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药品天地专业药学中药大全中药材生产技术及质量管理中药资源开发与保护

中日企业携手合作野生大黄资源保护破题

来源:《中国医药报》
摘要:中国最大的医药保健品外经贸企业——中国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医保)与日本最大的汉方药生产企业——株式会社津村签署了《野生大黄资源保护合作协议书》,双方将在总面积65万亩的四川省白河牧场内建立野生大黄围栏护育基地,同时在基地内开展各种有关野生大黄保护的调查与研究。这一项目将为野生药用资源保护提供......

点击显示 收起


  
  7月3日下午,天津。中国最大的医药保健品外经贸企业——中国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医保)与日本最大的汉方药生产企业——株式会社津村签署了《野生大黄资源保护合作协议书》,双方将在总面积65万亩的四川省白河牧场内建立野生大黄围栏护育基地,同时在基地内开展各种有关野生大黄保护的调查与研究。
  “合作双方都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这一项目将为野生药用资源保护提供很好的案例,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陈士林积极评价说。
  中国医保的控股股东——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贺同新指出,保护野生大黄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体现,这一带有公益性的投资项目,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资源保护刻不容缓
  “目前,全世界约20%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已处于濒危状态。我国目前濒危动植物已达1400多种。”陈士林告诉记者,“大黄虽然尚未进入濒危行列,但是对其加强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专家介绍说,大黄是一味使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好药,是上清丸、大黄清胃丸、百顺丸等几十种中成药的重要原料。我国除了自用外,有一定数量出口供给世界各国。然而近年来,野生大黄资源逐渐减少。有关部门对大黄产量的一项专题调查显示,从1999年至今连续好几年,无论是产地的野生资源,还是人工种植的产品,大黄产量均呈逐年减产之势,而且减幅连年增大。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野生资源逐渐匮乏;二是人工种植产量锐减;三是自然灾害导致减产,近几年产区各地不断发生旱、涝、风、低温、热风等多种自然灾害,使产量减产。
  今年以来,大黄价格一路走高,业内资深人士预计,2008~2009年大黄的价格还将逐渐上涨。
  中国是日本汉方药原料的主要来源地。因此,如何确保从中国长期、稳定地进口原料是日本汉方制药业的重大课题。为实现长期供应,日本汉方制药业界认为,应该在保护中国的自然环境、野生植物栽培以及实现GAP方面提供经济、人力和技术方面的合作与帮助。
  据悉,2001年,株式会社津村就与中国医保合作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了7.5万亩甘草围栏护育基地;双方还合作开展了麻黄的人工种植工作。“从中国得到的恩惠应该回馈给中国。我们希望为中国的环境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株式会社津村社长芳井顺一在签字仪式上表示。
  中国医保有关负责人在介绍野生大黄资源保护项目时说,近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央及地方政府为保护生态环境,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强化野生植物资源和天然植被的保护。作为传统中药材的重要品种,长期的生态环境破坏造成野生大黄资源日益减少。中国医保与日本津村此次进行战略合作,将为项目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及资助,这有利于促进野生大黄资源的保护性研究,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有利于提升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战略合作高瞻远瞩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统计数字显示,近年来我国中药出口呈快速增长态势。今年1~4月,我国中药出口额达到3.62亿美元,同比增长9.61%,其中对日本出口超过6000万美元,出口比重位居第一(占17.77%)。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为中国医保这样的行业龙头企业谋求更大发展提供了契机。中国医保总裁张本智提出,20多年来,公司一直从事医药进出口贸易业务,然而,在传统贸易业务生存空间日益变小、行业竞争环境日益恶劣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下,公司传统贸易业务必须实现转型与延伸。2006年以来,中国医保的天然药物业务坚持专业化经营,努力完善包括种植、加工、仓储和销售各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经营模式,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更加突出。此次与重要的下游客户日本津村携手保护野生大黄,正是未雨绸缪、从源头实施战略储备的体现。
  “事实上,此次合作更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秘书长张朋说。
  多年来,由于中药资源无序和不加节制的利用,已经对许多野生物种的生存构成了极大威胁,生物多样性遭到了破坏。专家认为,实现野生资源的有效保护,大力发展规范化栽培是实现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出路。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肩负起社会责任显得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在世界汉方药市场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国际市场对中药的原料质量要求日益严格。近年来,日韩不断提高中药重金属、农药残留标准。据了解,日本汉方药生产企业非常重视生产高品质的汉方和生药制剂,把提高品质作为汉方药开发战略的重要支柱之一。为确保汉方药的品质,日本汉方药企业从原料生药开始一直到最终形成制剂都实行严格的品质管理。例如,为防止生药及汉方和生药制剂中混入残留农药等不纯物或容易引起副作用的物质,除了采用严格的质检标准外,还从基原植物开始严格选材,改良栽培技术,进行不纯物实验等,以确保安全性。
  “要想实现公司业务的稳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在数量上保证有原料可用,更要在质量上保证原料的品质。”张本智强调,通过建立中药材战略库存、提供高品质代加工服务和开展高品质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等深层次合作,公司天然药物业务的长期稳定发展得到了保障。
  ■科学保护意义深远
  据介绍,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是此次野生大黄资源保护项目的执行方。该研究所多年来致力于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及野生药材变家种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国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做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在国内外药用植物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领域建立了较大的影响。“我们准备用5年时间进行野生大黄资源保护研究,确定合理的保护策略。”陈士林告诉记者。
  据悉,该项目将以遥感调查为主、固定样地调查为辅的信息收集方法获取大黄野生资源的信息数据;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的野生大黄资源动态监测方法体系,初步建立大黄资源的动态监测体系及相关数据库,提供大黄资源的蕴藏量、空间分布、生态环境的变化信息,及时预报大黄资源的消长变化;以野生抚育技术为支撑,建立大黄资源的恢复及合理采收技术;确定进行人工干预的大黄蕴藏量的经济阈值,根据该阈值确定需要进行人工干预的地区和不需要人工干预的地区,开展大黄保护生物学及恢复生态学的研究。
  “作为中药行业的一名老工作者,我为这个合作项目感到喜悦。”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任德权说,“1984年,我还在中国药材公司工作的时候,曾经在内蒙古搞过甘草围栏护育。当时的保护措施可没有现在这么高的科技含量。现在的野生资源保护更具科学性,也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业内专家呼吁,很多濒危稀缺药用植物的野生资源蕴藏量已经很少,其资源的自我再生能力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对大量开发使用的药用植物,研究它们成熟的栽培技术,建立产业化生产基地,是保证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面对当前天然药物的开发热潮,我们不能再走开发→资源破坏→濒危→保护→栽培的老路,对每一种正在开发利用的野生药用植物,都应该未雨绸缪,研究它们的栽培技术,建立起相应的人工生产基地。唯有如此,药用植物保护这一世界性课题才有破解的希望。
   中国医药报记者 魏小刚
作者: 2007-7-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