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药品天地专业药学中药大全中药材生产技术及质量管理中药资源开发与保护

中药肉苁蓉资源现状及其可持续利用问题

来源:www.tcmgap.com
摘要:摘要:肉苁蓉为传统中药,近期又发现对老年病有特效,药物需求量攀升,价格数倍增长,追求经济利益而滥采药源导致药物产地收缩,生境恶化。根据药材生产的现状,人工种植已是必然趋势,一种形式为集约化的园林式生产,另一种为保护与扩展荒漠植被的同时扩大资源量。通过现场剖析,作者认为后一种形式更为可取,只要采用......

点击显示 收起

 

  摘 要 :肉苁蓉为传统中药,近期又发现对老年病有特效,药物需求量攀升,价格数倍增长,追求经济利益而滥采药源导致药物产地收缩,生境恶化。根据药材生产的现状,人工种植已是必然趋势,一种形式为集约化的园林式生产, 另一种为保护与扩展荒漠植被的同时扩大资源量。通过现场剖析,作者认为后一种形式更为可取,只要采用责任经营、实施分片轮休以防种源消失, 坚持环境优先的采药管理制度,可以保持分布区的稳定。对已严重退化区及植被新建区, 引入肉苁蓉种源,使荒漠植被与药源量同时增长,经济收益与环境质量并行发展,这与区域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农田化的集约经营生产药物,目前已可实施,可以两种形式并行发展,但不可能亦不宜完全替代荒漠灌林的发展形式,因为后者是资源经营与生态环境建设目标并行,应是保障药物持续性利用的主要形式。
  关键词 :肉苁蓉;资源现状;环境目标;可持续发展
  1. 中药肉苁蓉概况
  药用肉苁蓉为列当科(Orobanchaceae)肉苁蓉属(Cistanche)植物的全草,又名大芸、苁蓉、寸蓉。2000年版《中国药典》所载以寄生于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根上的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为正品。同属植物寄生于柽柳属(Tamarix spp.)植物根上的管花肉苁蓉(Cistanche tubulosa)和寄生于白刺(Nitraria spp.)、珍珠(Salsola passerina)等植物根上的盐生肉苁蓉(Cistanche salsa)亦入药,其中管花肉苁蓉目前产量较大。
  肉苁蓉具补肾、壮阳、润肠通便的独特药效。最近发现,所含苯乙醇苷、苷类化合物在治疗老年性痴呆症、调节免疫力、抗衰老方面有显著疗效,加之保健、美容产品的开发,造成对原药量的需求猛增,导致药材价格在近10年来上升400%-500%,每公斤干品抬升至60元左右。利益的驱使,使采药者不辞辛劳危险,深入到药源地滥采药物,导致药物资源急速枯竭。内蒙古西部原为药材主产地,目前已严重衰竭,只有极少量药物供应。新疆分布区已成为主要药材供应地,亦由于滥挖, 分布区也已极度萎缩,其中准噶尔盆地西部的甘家湖一带,在20世纪60年代,当地居民点周围随处可见肉苁蓉开花结实,但经连年强度滥采,目前,肉苁蓉已远离居民区而收缩至人迹稀少的艾比湖东侧的湖滨地带,产量也急剧下降,药材部门每年收购到的药材已不足100吨、无法满足配方需要。
  2.滥采资源的严重后果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滥挖肉苁蓉,直接造成药物资源急速枯竭,肉苁蓉分布区萎缩并渐趋消失。在强度采药的同时,对生长于荒漠区的寄主植物造成巨大损害,荒漠区本已植物稀疏,由于植被受到侵害,对环境的庇护作用将更加衰微。滥挖药材,破坏相对固定的地表和地被物,提供起沙沙源,加强了沙尘暴的诱发机制,恶化了此区生态环境。
  2.1 肉苁蓉种源濒临衰竭
  肉苁蓉是通过种子而实现寄生。寄生体在梭梭等荒漠植物根部实现寄生后,在地下缓慢发育。从种子转变为寄生体的次年(指在梭梭根上寄生的情况)起,每年4-5月间,在当地日平均温度稳定在10℃左右,寄生体的一些芽体迅速发育成肥大的肉质茎连同其顶生花序伸出地表,随之开化结实。采药者通常在肉质茎迅速发育时,根据表土被顶裂的状态、或花序伸出地表时即行挖采。众多的采药者轮番搜索,出土的植株未被挖掘而正常开花结果的可能性极小,更难保障种子成熟。如此强度滥挖,势将断绝种子的补充。
  近来一些资料表明,种子可以潜藏在土体多年而仍能保持萌发能力。但种子库若持续消耗而无新的种源补充,势必造成种源枯竭而至分布区瓦解。
  2.2 对寄主的影响
