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药品天地专业药学制药工艺与技术

甘肃省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来源:www.pharmgarden.com
摘要:甘肃省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数千年来为我们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面对我国即将加入WTO给医药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积极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刻不容缓。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研制、开发现代中药,实现能用现代科学技术阐明其药......

点击显示 收起

甘肃省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数千年来为我们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面对我国即将加入WTO给医药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积极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刻不容缓。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研制、开发现代中药,实现能用现代科学技术阐明其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能进行大规模生产,并能为国际市场接受、有国际竞争力的中药制剂,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 随着生命科学和现代制药技术的发展,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甘肃省中药现代化研究和产业化开发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在迈入二十一世纪的关键时刻,省委、省政府已把医药基地建设列为西部大开发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任务之一。为适应全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必须加强对全省中药现代化工作的统筹和指导,组织调动产学研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研究、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中药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我省中药现代化进程,使中药产业成为我省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一、形势 1.疾病谱和医疗模式的转变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疾病谱已悄然发生改变,医疗模式已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各种替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回归自然的呼声越来越高,传统医药倍受青睐,为中药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2.中药产业将成为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朝阳产业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显著成绩,中药正在被世界各国逐步接受。目前,世界上约有124个国家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特别是中医药在亚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逐步放宽对中医药的限制,中药作为治疗药物有望进入国际市场。全世界天然药物(含保健品化妆品)贸易总额已达400多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35%。国际市场对中草药和中草药制品的需求在迅速增大,中药产业将成为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朝阳产业。 3.国内外中药现代化形势逼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即将加入WTO,我国医药市场融入国际医药大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加剧,国内外医药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家已明确提出要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中药产业在“十五”期间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广东、吉林、四川等中药大省在中药现代化研究和产业化开发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中药产业已在当地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宁夏、新疆等西北省区也已组织力量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开发方面抢先一步,形势逼人。 4.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发展甘肃特色医药产业 甘肃医药产业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建立了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体系,但总体水平仍然很低,1998年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医药工业的0.53%,居全国26位,占全省工业的0.84%。甘肃省作为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医药经济,促进甘肃医药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和优化,提高医药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把甘肃医药产业发展成为高技术、高产出、民族化、外向型的大产业。 