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药品天地专业药学实验技术色谱技术色谱论文

高效液相色谱与荧光法测定细菌染色体碱基组成的比较

来源:中国色谱网
摘要:摘要目的比较连续荧光检测法(荧光法)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细菌染色体鸟嘌呤、胞嘧啶百分比(GC%)的稳定性、准确性和适应性。方法应用双股DNA结合染料(SYBRGreen1)和能够快速升降温度的连续荧光检测仪,测定9株细菌染色体的变性温度℃值,并根据相应的公式算出GC%。以HPLC法直接检测细菌......

点击显示 收起

    摘 要 目的 比较连续荧光检测法(荧光法)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细菌染色体鸟嘌呤、胞嘧啶百分比(GC%)的稳定性、 准确性和适应性。方法 应用双股DNA结合染料(SYBR Green 1)和能够快速升降温度的连续荧光检测仪,测定9株细菌染色体的变性温度℃值,并根据相应的公式算出GC%; 以HPLC法直接检测细菌染色体的GC%。结果 DNA纯度对荧光法测得的GC%结果无显著影响,但影响HPLC的测定结果,荧光法3次检测获得的9株细菌GC%有4株略高于文献值,而HPLC法测得的结果与文献值完全相符;用荧光法测得的标准差,7/9的菌株高于HPLC法。结论 荧光法检测细菌染色体GC%具有简便、快速且不受DNA纯度影响等优点,适用于临床微生物的快速诊断。HPLC法在DNA高度纯化的基础上测得的GC%准确、可靠、结果稳定,适于细菌分类研究,然而限于对标本纯度的要求及操作的复杂性,难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细菌染色;高效液相色谱;连续荧光检测仪

  细菌染色体鸟嘌呤、胞嘧啶百分比(GC%)是判断细菌相似度和作为细菌分类的重要指标之一。GC%可用在DNA变性过程中于波长260 nm下测得的变性温度℃值(Tm)代入相应的公式算出。密度梯度离心也是人们常用的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的日益广泛,除需要准确地测定GC%,以进行细菌的分类研究外,更需要简便快速地GC%检测法,直接用于临床分离菌种的快速初步分类,或为设计聚合酶链反应(PCR)引物用于临床未知菌鉴定提供方便。本研究应用连续荧光检测法(荧光法)建立一种快速、简便测定GC%的方法,并对其稳定性、准确性和适应性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进行了比较。

