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药品天地专业药学中药大全中药材生产技术及质量管理中药资源开发与保护

熊类资源的现状及其保护

来源:www.tcmgap.com
摘要:我国历史上曾把熊掌作为美食,但主要还是利用熊胆汁。熊胆药用价值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唐本草》就有熊胆入药的记载,从那时起中华民族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就使用了熊胆。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衍生存,疾病的预防、治疗都对熊胆的药用价值给予肯定的评价,熊胆的应用与人民健康一直息息相关。...

点击显示 收起

 

  我国历史上曾把熊掌作为美食,但主要还是利用熊胆汁。熊胆药用价值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唐本草》就有熊胆入药的记载,从那时起中华民族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就使用了熊胆。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衍生存,疾病的预防、治疗都对熊胆的药用价值给予肯定的评价,熊胆的应用与人民健康一直息息相关。《本草纲目》载:熊胆气味苦寒、无毒、入肝胆心经。现代医药学研究证实:熊胆具有清热解毒、疏肝利胆、去翳明目解痉镇痛等作用;熊胆在人类肝胆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精神系统等诸多病症的治疗,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疗效。
  1.熊类资源概况
  据实地调查估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野生熊共有61700头野熊,分布于260万平方公里适宜栖息的生境地,其中亚洲黑熊46530头,棕熊14790头,马来熊380头。亚洲黑熊在中国有5个亚种,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东北、西北、西南和华南的14个省级行政区域。调查结果表明黑熊的分布区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原来连续成片的分布区已被割裂为东北和西北两块及东南的破碎区。棕熊在中国有3个亚种,分布于东北、西北和西南的9个省级行政区域。在近百年内,棕熊已从华北广大地区消失,使其在中国的分布分为东北和西南两块,并已在近几十年从东北的整个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大部绝迹,在铁路两侧形成很宽的分布空白区。马来熊仅有一个亚种零星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南和西藏东南的局部地区。
  截至2001年底,全国在11个省区167家大小不等的养熊场共圈养繁殖熊9394头,其中亚洲黑熊9167只(雌雄各4291和4876头)、棕熊210只(雌雄各105头)、马来熊17只(雌雄各10和7头),97.6%的圈养熊是黑熊。规模化养熊场数量在迅速增加,58家圈养熊数量超过50头的养熊场拥有8829头熊,占总圈养熊量的比例已超过了96%。繁殖用熊数量比较稳定,圈养条件下繁殖的熊占总种群量的比例已从1992年的1.63%速增到了2001年34.65%,这个比例是逐年递增的。不但有了相当数量的仔一和仔二代熊,而且还有很多仔三代个体。用于熊胆粉生产的采胆用熊4588头,占50%;储备熊2769头,雌雄各1191和978头,占总存栏黑熊约为30%。
  2.我国野生熊濒危的主要因素
  第一,人口迅速增加,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人与野生物种争夺生存空间。由于地球表面积有限,而地球上最大的物种――人类,又无限制地增长,人口给地球造成了巨大压力,远远超出了地球的承载能力。人类自己为了生存,不可避免地向未开垦地进军,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争夺仅有的一点空间,其足迹已经遍及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第二,森林大面积被砍伐,自然栖息地缩小,栖息地条块化与片状化,并成岛屿状分布,加速了大型森林兽类的濒危。现代社会在向前发展,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不断修建新的建筑,比如像修建高速公路、铁路和新的工业区,这些使原来连在一起的栖息地被分割为几片,阻断了物种基因的自由交换,加快了物种的退化速度,使其适应环境的能力降低。现澳大利亚在修建高速公路时,专门留出通道,以供野生动物自由地在其栖息地内活动。
  第三,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污染、气候变迁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破坏了熊类适宜生存的环境,断绝了熊类食物的来源,打断了熊的食物链。熊类自身还来不及适应环境的变迁,就处于濒危状态。
  第四,熊类本身脆弱的生殖系统,特别是黑熊和大熊猫一样,硕大母体幼仔仅200~300克,其延缓着床发育的特殊生理特性,使其在母体内发育时间甚短,其出生后正值隆冬,全靠冬眠期的母熊体能支撑喂养,野生母熊需2~3年乃至更长时间才能繁殖一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熊类种群数量的增长。
  3.熊的价值
  第一,药用经济价值。熊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药用动物之一,其骨、肉、掌、脂、血、脑髓均可入药。但最具价值的是熊胆,它能治心胸痛、腹痛、目翳,并能杀虫及治疗子痫、惊痫、喉痹和痔疮等症;熊掌能治胃弱脾虚、风寒湿痹及诸虚损症;熊脂能除风痹,缓筋急,补血杀虫;熊骨能去风湿。
  第二,观赏价值。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观赏大型野生动物的游客越来越多,熊的憨态及其表演对游客来说,具有不错的吸引力。
  4.已有的保护措施
  第一,制定了系列保护熊的法律法规。1981年中国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鉴于亚洲黑熊被列入CITES附录I物种,棕熊被列入附录II物种,中国政府严格控制熊类资源及其产品的贸易。1988年11月2日,国家卫生部下达了《“引流熊胆”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规范了养熊企业。1988 年11月8日,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并将黑熊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严禁非法猎捕。
  第二,人工饲养繁殖,引流胆汁。1984年,我国引进了活熊胆汁引流的方法,此后养熊业迅速发展,至2001年底,全国在11个省区167家大小不等的养熊场共圈养繁殖熊9394头,其中亚洲黑熊9167只、棕熊210只、马来熊17只。我国养熊已经解决了饲料问题、疾病问题及繁殖问题。近几年,大中型养熊场都已经达到与养牛、养猪同样的水平,已达到规范化、规模化,熊场管理已趋成熟。现在,圈养熊早已有了仔三代。由于熊胆粉目前市场上供过于求,养熊企业控制熊胆粉的生产,现年产熊胆粉约为7000公斤(市场需求大约为4000公斤)。自从大规模饲养成功以后,特别是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以后,我国再没有从野外捕杀熊类,现在不少保护区内的野生熊类种群得到了恢复,而且还有不同程度增加。
  5.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熊胆粉市场混乱。熊胆作为名贵的药材,其功效不言而喻的。部分饲养户由于技术和管理等问题,所生产出的胆粉达不到卫生部药检要求,也有以猪胆、牛胆充数,更有甚者混以碎头发和砷塑料布的,严重危害人身健康。
  第二,缺乏统一管理,饲养量过剩,导致熊胆粉严重积压。
  第三,养熊企业面对国际舆论压力大,熊胆粉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国际上某些纯动物保护组织指责我国养熊业虐待了熊。亚洲黑熊是CITES附录I物种,其产品及衍生物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要经过CITES组织注册和认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家养熊企业在CITES组织注册。
  6.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第一,统筹管理,整顿熊胆粉市场,制订药用动物养殖的规范化管理章程,实行分类管理。加强人工养熊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与管理,鼓励大中型养熊场兼并小养熊场和个体养熊户。
  第二,加大对养熊企业对保护濒危野生药用动物资源的作用和意义的正面宣传,建议广告审批部门放宽对熊胆粉宣传限制,应积极进行正面宣传报道。同时打破封闭状态,欢迎国际动物保护组织到好的企业参观,事实胜于雄辩,从而从根本上消除误解。
    第三,各养熊企业按照国际认可的标识进行标记,建立起养殖熊谱系,创造条件,尽快在CITES公约组织内注册,使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为保证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范志勇,中国黑熊现状和养熊业的发展,《大自然》.2000(4).40-42.

 

作者: 不详来源: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05-4-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