本能行为是先天的,主要有吃喝生存本能、防御本能、性本能等三大本能。习惯行为是后天的,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逐步养成的。小明从住校犯错至走读训练到学习成绩提高,是后天学习良好的行为产生的,行为还可以分为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其行为主体分别是个人和群体。群体是若干个个体按目标、规范、意识、分工组成的一个组织。经过向小明同龄人调查,为什么有的孩子喜欢小拿小摸现象?那些像小明一样的独生子女,在家中爷爷、奶奶、父母都很宠爱,要什么给什么,家中的东西,只要喜欢,就能拿,而不与大人打招呼。久而久之,这些孩子花钱大手大脚。物欲膨胀,在宿舍拿同学200元钱也就不奇怪了,可学校是培养群体的地方,有着约束个体行为的校纪校规,个体在群体中就拿乱用就行不通了。

  3.情绪调控的ABC理论

  事件___信念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

  ActivityBeliefCase

  偷200元钱人格的塑造道德“我(他人痛苦)___没拿的念头
  现买“我”(不可以)____不拿
  动物“我”(本能吃、玩、享受)_____拿

  家长认为偷钱与被罚是因果关系,不服校方的措施,产生对抗怨恨情绪。若孩子从错误的核心信念“动物我”转变到积极的“道德我”,这种正确核心信念形成的情绪、行为容易随着改变,所以在道德、法纪教育中,孩子的核心信念的转变是十分重要的。道德品质形成,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注意孩子动机、情绪、认知意志的心理因素的变化,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这种自我教育途径,来健全孩子的良好人格是非常有趣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作者: 佚名 2004-4-1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