  寄生体是依赖于寄主营养而生存,出现寄生现象必然对寄主造成某种程度影响。对此,目前尚欠详细研究,无法表明寄生体存在与否对寄主植物的确切影响。由于肉苁蓉寄生的根位,通常在距离地表40-60cm深处,在为利益驱使的采药过程,采药者必然尽可能将洞穴挖大挖深、甚至将寄生的根段挖出,以得到肉苁蓉完整的植株生物量,这种采挖方式将对寄主根系造成巨大损害。又因采药过程遗留的洞穴,使浅层土体增添裸露面,从而增加浅层土体的水分蒸发耗失,使供植物生存的水分更加短缺而危及寄主植株的生存。受采药直接影响,轻则使植物体因受损而衰微,重则致寄主植物于死地。这种现象,在肉苁蓉分布区内随处可见。
  2.3 对生境的影响
  采药过程挖出堆积于地表的松土,因土堆松散,在干旱环境水份将迅速蒸发而呈风干状态,以沙粒为主的荒漠土壤将因此而致松散。而采药期在5月前后,正值大风多发季节,采药造成的松土将成为流沙之源,加剧药源区的流沙活动,在强风推动下,亦成为沙尘暴发生的源头。
  由于采药遗留的洞穴,使含水量本已较低的土体含水因加剧蒸发过程而耗失,从而加速土体干燥,使本已干旱的生境雪上加霜,植被生存环境恶化,从而加剧荒漠植被的衰退,加剧干旱区的荒漠化进程。
  3.药源分布区的保护与管理
  3.1 极度退化的药源地
  目前已丧失肉苁蓉药材生产能力的原药源区,作为商品提供地已退出历史舞台,但这些地区仍偶然观察到零星植株出土现象。这是残留在土体的种子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重要信息。但若长期仍无种源补充,随时间的推移,必然造成药源区的彻底瓦解,分布区自然恢复的可能将完全消失。对此类零星植株偶然出现的现象,应视为重建分布区的一线希望,对这些肉苁蓉的出现,应加以充分保护,使其在保护下开花结实和自然散布种子,为已丧失商品生产能力的地区重新孕育野生资源。保护残存有花植株,对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及该物种的持续存在提供最后机会。若重新通过人工建立新的分布区,远较保护这些残留植株而引渡其恢复的难度大。假若贪图蝇头小利,将残留植株采挖掉,将为日后留下难以挽回的遗憾!
  3.2 对现状药源地的保护
  对目前仍有药物生产能力的区域, 应实施措施严格划片轮休禁伐,这样既在近期维持一定药物产量,供应市场需要,又由于每年都有一定空间禁止采药,在禁采年份,可保障肉苁蓉正常开花结实,在一定程度维持种子库的正常补充机制,保障该种的正常存在。当然,实施禁止一切采药行为,制止肉苁蓉作为商品流通,对物种的保护似乎更为有利,但这种处理可能造成因药源奇缺而商品价格飞涨,利益的驱使,更难制止偷偷采挖的现象。因此,每年轮流划区禁采较为可取,一方面可以保持一定药量供应市场,满足医疗用药之需,另一方面又可以维持药源地持续的生产力,维持药源地持续生产机制。由于肉苁蓉种子的寿命较长,在若干年轮片禁采而得到种子补充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保障肉苁蓉在原分布区持续存在。至于轮片禁采的周期,可暂定为5年,经实施后再据实际情况而修订。应由执法部门汇同药源地的行政部门共同制定、严格执行。其监督执法经费,可从采药人员收取一部分资源管理费维持,如通过发放采药人员证件等办法收取管理费用。其次,在办理证件过程,要明令采挖药物措施规定,禁绝进入当年禁采区;采药时要尽量保护寄主的根系不受伤害,注意保护药与根连结的寄生点;保护其侧芽发育成新的肉质茎,增加采药区的药材产量;挖药造成的坑、穴要将原土填回并踏实,尽量减少采药造成的环境影响。
  有关规定,在自然药源区要严格施行,在恢复中的药源地及人工建立的药源地亦应参照实施,防止因人工药源地的扩展而环境被破坏的规模亦扩张的恶性事态出现。
  4.人工药源地的建立
  4.1 建立人工药源地的必然性
  随着肉苁蓉药用范围不断扩大,对药物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供需矛盾的扩大,价格的飞涨,将促使人工培植肉苁蓉的研究进展。事实上早在1981年,中国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与内蒙古阿拉善盟医药公司合作,开始进行以梭梭为寄主的研究,于1985年获得成功。屠鹏飞在《肉苁蓉类药源调查及资源保护》一文中,提到内蒙古阿拉善人工种植肉苁蓉成功的消息,戈建新以"肉苁蓉营养土种床基质栽培法",获1987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显然肉苁蓉人工种植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至今未见形成生产能力的报道。
