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药品天地专业药学中药大全中药研究与新药申报

西药中药化与新药研制

来源:www.tcmgap.com
摘要:西药中药化的论点,自笔者于1982年在《医学与哲学》杂志第一期公开发表以来,至今十六年。实施的关键,在于企业界的介入,即资金投入,落实的着眼点,在于研制新型药物——现代科学化中药。为了更多更快更省地研制新药物,现将西药中药化与新药研制的相关问题,探讨和论述如下。一、基于新型中药——现代科学化中药的......

点击显示 收起

 

  西药中药化的论点,自笔者于1982年在《医学与哲学》杂志第一期公开发表以来,至今十六年。如果说前十五年重点在于理论的深化探讨和验证的话,现在笔者思考的重点则是如何使此论点产主更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了,即进入更广泛的实施阶段。实施的关键,在于企业界的介入, 即资金投入,落实的着眼点,在于研制新型药物——现代科学化中药。为了更多更快更省地研制新药物,现将西药中药化与新药研制的相关问题, 探讨和论述如下。
  一、基于新型中药——现代科学化中药的研制,提出西药中药化论点 为什么要对现有中药进行现代科学的研究?通过研究,到底应当把中药研究成什么样的药物,即未来中药应当是什么样的药物?对此实在应当明确。笔者之见,对中药进行现代科学的研究,从中医药学来讲,重点在于得到新型中药——现代科学化中药。西药中药化研究,即将现有西药放到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进行研究,使之成为新中药,此为获得现代科学化中药的一条途径,且可为捷径。
  1.科学背景的改变,要求中药实现现代科学化 中医药学已有约两千年的历史,其理论体系形成和完善的时代,却主要以宏观认识客观事物的科学知识为背景,故自然以宏观为特点的科学知识和术语来认识和表述其相关内容,并延续至今,现有中药的目前状况。正是如此。 近二三百年以来,以微观为主认识客观事物的现代科学,得到高度发展,并且构成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要知识结构。同时,作为医药学,亦有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西医药学或称现代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此为当今的科学背景。面对此况,现今人们对中药的认识与要求,必然与现代科学相适应,从而才能认识和接受中药。对中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要求:(1 )严格的质量控制;(2)生物活性或称药物的性能、功效等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和术语表述;(3)能满足多种情况适用的药物剂型等。这些要求的解决,集中起来,就是要实现中药的现代科学化,才能达到,此为社会需求而应实现中药的现代科学化。从学术发展讲,中医药学以宏现科学知识的认识,己较完善;若欲再获较大发展,必须要有微观科学知识的认识,从而使得中药被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角度认识得更深刻和全面, 进而利于准确和精确地使用中药。可见,同样需要中药实现现代科学化。
  2.将现有中药研究成具有现代科学内容的西药,并不等于中药的现代科学化 为从现代科学角度认识和接受中药,近百年来,人们对中药进行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研究,突出为现代化学、药理学、临床学、制剂学等的配合研究,将现有中药研究成了具有现代科学内容的新西药。突出又表现在从中药中研制出一批单体化合物的新西药。虽然它们得自中药,又能达到人们对药物的如上三点要求,但中医临床却不使用,也无法使用。因为自它们从中医药学的药物——中药中分离得到,也就从中医药学被分化出去而成为西药,则不能再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如此结果,人们自然联想:若现有中药均被如此研究,势必中医临床将无药可用,相应中医也就再难存在,即将导致中医药学逐渐消亡的总结果。对中药进行现代科学的初衷。 决不是为获得具现代科学内容的新西药而令中医药学消亡。对此,一些人一直讳莫如深,不愿称此类药物为新西药,仅愿称为新药,即为明证。可见,对中药进行现代科学研究的目的,只能是为获得仍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的现代科学化中药,而不是具有现代科学内容的西药。即中药西药化并不等于中药现代科学化。
