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药品天地家庭药箱辨药识药

薯蓣史话

来源:中医药文化
摘要:薯蓣即山药,又叫薯药、诸薯、山芋、延草、延章、玉延、大薯等,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块茎,能补虚、益智、延年、疗疾。薯蓣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山海经》中就提到,景山,北望少泽,其草多薯蓣。据史料记载,自公元前734年薯蓣作为贡品进献周王室起,至清朝末年,一直作为进献......

点击显示 收起

  薯蓣即山药,又叫薯药、诸薯、山芋、延草、延章、玉延、大薯等,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块茎,能补虚、益智、延年、疗疾。

  薯蓣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山海经》中就提到,“景山,北望少泽,其草多薯蓣”。早在周朝时期(约公元前ll世纪)已有种植。据史料记载,自公元前734年薯蓣作为贡品进献周王室起,至清朝末年,一直作为进献历代王朝之品,被誉为“国药之宝”。考古发现敦煌石窟中即有应用薯蓣的记载。汉代张仲景的医著《伤寒杂病论》列有薯蓣丸,以之命名,可见在方中的重要。

  关于薯蓣的作用及用法,《本草衍义》中提到,山药入药,其法,冬月以布裹手,用竹刀子剐去皮,于屋檐下风径处,盛竹筛中,不得见日色。一夕干五分,俟全干收之,惟风紧则干速。《别录》中提到,主头面游风,风头(一作‘头风’)眼眩,下气,止腰痛,治虚劳赢瘦,充五脏,除烦热,强阴。《药性论》中提到,补五劳七伤,去冷风,止腰痛,镇心神,补心气不足,患人体虚赢,加而用之。《日华子本草》中提到,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主泄精健忘。《普济方》中提到,治心腹虚膨,手足厥冷,或饮过苦涩凉剂,晨朝未食先呕,或闻食即吐,不思饮食,此乃脾胃虚弱:山药一味,劁如小豆大,一半炒热,一半生用,为末,米饮调下。《本草正义》中提到,薯蓣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第其气轻性缓,非堪专任,故补脾肺必主参、术,补肾水必君茱、地,涩带浊须破故同研,固遗泄仗菟丝相济。诸丸固本丸药,亦宜捣末为糊。总之性味柔弱,但可用力佐使。

  在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321-379)的草本《山药帖》中已有了字词,后来唐代诗人韦应物(737-786)也有“山药寒始华”的诗和文学家韩愈(768-824)“山药煮可掘”的词。南宋陆游的诗句“久绿多病疏云液,近为长斋煮玉延”,描写的也是薯蓣。

  关于薯蓣的轶文趣事亦数不胜数。薯蓣在历史上就是作为滋养健身的上品对待的,有一则关于薯蓣能使人滋养强壮的轶文就很能反映出来。古时有一败军被围困在大山之中,围困的士兵也不敢冒进,只好围而不打,等待山中粮食耗尽,出来投降。结果,几十天过去了,并未见败军出来投降,他们认为被围士兵已全部饿死,便放松了戒备。突然,一天山中喊声四起,被困士兵个个生龙活虎,劲头十足,冲杀出来,杀得围困的军队一败涂地。原来这些被困的士兵在粮草将要耗尽之时,及时请教了当地老农,挖吃山中野薯蓣,不但没有饿死,反而筋骨强健,精力倍增,动作轻捷,并突出重围,一举获胜。尽管这则故事难以考据,但历史上的薯蓣粥,薯蓣丸,薯蓣饼等,确实证明山药的强身健体补虚抗衰的作用。据传说,这些突出重围的士兵为记念这种食物,就给这种植物取名为“山遇”。后来发现它有治病作用,就把“山遇”改成“山药”。

  在《西厢记》中也记载着一个故事。永和初年,有一采药人,来到衡山,道迷粮尽,只好到一崖下休息。忽见一老翁,看上去好像四五十岁那么年轻,对着石壁作书。采药人告之以饥,老者给他食物,乃薯蓣;并指教出山的路途。六日到家,还不知饥。方知为食物之奇工。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