二、现状 1.中药资源丰富, 生药生产规模大;栽培技术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 甘肃省现有中药材资源种类达1527种,其中药用植物1270种,药用动物214种,药用矿物43种。常年栽培的药材达40余种。近年来全省中草药栽培面积4-6万公顷,年产量6-9万吨,年产值3-4亿元。分布面积较大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200余种,人工栽培面积较大的药材有20多种。驰名中外的甘肃道地中草药有当归、党参、黄芪、红芪、大黄、甘草、羌活、秦艽等。其中当归种植面积1.2万公顷,年产量2800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 党参、黄芪(含红芪)、大黄等种植面积和年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目前,甘肃大宗道地药材生产上普遍使用古老的农家品种,栽培技术原始落后,道地产区栽培品种混乱退化现象普遍,品种选育工作滞后,优良品种缺乏,影响了中药材的质量及经济效益。药材产地加工、包装、饮片生产等初加工技术十分粗放,保质储藏技术的改进工作十分迫切。 2.中药企业初具规模,具备一定生产能力;品牌特色不突出,产业优势尚未形成 甘肃有中药及中西药兼制的生产企业30家,中成药年生产规模4500吨;有饮片等粗加工企业300余家,年加工能力27000吨以上。中成药年工业总产值6亿元,占甘肃医药总产值的50%。在中药加工及制药企业中,佛慈集团、神龙药业股份公司、奇正公司等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但大部分企业存在规模小、品牌散乱、市场开拓不力、产品研发滞后等制约因素。全省中药现代化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主要表现为规模小、效益低、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生产工艺和设备相对落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全省中药制药企业中剂型通过GMP认证的企业仅2户。 3.科技队伍实力较强,科技开发潜力较大;经费不足力量分散,研发体系亟待建设 甘肃拥有一支较高水平的中药科技队伍,中药的学科建设已初具规模。目前从事中药研究开发的院校和科研机构有兰州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甘南州藏医药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等,有制药企业附属的中药研发机构多所,在各省级、地级医院内均设有相应的制剂研究机构。从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到新药研制都拥有一定数量的科技人员和相应的仪器设备,全省中药研究开发具有一定的基础,开发潜力大。甘肃近年来对新药开发的力度呈下降趋势,自1985年至今申报中药新药和中药保健药共69个,其中批准生产37个。1999、2000年申报中药新药各2个。这种新药开发现状与药材生产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不仅远远落后于中药开发先进省份,而且落后于中药新药开发条件较差的其他省区(如青海省 1999年申报新药12个)。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是作为新药开发主体的医药企业对新产品的开发和已有产品的二次开发力度不大,自身研发力量较弱;二是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重研究,轻转化;三是基础设备落后,研发资金不足;四是研究开发力量分散,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三、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创新、产业化”的科技方针,结合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行动计划和全省医药基地建设的总体部署,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西部开发为契机,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资源重组、抓大扶强、技术创新、规范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营造发展环境,加速我省中药产业国际化、现代化进程,培育中药产业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2.基本原则 (1)培育品牌,开拓市场。基地建设、药材生产、研究开发,要着力于培育优势品牌。对开发潜力大、经济效益好、投资回报快的甘肃特有中药材和中药制剂,要给予重点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科技、企业和基地联动效应,开拓市场,争创名牌,大力培育以名牌产品为核心的龙头企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以此为突破口,提高我省中药产业市场占有份额。 (2)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利用甘肃地处高原、气候凉爽、光照充足、干旱少雨、虫少病轻的中药材种植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高寒阴湿地区和陇南山区的喜湿喜凉的高原特色药材、河西风沙和盐碱地区的耐盐抗碱、耐寒抗旱的沙生植物药材和中东部半干旱地区的抗旱喜光旱生药材,特别注重541种纯藏药资源的挖掘开发。发挥我省中药制药企业在国内外的良好市场信誉和已经形成的藏药研究开发优势,大力加强甘肃特有、疗效显著、市场巨大的传统产品二次开发和新产品研发,突出特色,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以优取胜、以特取胜。 (3)加强创新,注重效益。将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作为实现高效益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协调,优化技术、人才、物资等资源重组,避免重复分散,提高效率。组织力量,加强药材种植、成药二次开发和新药研发的技术创新工作,积极开展基因工程、指纹图谱、纳米技术等前沿性技术的引进消化和研究与应用。 (4)实施规范,面向国际。