  3.确定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志,才能使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为中药现代科学化做贡献 为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必须明确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志,从而使得对中药所进行的现代科学研究,朝此目标做工作。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志,笔者曾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专门做过探讨,应具两大方面内容:第一,应具中药基本内容,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第二,对中药基本内容得以现代科学的阐述,包括物质和生物活性两方面。具体来讲,所谓中药基本内容,即为:(1 )药物本身性能用性味、 归经、升降浮沉等独特木语表述;(2)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滋阴、补阳、理气、活血、清热解毒、舒肝平胃、滋阴补血、治寒喘或热喘、 治实秘或虚秘等;(3)药物配合使用时,各药间关系主次有别,即通称的按君臣佐使关系组合,各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施治于人,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一个药物具备如上三点基本内容,则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 即可称作中药。所谓中药基本内容的现代科学阐述,就物质方面讲,就是要确定中药性能、功效等的物质基础,如寒性,到底哪些类型化合物呈现寒性作用;活血化瘀作用到底是由哪些类型化合物作用于机体而呈现的。 其它亦然;就生物活性方面讲,就是要使中药的性能、功效等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的指标和术语来表述。例如寒性,到底影响机体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活血化瘀作用又是如何影响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等的指标改变而达到的,其它亦然;配合使用各药,到底是其中哪些化合物相互配合而起到相应的治疗作用,既考虑中医药学的证型又考虑现代生物活性指标。如上两大方面,实质是中药基本内容为中药性能、功效等的宏观表述;现代科学阐述是中药性能、功效等的微观表述。 客观讲,对一个药物只有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来认识,才能认识得全面、深刻,才利于准确而精确地使用。现代科学化中药必须具备如上两大方面, 如缺中药基本内容,已不是中药,难称现代科学化中药;如缺现代科学内容,则仍为现有中药,未达现代科学化。
  4.从获得现代科学化中药的途径探讨中,引出西药中药化的论点 依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志,再看现有主要两大类药物——现有中药和现有西药的情况,明显事实如下:现有中药具中药基本内容,即具药物的宏观内容;但缺微观内容,即缺现代科学内容。现有西药具现代科学内容, 即具药物的微观内容;但缺宏观内容,即缺中药基本内容。面对如上情况, 若使现有中药和现有西药所缺内容,通过研究,使之获得或称具备,均可达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志,即均能得到现代科学化中药,可见,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可有两条途径:从现有中药和现有西药均可实现中药的现代科学化。 从现有西药而获得现代科学化中药,实质即为使现有西药获中药基本内容,从而成为中药。使得现有西药获中药基本内容而成新型中药的研究和结果,为与现在对中药所进行的现代科学研究而得新西药的中药西药化研究相对对应,故笔者当初称之为西药中药化,此即为西药中药化论点的由来。
  二、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主要研究方法及对中医药学特色的遵从性 西药中药化,从上述分析和思考,应当说是可行的。但客观是否可行,这就涉及可能性的再论证、主要研究方法如何操作,同时,还应考虑如此研究是否符合中医药学特色,现分述之。
  1.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论证关于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证据,如果说十多年前笔者提出此论点时。 主要依据理论分析,那么,今天的实践证据就更充分了。为了综合了解和认识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现还是把各种论据,简单而综合地写出如下。