材料与方法

  一、 材料
  1.菌株来源:9株细菌,包括嗜血流感杆菌(NCTC 8143)、嗜肺军团菌(ATCC 33152)、伤寒沙门菌(ATCC 19430)、绿脓假单胞菌(ATCC 10145)、粪产碱杆菌(ATCC 8750)、结核菌(ATCC 27294)、堪萨斯分枝杆菌(ATCC 12478)、大肠埃希菌(ATCC 11775、K1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12600),均获自日本岐阜大学医学部微生物学教室。其中绿脓假单胞菌(ATCC 10145)、大肠埃希菌(ATCC 11775)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12600)分别代表高、中、低GC%含量菌株,用作建立荧光法的参考菌株;HPLC法的参考菌株选用大肠埃希菌、K12。
  2.试剂:双股DNA结合染料(SYBR Green1)为美国Eugene,Oregon产品;核糖核酸酶A及核糖核酸酶T1购自日本TaKara生物技术公司。碱性磷酸酶、磷酸二氢铵和乙腈为日本和光制药公司产品。
  3.仪器:连续荧光检测仪为美国Idaho Technology公司产品;高效液相色谱仪为日本产品。
  二、方法
  1.细菌染色体DNA的分离:参见文献[1],取2 g左右(湿重)经适宜培养基培养的细菌,悬浮于9 ml pH8.0、5 mmol/L EDTA溶液中(革兰阳性菌需另加最终浓度为1 mg/ml的溶菌酶),加1 ml 20%十二烷基磺酸钠溶液并置55℃温育30 min。此悬液再与10 ml酚-氯仿-异戊醇混合液(25:24:1)混匀,并置振荡器强力振摇20 min,15 000× g离心10 min后,取上清液于另一洁净试管,加入2倍体积的乙醇,并用玻棒提取DNA。再悬浮DNA于无菌双蒸水,-20℃保存。用于HPLC测定的DNA,则再经大剂量核糖核酸酶A和核糖核酸酶T1(终浓度分别为400 U/ml和100 U/ml)进一步纯化备用[2,3]
  2.荧光检测法:1 μl不同浓度的细菌染色体DNA与1 μl稀释SYBR Green 1(1∶4 000)和8 μl1/10 SSC(1/1 SSC: 0.15 mol/L NaCl, 0.015 mol/L枸橼酸钠)混合,加入毛细离心管,10 000 r/min,离心1~2 s,将毛细管置荧光检测仪的样品检测孔中,以0.1℃/s的速度升高温度达98℃且持续30 s。荧光检测仪自动记录DNA变性过程中结合的SYBR Green 1量,描绘出变性曲线和Tm峰,并自动换算出Tm值。按下列公式计算GC%。
  GC%x= GC%r-8.567(Tmx-Tmr)+0.066(Tmx2-Tmr2), x=待测菌株;r=参考菌株。
  3.HPLC法:10 μl(含10 μg)纯化的DNA,加热变性后,加入2 U/ml的核酸酶P1(溶于pH 5.3、含2 mmol/L硫酸锌的40 mmol/L醋酸缓冲液中)10 μl,56℃放置 60 min,加入2.4 U/ml的碱性磷酸酶(溶解于pH8.3、0.1 mol/L Tris-HCl缓冲液)10 μl,37℃放置30 min。注射5~10 μl样品于HPLC加样孔中。设定20 min测定,自动算出GC%[4,5]。HPLC的测定条件为:逆相分配 (5C18),10~15 cm;移动相为0.2 mol/L磷酸二氢铵∶乙腈(20∶1);选用紫外分光检出器(270 nm),送液速度为1~1.5 ml/min。

结果

  1.荧光法的建立及其影响因素:该法受DNA量、SYBR Green 1和SSC缓冲液浓度的影响。在建立荧光法的过程中,我们分别选用最终量为0.05~0.2 μg(50~200 μg/ml,10 μl)的DNA,4 000倍稀释的SYBR Green 1和1/10~2倍 SSC。结果显示,高浓度DNA(100 ng/ml以上)和SSC不利于Tm峰值的形成,其最适浓度分别为50 μg/ml和1/10 SSC;若选用1~2倍 SSC则测得的Tm峰值极低,不易测量其Tm值。尽管在1/2 SSC浓度下,可获得明显的Tm峰值,但峰高仍明显低于1/10 SSC浓度时。此外,随着SSC浓度的增加,双股DNA结合SYBR Green 1的能力减弱,而Tm值增加,影响GC%检测的准确性。在上述确定的最适DNA量与SSC浓度下,分别代表低、中、高GC%含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12600)、大肠埃希菌(ATCC 11775)和绿脓假单胞菌(ATCC 10145)经连续荧光仪检测后,均显示标准的S形热变性曲线。SYBR Green 1则以较高浓度为宜(1∶4 000),只有在较高浓度SYBR Green 1条件下,才有可能检测到具有高GC%菌株的Tm值(表1)。

表1 双股DNA结合染料浓度对荧光法检测Tm值
的影响(X±s)

菌株 Tm值(℃)
双股DNA结合染料浓度(稀释倍数)
4 000 8 000 10 000 20 000
绿脓假单胞菌
ATCC10145
92.0±
0.15
91.0±
0.22
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12600
79.1±
1.12
77.5±
0.66
76.0±
0.62
大肠埃希菌
ATCC11775
86.3±
0.56
85.5±
0.44
85.0±
0.41

  注:4 000、8 000、10 000、20 000表示双股DNA结合染料稀释倍数  在1/10 SSC浓度条件下测得的3次试验结果平均值,其DNA浓度为50 μg/ml,…:示Tm值(℃)不能被检测,未取得数据