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是中药产业走向世界的基础和关键,目前国家已逐步完善和颁布了相关标准规范。我省在中药产业现代化开发过程中,应严格执行GAP(药材生产管理规范)、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临床前试验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试验规范)和GSP(药品经营管理规范)等国家标准,从中药材育种栽培、中药饮片的加工、中成药产品的生产等各个层面建设中药现代评价体系,使之系统化,确保我省中药产品的质量与国际接轨。 (5)长短兼顾,持续发展。对大宗栽种资源丰富的道地中草药和已具有生产开发潜力的名优特中成药优先发展,在短期内构建产业;对因栽种措施、种植规模、炮制技术、开发水平等制约而一时达不到产业化开发的道地中草药或中成药,长远规划,组织精干的科技队伍进行联合科技攻关,积极寻求开发途径;对资源短缺,驯化困难,濒临灭绝的中草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抢救性研究,提出保护措施;在中药生产、加工、开发过程中,充分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在中药材种植、采集等方面严防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发生,积极响应西部大开发环境建设战略,将中药材栽培与退耕还林还草相密切结合,使中药产业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四、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多学科、产学研、加工种植结合,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优势道地药材开发、名牌成药二次开发、新药(保健品和化妆品)研制开发为重点,以实施“13510工程”为主线,循序渐进,规模发展,初步形成研究、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中药产业化体系。 “十五”期间,组建一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个医药科技园区,一个国家级中药科技产业基地;重点开发应用三大技术(指纹图谱、基因、超细粉碎),建立陇南、中部、河西三个省级区域化中药材生产基地;建立五个重点实验室(栽培育种、质量标准、药理学、制剂与工艺、中药化学),五个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五个产地饮片加工基地,培育五个上市企业;开发十个新产品(二次开发),培育十个上亿元单品种。实现我省中药产业销售收入30-50亿元,利税10-20亿元,出口创汇1-2亿美元。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中药产业对全省GDP的贡献率,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增加城镇就业机会。 ㈠构筑甘肃省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 重组我省现有科技力量,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汇集各方优势,建立1个具有企业化运行机制的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甘肃省中药材栽培育种重点实验室、中药质量标准与控制重点实验室、药理毒理重点实验室、中药制剂与生产工艺重点实验室、中药化学重点实验室等5个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机制,逐步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与开发体系。 ㈡加快甘肃省中药制药企业现代化建设 以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基础,组建1个集研究开发、 中试孵化功能并符合GMP标准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作为我省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开发的核心,带动全省中医药企业快速发展,促使我省中药产业升级转型,实现中药产业技术现代化、工艺工程化、质量标准化、产品规模化、市场国际化。“十五”期间争取建立5个企业工程技术中心,5个中药生产饮片基地,培育出5个以民族医药为主体、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上市中医药产业集团,开发10个新产品(二次开发),培育10个科技含量高,年销售过亿元的优势中药精品。 ㈢建立甘肃省中药材种植基地及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体系 在加强研究无公害和稳定有效成分栽培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规范化、规模化的原则,在我省大宗药材主产区,建立3个符合GAP要求的大型省级中药材生产基地,同时建立30个具有特色优势的高标准中药材示范种植园,依托示范种植园进行品种选育、农药和重金属残留控制、野生资源驯化开发、病虫害控制等新技术研究和引导示范。 ㈣组建甘肃省中药现代化配套服务体系 建立甘肃省中医药信息网络中心、中医药人才交流培训中心等配套服务机构,为我省中药现代化提供全方位服务。 五、重点工作与项目设置 (一)甘肃省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建设 1.主要内容 (1)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开展良种选育、中药材质量标准及中药饮片加工技术的系统研究,为甘肃省优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开展甘肃道地中药材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中药剂型与工艺现代化、系统化研究等,重点开展甘肃道地中药材的新药研究和已有产品的二次开发研究。 (2)建立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以甘肃省现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组建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股份制科技型企业,由政府协调建立风险基金作为工程技术中心启动资金,研究人员实行聘用制,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工程技术中心根据市场需求和甘肃特色,进行产品开发,有关生产经营企业从工艺和市场等方面对研究开发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和资金支持,并积极进行生产经营的准备工作,缩短药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上市的周期,最大限度的获取效益。