  第一,从理论上讲,不论中药还是西药,拿今天的观点即现代科学的观点来认识的话,二者均由化合物分子组成,作用对象均为人体,即均由组成它们的化合物分子作用于人体,影响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而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如此则表明,二者具物质和生物活性同一性。据此,现有中药所具的性能、功效、用法及配伍规律等,现有西药亦应当具备。而现有中药的基本内容,是用中医药学术语所表述的,那么, 现有西药同样应当具备用中医药学术语表述的基本内容,可见,西药能够中药化。
  第二,从历史上看,中医药学的丰富和发展包括中药品种的增加,如从《神农本草经》的365种到《本草纲目》的1892种,及以后的增加。所增加的中药,既有国产品又有进口品,既有其它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又有非药物物质,既有混合物又有单体化合物,总之中医药学有吸收非中药 为中药的悠久历史和传统,并积累丰富经验。可见,作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西药,同样可被中医药学吸收为中药,即中药化。此处顺便提一下,以往中药基本为得自天然产物,且绝大多数为混合物,但丝毫不意味着现有中药没有人工合成之品和单体化合物。例如现在的机制冰片, 即为人工合成的右旋龙脑。故勿误解。
  第三,从实践上证明,西药确能具中药基本内容。从实践认识西药能具中药基本内容,本世纪初出版的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已有记载,认为阿斯必(匹)林“其性凉而能散,善退外感之热,初得外感风热, 服之出凉汗即愈”。并组成方剂——“石膏阿斯必(匹)林汤”可代替“寒解汤”。此类研究虽未上升到西药中药化高度来认识并坚持,但并未绝迹。 例如六十年代初出版的《北京市老中医经验汇编》中,载有姚正平先生对“考的松”的中药性能和功效的认识,称“考的松类西药,似一种阳性药。具有资助肺、脾、肾阳气的功效”。笔者于1 982年发表西药中药化论点以来,关于西药能具中药基本内容的研究大大增加,陆续有研究报道,且涉及多种西药,仅就;临床研究结果,略举数例。穆达浩等研究“阿托品”表明,其性热、具回阳救逆等功效,适用于寒证患者;吕士选等研究“利血平”表明,其性凉,且平肝潜阳等功效,适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若用 于痰浊内阻之高血压患者,“则无效;金亚城等研究头孢菌素表明,其性味为苦寒,具清热解毒等功效,运用于细菌感染,又属实热证者,若用于虚寒证之细菌感染者,或无效或致不良反应。如上确能证明西药能具中药基本内容而中药化。
  第四,从反证上表明,西药亦应具中药基本内容而中药化。多年来,将中药进行现代科学而使成西药,包括复方中药、单味中药、中药中的化合物部位及单体化合物,说明中药和西药具共性,故同理,西药亦应具中药基本内容而中药化。
  2.西药中药化的基本研究方法 中药基本内容的确定,中医药学历来是由临床研究完成的,此亦为当今西药中药化的基本研究方法。鉴于现有西药的状况,有些研究方法亦可考虑采用。如文献研究,是基于西药已积累了大量实验和临床资料,尤近几十年来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开展,更积累很多有价值的资料,故应利用而研究,有可能对西药可能具备的中药基本内容,有个大体认识,为进一步临床研究作参考。又如实验研究,是基于已有一些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医药学“证”的模型,可供使用,研究结果供作临床研究参考。应当明确, 文献和实验研究结果,最后只有通过临床研究才能确证。归根结底,西药中药化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临床研究,故重点述之。
  第一,西药中药化研究允许直接由临床进行研究。认识此点,很有必要。因为提到新药研制,惯性思维程序:获得物质、生物活性模型筛选、动物模型的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确定剂型及给药途径和剂量,稳定工艺, 控制质量等,并过渡到临床试验,最后是临床验证等,总之要做大量的临床研究前的工作。但是,现有西药均为合格的法定药物,允许用于临床, 故西药中药化研究允许直接由临床进行研究,若见如下研究方案后,更可理解。
  第二,临床研究方案的基本设计。针对具体西药,按西医药学诊断情况选择适用病例,并给药;同时在用药前后对所选病例做中医药学诊断, 在给药后亦做西医药学诊断,以判定西医药学的疗效。中医药学诊断情况的变化,即为所用西药所致,依此变化并结合西医药学的功效,归纳确定此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例如当所用西药能使热证得以治愈,且表现在脾胃的热毒证,则此药为性寒、归脾胃经,具清热解毒功效。前边提到的头孢菌素对急性细菌感染的胃肠炎具效,则可如此归纳确定其中药基本内容,因患者应属热毒证。此为正性研究。还可做负性研究,即从西医药学诊断可给头孢菌素,如慢性细菌感染之胃肠炎,从中医药学诊断当属虚寒证,不应使用,但从西医药学却可使用,同样给药,再看结果如何,若病情加重,不效或出现不良反应,则进一步确证其中药基本内容的确切性。 其它药亦然,如二甲双胍能使阴虚阳亢的糖尿病者具效,表明其具滋阴潜阳功效,且性凉等。还可做扩展性研究,二甲双胍具滋阴潜阳功效,而阴虚证者不仅有西医药学概念的糖尿病,有人据此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男性不育患者,但都表现为阴虚证者,应用二甲双胍后,同样具效,又证明其具滋阴功效。