  2.两种方法结果的稳定性比较:以9株分别代表高、中、低GC%含量的细菌(表2)为检材,比较两种方法测得的平均GC%值,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中HPLC法测得的结果与已发表的GC%值完全相符,3次测得的标准差明显低于荧光法。用荧光法检测的9株细菌GC%有4株略高于文献值。比较用两种方法检测同一菌株的结果时发现,荧光法测得的标准差(7/9)高于HPLC法,尤其是高GC%含量的菌株(表2)。

表2 两种方法测得的GC%与文献值的比较(X±s)

菌株 荧光法(s)
Tm(℃)
GC%
荧光法 HPLC 文献值
金黄色葡萄球菌a
ATCC12600
78.5±
1.00
35.1±
1.07
53.5±
0.01
33~36
嗜血流感杆菌a
NCTC8143
81.3±
1.19
40.6±
0.45
39.5±
0.80
38~41
嗜肺军团菌a
ATCC33152
81.2±
0.42
40.4±
0.76
38.5±
0.10
39~43
大肠埃希菌b
ATCC11775
85.3±
0.40
50.5 51.6±
0.20
50.50
伤寒沙门菌b
ATCC19430
87.8±
0.47
57.4±
1.33
51.6±
0.06
50~53
绿脓假单胞菌c
ATCC10145
91.8±
0.15
70.8±
1.40
66.4±
0.10
66.80
粪产碱杆菌c
ATCC8750
89.7±
0.52
63.5±
1.28
56.8±
0.01
56~59
结核菌c
ATCC27294
90.4±
0.43
65.9±
1.29
65.5±
0.18
62~70
堪萨斯分枝杆菌c
ATCC12478
90.7±
0.25
67.0±
0.93
66.3±
0.18
62~70

  *均为3次试验结果平均值;a、b、c分别代表低、中、高GC%菌株

  3.DNA的纯度对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影响:按常规方法提取与纯化的细菌染色体DNA,不宜直接用HPLC检测其GC%。标本中残留的RNA等明显影响GC%测定的准确性,必须用大量的核糖核酸酶A和核糖核酸酶T1进一步处理。否则, 较多的杂峰将影响碱基峰的形成而使GC%的计算出现误差。有无两种酶处理,荧光法测得的Tm值和计算出的GC%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HPLC法则差异有明显意义(P<0.01)(表3 )。

表3 细菌DNA纯度对GC%测定的影响(X±s)

菌株 GC%
〗荧光法* HPLC法
酶处理前 酶处理后 酶处理前 酶处理后
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12600
34.0±
1.02
33.4±
0.92
38.7±
0.71
33.5±
0.01
绿脓假单胞菌
ATCC10145
67.1±
0.85
66.8±
1.01
66.4±
0.10
66.4±
0.10
伤寒沙门菌
ATCC19430
57.4±
2.60
56.2±
0.66
54.0±
5.01
51.6±
0.06
嗜血流感杆菌
NCTC8143
40.6±
0.63
38.0 ±
1.34
41.1±
0.40
39.5±
0.40
大肠埃希菌
ATCC11775
50. 5 50. 5 53.9±
4.02
51.6±
0.20