  新疆医药公司,民族药研究所的李佳政与中科院生土所的刘铭庭合作研究,于1992年以柽柳为寄主的管花肉苁蓉人工种植取得成功,在成行栽植的柽柳植丛下,接种的肉苁蓉亦出土成行,在1m长的挖沟中,挖出鲜药29kg,在现场验收中通过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委组织的鉴定。作者亦在现场。随后,曾在自治区推广,刘铭庭本人亦自行种植柽柳3.33hm(50市亩)并接种肉苁蓉种子,但至今没有单位面积产量和其他后续报道。近期,新疆大漠公司有关研究人员经10年的研发,发明种子纸技术。采用种子纸对多种寄主进行接种试验均获成功,已栽种种子园及部分生产试验地。1998年各项试验,平均亩产鲜肉苁蓉40kg(合600kg/hm),小区试验可达100-200kg/亩(合1500-3000kg/hm)。据鉴定材料,目前用20粒种子可成功接种一穴。接种成功率高,是保证人工规模化生产的前提。现该公司已正式申请星火计划,以近期建立1333km(合2万亩)试验生产基地为目标。据有关资料,可以认为肉苁蓉人工生产的关键技术已取得突破,已为大规模人工生产铺平道路。
  4.2 建立人工药源地的几个问题
  目前人工培植肉苁蓉的关键技术已被突破,建立人工生产场地已成为可能。从当前试种的走势,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结合荒漠植被的恢复与保护扩展药源区;另一种方式是取用农业经营方式培植。尽管后者的经营、种植的寄主仍为荒漠植物,但两者显然有别,前者是以扩展荒漠植被为前提,在生态建设中结合肉苁蓉生产而同时创造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而后者是以生产药物为目的、荒漠的灌木按园艺栽培,仅是利用它作为生产材料,与大田种植无原则差别。
  5.扩大药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5.1 环境优先原则
  肉苁蓉药材生产过程,无论是从自然分布区采挖,或建立人工生产地,都涉及到环境保护问题。不能认为种植了荒漠植物以生产药材即是改善了环境。其关键在于生产药物过程,是否坚持落实环境优先原则。任一措施不当,都可能造成引发流沙、毁坏寄主植物,导致随扩大药物经营过程中引发更大规模环境灾难。
  5.2 药源地的类型取舍问题
  从近期的供需状况来看,近10年内,药物来源仍需依赖于自然荒漠。由于药物的生成是通过在荒漠一些植物寄生而实现,随荒漠植被的恢复和扩展,通过加强管理,来自荒漠的药源将有可能增加,这是不容忽视的现实。完全采用农业方式经营肉苁蓉,由于技术的突破,近期生产量可能迅猛增加,但以此完全替代自然药材生产,使产量迅速超过400万吨/年,显然难于实现。纵使已形成如此巨大生产能力。亦只能使两者并行发展,互为补充。自然药物的客观存在亦不允许完全弃而不用,这不符合资源的合理利用原则,且不利于促使荒漠植被通过经营而扩展。须知荒漠面积占干旱区(山地除外)近90%,大面积荒漠营造植被,将有利此区环境改善。环境问题显然是根本性的,但此区生态建设需要巨大的投入,除环境效益外,经济方面仅是从间接方面获得。若本身可直接转化为经济收入的药物生产弃而不用,显然不符现实。若完全禁止利用,短期考虑可能对环境保护有利,长期而言,对荒漠植被的维护与扩展,并非绝对有利。长期大量投入而绝无直接产出,如何解决经济来源和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缺此,事业难以为继,反不利于此区的持续发展。因此,寻找保护、建设与利用的结合点,将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推进,促使植被的恢复和扩展。在经营中获得药物资源作为其部分收益而反馈为对荒漠植被的维护与营造动力,这将化弊为利,益大于损,亦将使药源得到充分利用并满足市场需要。因此,以促进荒漠植被作为药物生产基础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至于对环境会否造成负面影响,其关键在于能否建立严格可行的采药制度而不是药源可否利用问题。
  参考文献
  全国中草药汇编组编. 1975.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上册,357-358,人民卫生出版
  黄培祐. 1988. 肉苁蓉寄生环境调查. 干旱区研究,5(3):44-46
  耿宽宏. 1986. 中国沙区气候. 科学出版社.
  靳鹤龄,董光荣. 2001. 试论干旱区河流在沙漠地貌发育中的作用--以塔克拉玛 干沙漠和田河流域为例. 中国沙漠,21(4):367-373
  王涛,陈广庭,钱正安等. 2001. 中国北方沙尘暴现状及对策. 中国沙漠, 21(4):322-327。

 

作者: 黄培祐 2005-4-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