  第三,具体研究药物的优先选择。以最方便研究和最需要研究为原则,可优先选择如下三类药:(1)从中西医药学诊断指标确切、功效易于判断的药物,如抗菌素类。显然比优先选择谷维素为宜。(2 )得自中药的西药,如麻黄素、黄连素等,因它们易具原中药的一些中药基本内容。(3)中医临床急需药物,加急症用药。中医药学治疗急症,现在不如西医药学,关键在于药物,故优先研究西药的急症用药为中药,易解决中医药学所需,且因观察时间短,易获结果。
  3.西药中药化研究正是遵从中医药学特色,并且是中医药学特色的必然体现 判定西药中药化是否符合中医药学特色,应以明确中医药学特色内涵为前提,据此再做结论,现时对中医药学特色内涵却有多种理解,如使用天然药物、中药炮制、辩证论治、临床用复方、天人合一等。对这些理解,此处不准备一一评说。笔者之见,特色内涵应是贯穿于中医药学丰富和发展全过程的内容,或称具指导作用的规律性内容,同时要与西医药学对比而有区别的内容。具体内涵,笔者曾发表专文进行探讨,现简写如下:(1 ) 突出的医药结合观;(2)独特的继承性;(3)鲜明的进步性;(4)发展前途的广阔性。此四方面内容的综合整体,即为中医药学特色。据此衡量,西药中药化研究,完全遵从中医药学特色,并且是其必然体现。研究的基本方法。 是临床研究,体现医药结合观;研究结果,所得新中药,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体现继承性;如此研究,能获现代科学化中药,吸收了现代科学内容和成果,使得中医药学得以丰富和发展,体现进步性;中药的现代科学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不断从宏观和微观吸收现代科学研究成果的过程,大到宇宙环境,小到微观粒子,故其发展前途极为广阔。仅就西药中药化所得单体中药而言,就能大大超过现有常用四百种至五百种的中药,若再用其组成复方中药,所得新中药何止千万种。更可据现有西药的现代生物活性所表述的内容,对中药作用机理乃至中医药学本质的现代科学阐述,做出贡献。总之,西药中药化研究,是中医药学丰富和发展的需要,是中医药学特色在现代的必然体现。
  三、从新药概念内涵再深入论述西药中药化与新药研制 前述可见,西药中药化能得到现代科学化中药,其与现有中药有别, 为新类型中药,即西药中药化研究本身即为新中药的研制。为使其新型中药便于从相关法规方面得以承认,同时探讨是否亦能得到新西药,故再深入论述西药中药化与新药研制。
  1.世界新药概念内涵和中国新药概念内涵现代世界新药概念;突出包括两大方面内容,即组成新和作用新,可仅具一方面或两方面均具备。所谓组成新,即指所研制出的新药物,其组成成分是以往药物所没有的,包括单体化合物新药和复合化合物组成的新药。所谓作用新,指已知药物又发现其新作用,而治疗相关疾病,因从物质角度讲,并无新意,故又可称老药新用。再者,所谓新药,尚可包括已知药物又被研究成新剂型或改变给药途径的药物。但此类新药因组成和作用没变,故从本质上讲,难称新药。 目前中国的新药概念,总体看,亦以组成新和作用新为基本内容,但因中国具体情况与世界一些国家有别,即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和西医药学(又称现代医药学)理论体系均为中国的突出起作用的医药学理论体系,故中国新药,实际又分新中药和新西药,按中国的《新药审批办法》将新中药和新西药各分五类,每类均有各自内涵,为便于尔后讨论,现抄录如下。
  新中药:第一类,中药材的人工制成品;发现新的中药材及其制剂;中药材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第二类,中药注射剂;中药材新的药 用部位及其制剂;中药材、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中药材以人工方法在体内的制取物及其制剂。第三类,新的中药制剂;以中药为主的中西药复方制剂;从国外引种或引进养殖的习用进口药材及其制剂。 第四类,改变剂型或改变给药途径的药品;国内异地引种和野生变家养的动植物药材。第五类,增加新主治病证的药品。
  新西药:第一类,我国创制的原料药及其制剂(包括天然药物中提取 的及合成的新的有效单体及其制剂);国外未批准生产,仅有文献报道的原料药品及其制剂。第二类,国外已批准生产,但未列入一国药典的原料药品及其制剂。第三类,西药复方制剂;中西药复方制剂。第四类,天然药物中已知有效单体用合成或半合成方法制取者;国外己批准生产,并已列入一国药典的原料药品及其制剂;改变剂型或改变给药途径的药品。第五类,增加适应症的药品。 应当在此特别指出的是,作为新中药,现在最缺的是第一类新中药中的“中药材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即单体化合物的中药,以及由单体化合物中药按中医药学理论组成的复方中药。作为新西药,固然尚需要研制新的原料药及其制剂,但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西药(包括已淘汰的西药),亦为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第五类新西药——增加适应症的药品, 西药中药化可达此目的(见后述),故此处列出新西药的概念内涵。
