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药品天地药师专刊

饮片“不道地”影响汤剂疗效——一位中药师的思考(上)

来源:《中国医药报》
摘要:很显然,是“道地饮片”。要让患者尽快地解除病痛,只有保证患者把剂量准确的“道地饮片”正确地煎服,方能发挥治疗效果。因此,无论是声名远播的老中医师和中药师,还是正在医道中苦苦追求的年轻中医师和中药师,以及正在受病魔缠绕的患者都渴望配方的饮片是道地的。▲现状堪忧随着中药饮片市场逐渐扩大,过去以采集野生......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医数千年来拿什么武器防治疾病?很显然,是“道地饮片”。要让患者尽快地解除病痛,只有保证患者把剂量准确的“道地饮片”正确地煎服,方能发挥治疗效果。因此,无论是声名远播的老中医师和中药师,还是正在医道中苦苦追求的年轻中医师和中药师,以及正在受病魔缠绕的患者都渴望配方的饮片是道地的。
  ▲现状堪忧
  随着中药饮片市场逐渐扩大,过去以采集野生药材为主的生产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目前,常用的大宗类药材约80%以上来自于家种,许多原产地的野生药材通过广大科研人员和药农的共同努力使家种技术取得了成功,但不能否认的是,一部分家种药材在产量和质量等方面难尽如人意。
  如小柴胡汤是中医用于和解少阳的名方之一,治疗伤寒少阳证表现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目眩等症,只要是辨证恰当,就必然具有“立竿见影”的疗效。然而某些医院药房、药店调剂的诸如小柴胡汤处方类的饮片品质令人堪忧,柴胡饮片中的芦头和地上部分占去了50%,黄芩色泽发绿,甘草断面呈淡白色,而无疏松的“菊花纹”,半夏则是犁头尖属植物水半夏或犁头尖的块茎切片,党参、大枣带着一股浓浓的酸腐味。
  笔者对某县的近百家医院药房、药店调查发现,没有一家曾经采购配方过“法半夏”,而配方的甘草近几年则全是生长年限不足,光照欠足或分等加工后的“下脚料”。当地是黄芪、党参、柴胡等药材的主产区,但用于配方的饮片却全是“等外品”,优质的一、二等品全部运到了外地。小柴胡汤的配方现状只是众多方剂之一。基层医院药房、药店销售的饮片“不道地”现状,正在“腐蚀”中药汤剂的疗效。
  ▲“不道地”之源
  笔者认为,导致饮片“不道地”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生产因素。“农业结构调整”、“压粮扩经”等一些地方性政策,使中药材种植成为繁荣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某些基地就是“南移北挪”,设置缺乏科学规划。不适宜的土壤气候等滋生的诸多“不道地”药材进人流通领域,如配方常见的劣质甘草就是因为种植于阴坡土壤中,光照不充分及生长年限不够而造成的。
  抢购因素。药材的滥采滥挖导致饮片“不道地”。野生药材资源日趋衰少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农村抢购中药材之风也是愈刮愈烈,某些药贩经营动机不纯,只是为了牟取厚利,不管药材质量,他们心目中:“当季是药,过季还是药”,见到有利可图之品,便是“守株待兔”,直至一扫而光。一些农贸市场收购野生甘草者,一年四季收个不停,不给野生甘草的繁衍一点喘息的机会。“三月茵陈四月蒿”,可药贩在收购茵陈时,一直收到四五月,然后将其切短混杂于中,这些产于道地产区的茵陈,最终还是变成了“不道地”的药材。
  加工贮藏因素。产地加工与贮藏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关键所在。近些年来,一些本产于道地产区的药材,由于药农急于得钱,药贩急于得药,而将产地加工时优良的传统环节省略。该阴干的暴晒,该“蒸晒”的“生晒”,该“发汗”的“不发汗”。众所周知,大多数药材在采收时要经过产地的挑选、洗刷、蒸烫、干燥等传统初加工,而现今的药材产区每至收获季节,药贩便在田间地头与药农直接进行鲜品交易,药贩将收购的鲜品或半干品堆积庭院任凭风吹雨淋、暴晒霉烂、蝇爬鼠咬,等待买卖时机成熟后,甲地药材运到乙地方才加工,失去了道地产区传统加工方式,再加之鲜品或半干品难以贮存,就使得药材不再道地,甚至药导致材发霉、走油、变色严重。此外,《药典》对饮片厚度均有一定的标准要求,如白芍应切1~2.5毫米的厚度,而配方的白芍片有些厚度达5、6毫米,此外头片、翘片、连须片等也存在这个问题,一些医院药房、药店用于配方的这些不道地药材,带来了先溶后溶、易溶难溶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汤剂得味失气或得气失味,打乱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影响了中药汤剂疗效的有效发挥。
   (王润芳)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