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药品天地专业药学中药大全中药材生产技术及质量管理采收与初加工

芒种时节虫药的采集

来源:中华中医药报
摘要:芒种时节,这些虫儿纵身一跃,便在古代医药典籍中找到永恒的家园。《神农本草经》说五月取着石上令干,在芒种前后捕得后处死,割除内脏,洗净,置通风处干燥或晒干,《纲目》说其五色全者为雄,入药尤胜。芒种一候螳螂生,在乡野灌木草丛间,瓜架树枝上,螳螂是常见之客,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蜓伴绿螳螂。《纲目》说螳......

点击显示 收起

  芒种时节,这些虫儿纵身一跃,便在古代医药典籍中找到永恒的家园。穿越典籍中的这些文字,我眼前浮现的是它们的前世今生。

  农历五月,在乡村山石间,房角处,草泽中,你常看见一种似蛇有足、头扁尾长的动物,体呈圆柱形,头为圆锥形,周身被有覆瓦状排列的角质细鳞,它就是蜥蜴,又名石龙子。《神农本草经》说“五月取着石上令干”,在芒种前后捕得后处死,割除内脏,洗净,置通风处干燥或晒干,《纲目》说“其五色全者为雄,入药尤胜”。《本经》说它“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纲目》谓其“消水饮阴癀,滑窍破血”,《本草求原》称之“偏助壮火,阳事不振者宜之”。《刘涓子鬼遗方》载一治诸瘘不愈的方子,“蜥蜴(炙)三枚,地胆(炒)三十枚,斑蝥(炒)四十枚;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丸,白汤下”。这蜥蜴《别录》又称石蜴,《春秋繁露》谓泉龙,川北人都叫它四脚蛇。

  芒种“一候螳螂生”,在乡野灌木草丛间,瓜架树枝上,螳螂是常见之客,“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蜓伴绿螳螂”。它身体较长,头呈三角形,能灵活转动,有丝状触角,前足是一对粗大呈镰刀状的捕捉足,并在腿节和胫节上生有钩状刺,是搏杀的重武器。《纲目》说螳螂“治小儿急惊风搐搦,又出箭镞,生者能蚀疣目”,《医林纂要》称它能“补心、缓肝,去风热,定惊痫。入心而能泄热气,散瘀血”,《新本草纲目》载,“烧螳螂(褐色者)服之”可治痔疮。螳螂所产卵所形成的桑螵蛸,亦被《本经》列为上品中药

  芒种时节漫步乡间小径,常发现一个滚动着的粪球。仔细瞧,原来是两只昆虫在搬运“宝贝”——充饥的粮食。它们雌虫较小在前,雄虫稍大在后,一拉一推,粪球就向前方慢慢滚动。这种灵巧滑稽的小昆虫,就是蜣螂,川北俗称“推屎爬”,《纲目》给了它一个威武的名字:夜游将军。《千金翼方》说“五月五日取”,阴干放置。《本草经疏》说,“蜣螂,治小儿惊痫瘛疭,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走”。乡人有土方两个:用蜣螂一枚捣烂,加水一小碗,于百沸汤中烫热,去渣,饮服,治小儿惊风;用土裹蜣螂煨熟吃,可治小儿疳疾。

  房前屋后的石块、瓦砾下面,或是朽木、腐叶下,还会发现一种身体呈长瓜子形,背腹扁平,受到惊吓后会卷曲成团装死的灰褐色虫子,这就是鼠妇,又称“潮虫”,《诗经》、《尔雅》、《说文》等典籍中都有它的名字,医学典籍中更是常见它的身影。《神农本草经》说鼠妇“五月五日取”。《千金翼方》说它“味酸,温,微寒,无毒。主气癃,不得小便,妇人月闭,血瘕痫,寒热,利水道”,《本草求真》称“祛寒热瘀积”,《本草纲目》云“治久疟寒热”。

  芒种亦是采柞蝉的时节。柞蝉又名蚱蝉,蝉蜕,为常用中药,是山蝉的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名医别录》云,“蚱蝉生杨柳上。五月采,蒸干之,勿令蠹”,《本草蒙筌》载,“蚱蝉味咸甘寒。夏秋林内,处处有鸣”,“蝉蜕系脱换薄壳,翅足须除”。《神农本草经》说“蚱蝉味咸寒,主小儿惊痛、夜啼”,《本草从新》说“蝉蜕,散风热”,柞蝉还具有透疹退翳、镇痉的功能。千金翼方云,“是以须药者,皆须访觅先死者”,只觅蝉蜕,也算对得起蝉儿的歌吟。

  又到芒种时节,这些典籍中的文字和记忆中的虫影,让我想起鲜活的乡村;也许只有那方水土的蝉鸣虫叫,才能净化我们浮躁的心灵。
作者: 2012-2-1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