  2.西药中药化所得新中药应属哪类新中药 从五类新中药的各项具体内容看,似乎没有哪类哪项能包括西药中药化而得的新中药,但只要认真分析对照,则会发现,由西药而研制的新中药,可能符合五类新中药中多项具体药物情况,即可能符合多类新中药, 只是要看原具体西药的具体组成状况及制剂状况而决定。 为了表明西药中药化而得的新中药能被确认为属何类何项新中药,先分析两种西药——麻黄素和黄连素。此二药为从中药麻黄、黄连中提取得到的单体化合物,且为原中药的重要有效成分,若通过研究,使之具备中药基本内容,从而可“按中医理论指导临床用药”,那么,此二药即为第一类新中药。另一方面,此二药可由原中药中提取分离得到,亦可由人工合成方法得到。科学证明,同一物质,不论来源如何,应具相同生物活性。 这就表明,若现有西药为单一化合物的话,当它们被中药化后,应为第一类新中药。若现有西药属于“中药材、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部位”,例如“降压灵”一一萝芙木的总生物碱,“愈风宁心片”——葛根的总黄酮等,当它们被中药化后,显然属于第二类新中药。同理,若现有西药是以人工合成的多种化合物混合物作为一种西药,它们被中药化后,亦应属于第二类新中药。如上两类新中药由于其组成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明确,故可研制成不同剂型,采取不同给药途径给药,则又可能得到第三和第四类新中药。值得特别应当强调的问题,当更多单体化合物西药被中药化后,则可能将此类中药按中医药学理论再组成复方中药。如此所得复方中药将是组成新、作用新的全新中药。这类全新中药,将属《新药审批办法》中的哪类新中药,按现行“办法”,是难归类的,似难通过“审批”。如此状况, 将为新药审批提出新问题。但不管按中国新药概念如何对待,因它们具备新作用又组成成分清楚,将会是世界公认的新药物,其潜在效益,必定极大。
  3.西药中药化研究同样能获得新西药 西药中药化研究还能获得新西药?粗看,存疑,诚可理解。但只要从中药和西药内涵的本质进行分析,释疑必然。中药的性能、功效、用法等是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主要针对病人的证与症,尤其重视“证”的针对性;西药的性能、功效、用法等是以西医药学术语表述,完全针对病人的症。然而,现时的中医药学的“证”和西医药学的“症”,二者作用范畴并不等同,“证”可包括多种“症”,“症” 可属于不同“证”,如此差异,通过西药中药化研究,可发现现有西药的西医药学概念的新作用,即老药新用,获得了第五类新西药。例如前边提到的二甲双胍,通过中药化研究,它又成了能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男性不育(均属阴虚者)的新西药。值得强调的事实,以往第五类新西药的研制,带有明显的偶然性和盲目性,例如临床发现某种西药的不良反应,而据此作用用于其它相关疾病治疗,深入研究而成第五类新西药。通过西药中药化研究,则使研制此类新西药的工作,在中,西医药学理论指导下,主动有意识地去研究,即利用“证”与“症”功效范围不同而去研究。
  4.由西药中药化而获新中药及新西药所需研究工作内容为由现有西药而得新中药,因现有西药已是法定药物,按新中药的《审 批办法》内容要求,临床前的内容,均已具备,只需再做临床研究,即使其具备中药基本内容,达中药化,则直接得到新中药,具体研究方法,见前。 当将西药中药化后,因其已是合格的中药,则可根据中医药学理论, 针对西医药学概念的相关疾病,直接进行临床研究,而确定其可能具备的新作用,使之成为第五类新西药。例如二甲双胍成为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男性不育的新药物。 再此应澄清拿病人做实验或试验的问题。从表面看,由西药中药化而获新中药及新西药的研究,直接由临床研究而进行,似有拿病人做实验或试验之嫌,但只要承认现有西药为法定药物、再看前述临床研究方法,则决不会认为是在拿病人做实验或试验,且只能如此研究,是根据充分的最合理研究。现有西药被中药化后,其又成为合法中药,再接中医药学理论治疗西医药学概念的疾病,实质此类研究,即为治疗,决非拿病人做实验或试验。总之,如此研制新药物,是合理、合法又多快好省的新药研制办法。 综观,西药中药化研究,直接可得大量第一类新中药和第五类新西药。尚可在西药中药化后,以此为基础,而研制出其它类药物,尤全新的复方中药,为世界可公认的新药物。
  四、西药中药化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西药中药化研究的现状,因具体研究的药物,文献己有报道,此处仅做观点性内容介绍,学术角度的展望,实际主要为研究的意义,笔者曾写专文发表,故做简介。新药研制角度的展望,实有必要加以强调。