逐步形成一个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机制和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运行模式。 (3)建设甘肃省中药综合研究开发体系 “十五”期间,逐步改造或组建符合国家GLP要求的中药质量标准研究重点实验室、中药材栽培育种重点实验室、中药药理学研究暨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药物制剂与工艺研究重点实验室,中药化学研究重点实验室各一个。 2.项目设置 (1)道地优质中药材品种选育 以甘肃省栽培育种重点实验室为主,开展当归、党参、大黄、黄芪(红芪)、甘草、麻黄、羌活、秦艽、柴胡、冬花、板蓝根、黄连、半夏等甘肃省大宗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主要选育目标是抗病、优质、高产。 ——甘肃省中药材栽培育种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甘肃省农业大学、甘肃省中医学院)。 ——对常用大宗中药材种质资源进行系统的收集。 ——对所收集的种质进行评价整理,筛选优良品种。 ——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培育中药材优良品种。 ——我省特有濒危野生中药材育种及人工栽培研究。 (2)道地优质中药材品种及名优中药品种质量标准的研究 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出符合中药特点和国际国内规范的中药材及中成药质量控制标准,如含量测定、指纹图谱、重金属及农药残留质量标准等,奠定我省中药材及中成药的国际国内市场基础。 ——中药质量标准研究重点实验室(省药检所、省医科院、兰州医学院、兰州大学)。 ——常用大宗中药材质量检测方法标准规范的研究和建立 ——选择10种道地药材进行质量标准研究,配合优良品种的选育、规范化栽培建立其相应对照品,力争成为国家标准品。 ——特有濒危野生中药材质量标准研究 ——名优中成药制剂质量控制标准研究 (3)中药药理学及安全性评价相关技术体系研究 ——建立符合GLP的省级中药药理学重点实验室(甘肃中医学院、兰州医学院、省医科院) ——研究中药安全性评价的特点 (4)中药剂型与工艺现代化研究 ——建立符合GLP的中药制剂及工艺研究重点实验室 (省医科院、甘肃中医学院、兰州医学院、省药检所) ——研究适合发挥中药药效的中药常用剂型及微囊、毫微囊、微球、脂质体、透皮给药系统等中药新剂型。 ——研制使用新辅料,重点是缓释和控释材料、快速崩解和速释材料、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等。 ——加强对超微粉碎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新吸附技术、膜分离和浓缩技术、喷雾和冷冻干燥技术等中成药生产工艺技术的应用开发。 ——加强新剂型、新工艺在中药二次开发中的研究与应用。 ——在甘肃实施和普及国家GLP标准,制订国家认可的中药实验研究规范。 (5)中药化学和有效成分研究 ——中药化学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兰州大学、兰州医学院、省医科院) ——开展甘肃道地药材的有效成分研究。 ——高新技术提取分离中药有效成分的工艺研究。 (二)中药制药企业现代化建设 1.主要内容 初步使大型企业集团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中型企业要组建和完善技术创新中心,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在新品种和二次开发方面有所突破,在新剂型、新设备、新工艺、新辅料的研究开发利用基础上,采用先进工艺和改善生产装备,使企业在生产技术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规模效益显著提高。 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主要产品和剂型取得GMP认证。 2.项目设置 (1)建立甘肃省医药科技产业园 充分发挥我省科研力量较强的优势,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制药企业,建立甘肃省医药科技产业园,作为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园区体现规模经营、结构重组、内引外联、企业孵化、技术创新、学术交流、人才培训等功能和作用。园区的建设与老企业的技术更新及搬迁建设、传统产业现代化改造、城市规划、环保建设等紧密结合。 (2)促成科技先导型产业的发展,增强竞争力 引导我省中药生产企业向科技型、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中药生产企业科技水平,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在5个优势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完善技术中心的配套建设,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发挥技术中心在企业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形成与产业化方面的有机结合。 ——鼓励企业加快“产学研”联合的步伐,以项目为纽带,联合进行技术攻关,解决重大技术难题。 ——鼓励企业通过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发展中药产业集团,力争5户以上成为上市企业。 (3)调整优化中药产业结构,开发、创立符合市场需要的名牌产品 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结合甘肃中药产业特点,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促进并鼓励实行战略性改组。通过实现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和优化,实施名牌战略,创出竞争力强具有甘肃形象的产品。 ——运用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通过各种形式的改组、改革、改造,使传统体制及旧的运营方式得到彻底改变,实施扶优抚强和大集团的改革发展战略,促使生产要素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大力发展重点产品,巩固扩大年销售上亿元的10个单品种和系列产品,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主要品种有:奇正消痛贴、贞芪扶正颗粒及胶囊、六味地黄丸、福康片、前列泰片、独一味片及胶囊、宫瘤宁片、洁白丸及胶囊等。 ——重点培育甘肃特色产品,发展以甘肃资源为基础的10-20个产品,以名优特新开拓市场、占有市场。主要产品有:苁蓉通便口服液、金参润喉合剂、还少丸、二益丸、陇马陆胃药片、冠心康颗粒、复方羊角颗粒剂、妇痛宁滴丸、植化药氢溴酸高乌甲素原料、片剂及注射剂等。 (4)提高中药生产企业技术水平,加快传统产业现代化步伐 中药生产技术现代化是甘肃中药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传统产业现代化步伐。通过技术改造,使我省中药企业的技术水平、装备水平在“十五”期间得到显著提高。 ——加强中药提取、分离、浓缩、造及地产中药材深加工产业化改造。 (5)加快新产品及二次开发产品的产业化进程 中药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促使生产企业建立以中药新品种为核心的发展方针,扶持具有相当经济规模和技术实力的企业,注重加快新产品的产业化进程,开辟大市场、争取高效益。积极将我省驰名的传统优势中成药进行二次开发,对其所用药材的质量、有效组分、制备工艺、质量标准、药效、药理、毒理、给药方式和剂量、剂型等进行深入研究,开发优质、安全、稳定的“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便”(储存、携带、服用方便)的新型中药。 ——目前力争获得新药证书及批准生产的品种有:葛根素葡萄糖输液、金百胶囊、虎梅止泻颗粒、康灵片、妇痛宁胶囊、盆腔炎康胶囊、宫膜康胶囊、仁青芒觉胶囊、二十五味松石胶囊、二十五味鬼臼胶囊、黑红胶囊、海桂愈疡胶囊、五味沙棘胶囊等。 ——重点开发(包括二次开发、中药保护)品种有:前列泰胶囊、VP-16胶囊、定复欣胶囊、六味地黄胶囊、杞菊地黄胶囊、高乌甲素控释制剂、还少丸、二益丸、苁蓉通便口服液等。 (6)加快中药饮片加工产业化进程 结合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选择批量大,品质优良的道地药材,在技术先进、工艺规范、质量可控的基础上建成5个现代化中药饮片生产基地,促进饮片向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生产优质精致饮片。 (三)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体系及规范化种植基地的建设 1.主要内容 加强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无公害绿色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是甘肃省中药产业化开发的关键措施之一。规范栽培和加工技术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关键环节,降低农药残毒和重金属对环境和药材的污染是保护生态环境和保证中药安全性的重要保证。“十五”期间建立3个省级优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联合省内外相关企业重点选择30个生态优势地区对大宗中药材建立优质种子种苗基地、开发产地加工新技术、加强野生中草药资源和濒危资源保护及人工栽种技术研究推广。 2.项目设置 在育种工作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标准和监控管理的方式。建立优良品种制种基地和优质种苗生产基地,以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建立大宗药材制种企业,实现中药种子种苗、药材产业化经营。 (1)中药材规范化栽培体系的建立 ——系统整理甘肃中药材栽培方面具有传统道地特色的传统技术。 ——在传统技术基础上对中药材栽培的关键性技术和环节(如土壤环境条件、气候、水质、采收期、肥料、病虫控制、储藏条件等)进行研究和改进。 ——建立中药材规范化栽培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 (2)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实施 ——解决中药材农药残留超标问题。 ——解决中药材重金属超标问题。 ——研制中药材专用化肥和有机栽培技术体系,解决药材的化肥污染问题。 ——开发设施栽培技术、中药材工厂化育苗技术、有效部位工厂化生产技术,基因工程应用。 (3)濒危野生药材家栽驯化技术开发 ——研究濒危野生中药材的生态生物学特性 ——根系或全草入药的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的人工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如秦艽、羌活、锁阳、肉苁蓉、麻黄、五加等名贵药材。 ——药用木本植物的保护与开发研究,如杜仲、黄柏、厚朴、五加、地骨皮(野生)、银杏等药材。 (4)产地加工技术及产业化开发 以现代化加工技术为依托,组织、鼓励各种形式的经济实体,参与开发建立现代化的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争取获得我省大宗中药材饮片加工批文,培育产业化加工集团。 ——根类药材干制技术开发。采用现代先进烘干技术,并根据药材采收后的化学变化规律,在干制过程中提高药材质量。 ——包装新技术研制开发。 ——饮片加工技术开发。在药材主产地建立有饮片生产许可证的饮片加工企业集团。 (四)中药现代化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 1.主要内容 建立甘肃省中医药信息网络中心、中医药人才交流培训中心等配套服务机构,为我省中药现代化提供全方位服务。培育规范中药材产地大型专业批发和交易市场。改善中医药教育和科研硬件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 2.项目设置 (1)建立甘肃省中医药信息网络中心。以优势中药集团为主体,依托甘肃省科技情报所、甘肃省医学情报所、甘肃中医学院、兰州医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大学、甘肃省药检所等单位,在兰州建立甘肃省中医药信息网络中心。与国家“中国中药信息网”密切合作,充分利用信息工程技术、电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建立甘肃省中药现代化数据库、中药优化设计系统、中药交易电子商务系统,并开发中药信息产品。 (2)建立甘肃省中医药人才交流培训中心。