  注:表中数值为3次试验结果的平均值;处理前后,指经核糖核酸酶T1处理

  4.结果的准确性及方法的适用性:以测得染色体DNA全部序列的菌株为标准,与两种方法测得的GC%比较。结果显示,HPLC法的准确性高于荧光法(表2 )。

讨论

  荧光法是应用微量多样品连续荧光检测仪的一种方法,其快速地调节和控制温度的特点,加之特异性SYBR Green 1的问世,使得连续荧光检测快速PCR法应运而生,并显示良好的应用前景[6-8]。GC%是细菌分类与鉴定的重要指标,其检测方法已有众多研究报道,其中快速、准确的方法当数HPLC。本试验在应用荧光法建立细菌染色体GC%测定方法的基础上,检测了分别代表低、中、高GC%含量的9株细菌,并与HPLC法进行了比较。探讨了SSC和SYBR Green 1浓度与Tm值的关系。为荧光法的推广应用积累了资料。试验结果表明,SSC浓度影响双股DNA与SYBR Green 1的结合,其浓度与双股DNA结合的SYBR Green 1量成反比,且高浓度SSC不利于变性过程中形成的单股DNA与已结合的SYBR Green 1解离,干扰Tm峰值的形成和增高Tm值。
  SYBR Green 1可特异性地结合双股DNA[9],而相同浓度,不同GC%含量的双股DNA结合此染料的能力各异。我们的结果表明,高GC%菌株的DNA这种结合力强于低GC%菌株。所以在用荧光法检测细菌染色体DNA GC%时,要选用较高浓度的染料以满足高GC%菌株的需要。推测SYBR Green 1与双股DNA结合的部位可能是GC或GC相关结构。
  HPLC法检测GC%的最大优点是结果稳定可靠,但必要的前提是DNA必须高度纯化,否则将明显影响试验结果。此外,利用HPLC测定每一菌株染色体DNA GC%至少需要20 min,而荧光法一次可同时检测24株细菌,每次检测仅需5 min,且DNA标本无需特殊处理,不受残留RNA的影响。由此可见,HPLC法因其结果准确可靠,在细菌分类研究方面的应用优于荧光法;但由于荧光法简便、快速,故可优先考虑用于临床细菌学鉴定,同时可为PCR所需引物的设计及时提供受检菌株的GC%值,便于引物设计。目前,连续荧光检测仪已初步应用于临床病原的快速PCR诊断。GC%测定方法的建立,将进一步推进荧光法的临床应用范围,为临床检验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方便。

作者单位:许化溪(212001 江苏省镇江医学院检验医学系)
王胜军(212001 江苏省镇江医学院检验医学系)
黄锡全(212001 江苏省镇江医学院检验医学系)
刘恭植(212001 江苏省镇江医学院检验医学系)
李娜(日本岐阜大学医学部微生物学教室)
江崎孝行(日本岐阜大学医学部微生物学教室)

参考文献

 1,Adnan S, Li N, Miura H, et al. Covalently immobilized DNA plate for luminometric DNA-DNA hybridization to identify viridans Streptococci in under 2 hours. FEMS Microbiol Lett, 1993, 106:139-142.
 2,Ezaki T, Saidi SM, Liu SL, et al. Rapid procedure to determine the DNA base composition from small amounts of Gram-positive bacteria. FEMS Microbiol Lett, 1990,67:127-131.
 3,唐志毅,肖路延,罗玲,等. 一种新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选择性测定尿羟脯氨酸.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9,22:210.
 4,Hou XG, Kawamura Y, Sultana F,et al. Genetic identification of members of the genus Corynebacterium at genus and species levels with 16s rDNA-targeted probes. Microbiol Immunol, 1997,41:453-460.
 5,Kawamura Y, Hou XG, Sultana F, et al. Transfer of Streptococcus adjacens and Streptococcus defectivus to Abiotrophia gen.nov. as Abiotrophia adiacens comb.nov. and Abiotrophia defectiva comb.nov., respectively. Int J syst Bacteriol, 1995,45:798-803.
 6,Desilva D, Reiser A, Herrmann M, et al. Rapid genotyping and quantification on the Light Cycler with hybridization probes. Roche Mol Biochem, 1998, 2:12-16.
 7,Ririe KM, Rasmussen RP, Wittwer CT,et al.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by analysis of DNA melting curves during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al Biochem, 1997,245:154-160.
 8,Wittwer CT, Herrmann M, Moss A, et al. Continuous fluorescence monitoring of rapid cycle DNA amplification. Bio Techniques, 1997,22:130-138.
 9,Miller SE, Taillon MP, Kwok PY. Cost-effective staining of DNA with SYBR Green in preparative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Bio Techniques, 1999,27:34-36.

作者: 许化溪王胜军黄锡全李娜江崎孝行刘恭植 2007-5-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