  1.西药中药化研究的现状 笔者于1982年在《医学与哲学》杂志第一期发表“试论西药中药化” 一文,又于1983年在《自然杂志》第十期发表“医药学的未垦地——试论西药的中药性能和主要功效研究”一文,二文构成西药中药化论点的综合表述。对此,反响明显,《中医药信息报》和《医学与哲学》杂志,曾作专题讨论,亦有报刊发表观点性文章。综合讲,赞同、反对、观望者均有。 反对者的突出论点,认为西药已很科学,再中药化简直是倒退;旁观者的突出论点,认为难度太大。对此两观点,容后再议。此处仅就赞同者所做工作,略加介绍。 第一,陆续有具体药物的研究报告发表,涉及药物有阿托品、二甲双胍、利血平、阿斯匹林、维生素C、头孢菌素等。 第二,成立两个专业委员会。浙江中西医结合学会的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当初申报即为西药中药化专业委员会,后考虑到主要由临床进行研究,故称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水电医学科学技术学会设立了临床医药与西药中药化专业委员会。 第三,1992年,光明日报、科技日报、广西科技出版社联合征文—— “跨世纪的中国科技”,西药中药化为多学科十六篇获奖文章之一,发表于光明日报,曾收入周光召主编《跨世纪中国科技》一书。 第四,国内知名人士看法。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生命科学部主任盛祖嘉教授认为,“很可能是中西医结合的突破点”。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国药学会理事长齐谋甲认为,“是中西药结合的可喜现象,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体现”(注:均为在职时所言)。 第五,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第六,引起国外注意。日本的《中医临床》杂志专约写文发表,题目为“西药中药化与中西药结合”,韩国专邀讲“西药中药化研究进展及展望”。北欧、东南亚、美国均有人关注此事。
  2. 学术方面的展望 学术方面的展望,实为西药中药化研究的意义,笔者曾发表专文,此处仅简写。第一,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能获现代科学化新型中药,增加中药品种,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之捷径。药的功效内容,实亦为医学内容,故带动中医学现代科学化,进而促进中医药学现代科学化。 第二,丰富和发展西医药学。将西药放到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进行研究,使其获中医药学的宏观内容,从而更深刻认识现有西药,提高使用的针对性,避免不良反应,发现潜在作用诚为西药认识的前进。另一方面, 如此研究,可发现西药弊端,打破西医药学是唯一科学的医药学的神话, 引起对西医药学的再认识,促进其丰富和发展,有利于中医药学在世界传播和中药走向世界。 第三,中西医药学结合的突破点。中西医学结合、中西药学结合,共同达中西医药学结合。仅有中西医学结合,而无中西药学结合,中西医学结合难于深化和彻底。西药中药化研究,正是体现和实现中西药学结合的方式,故西药中药化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突破点。因易研究。
  3.医药生产和应用的展望 西药中药化而得现代科学化中药,因西药原为国外所用,故易回到国外,即利中药走向世界。此类新型中药,再按中医药学理论组成复方中药,获全新中药。无论如此的单体中药,还是复方中药,都是从中西医药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认识的药物,客观为独特类型药物,谁先将其及早研究成具体可用成品药,谁就具有垄断权,并可形成相应的制药产业。而此类研究,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是医药界最佳投资的重要所在。作为中国人,更应有紧迫感,是到由理论探讨、局部验证到全面实施的时候了。现时的中药和西药,均存在不够用、不好用,很多现象讲不出道理的问题,西药中药化却能对如上问题给予很大程度上的解决。例如中医临床急症所需药物,西药的不良反应和针对性差,中药的难于控制质量和功效的现代科学道理等,西药中药化研究,确能解决。
  小结 西药中药化是可行的,是获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捷径,又能获相当数量的新西药。能促进中西医药学的丰富和发展,又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突破点。西药中药化研究,投资少,见效快,具广泛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经济效益,可能形成新型的制药产业。总之,为中医药学在当代对世界医药学、 人类健康再做新贡献的重要所在。只要耕耘,必有收获,且可为大收获.

 

作者: 自动采集 2005-4-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