以甘肃省现有中药企业、大学、研究单位、医疗单位及管理部门的人才为基础,形成松散的中医药人才交流培训中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针对各项研究开发项目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稳定现有人才,引进国内外优秀技术人才,在科技攻关、技术引进、技术开发的实践中,综合发挥老中青科技工作者的协同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培训造就一批懂科学技术、了解市场、具有开拓创业精神、善于管理、德才兼备的企业人才,为甘肃省中药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六、运行机制与保证措施 1.运行机制 (1)政府宏观调控机制 政府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以加强宏观引导和科学规划为主,制定政策,创造良好环境,加强中药产业的投入力度,积极引导各方力量投身中药现代化战略实施进程中;鼓励提高中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水平,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相关部门采用现代高新生产技术;规范市场行为,保护中药研究单位和生产企业的技术权益,防止中药知识财富流失。 (2)科学技术推动机制 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我省中药产业的质量和效益,立足于我省中药现代化的实际,结合我省传统中药的优势,把营造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环境,提高科技发展能力,培养人才队伍,加快中药现代化的步伐作为发展我省中药产业的核心任务。“十五”期间必须大力加强生产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促进教学、科研和生产部门联合,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体系,构筑甘肃省中药现代化的科技联合舰队。 (3)龙头企业带动机制 为改变我省中药企业规模小、效益低、技术创新能力弱、生产工艺设备差、自动化水平低、经营管理手段落后的现状,“十五”期间必须落实抓大扶强政策,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破产、重组等形式,使生产要素进一步优化,形成一批集约化、规模化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保证中药现代化这一新型经济链和产业链的高效运转,带动我省中药产业快速发展。 (4)市场运营机制 在资金筹措、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等各方面均采用市场运营机制。紧密把握国民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市场的影响。注重宣传我省道地中药材,以甘肃特色产品占有市场、以现代营销手段开拓市场、以中药保健品和化妆品等相关产品扩大市场,以高新技术产品赢得市场。 2.保证措施 (1)成立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协调领导小组。为了加强对中药现代化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推动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建议成立由省委或省政府领导为组长,省级相关的部门、企事业单位分管领导组成的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审定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发展规划、重要政策和重大计划;审定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为中药现代化研究和产业化开发提供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组织、协调、调动全省各方面的力量,确保中药现代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2)建立完善中药现代化专家咨询体系,遴选省内科、工、贸、农、医、药等有关知名专家、技术人员组成甘肃省中药现代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对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发展方向、科技决策提供指导、咨询和建议;对甘肃省中药现代化重大项目进行可行性评议。 (3)切实加大全社会资金投入,构筑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资金为主体、吸收国内外各层面社会资金等多渠道资金投入体系。积极筹措中药现代化发展资金,加大制药企业上市融资的工作力度,解决中药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和市场开拓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利用政府资金建立中药现代化科技创新风险基金,支持二次开发和新药开发研制,为中药现代化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4)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力度,开展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进行高层次的往来与实质性合作,在中药课题研究、项目实施等方面,以委托开发、联合实施、合作研究、创办高新技术产业等形式,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合作与交流,提高我省中药科技的整体水平。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把握世界中药科技前沿,增强创新能力。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发表中药现代化方面的学术研究论文,扩大甘肃省中药行业在国内外的影响,传播中药生产的新技术,新成果。 (5)构建竞争激励体系,建立开放、竞争、合作的激励机制。在中药现代化项目的组织、新技术开发园区建设等方面,实行规范立项、公开招标,公平竞争,不拘一格,扶优扶强,优势优先。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支持优秀人才开展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工作。在分配制度上,打破平均主义,对技术和成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